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承德地区的众多野生山菜中,有一种蕨菜,素称“山菜之王”,享誉
国内外市场。每年端午节前后,村民们有采摘蕨菜的习俗。
蕨菜,又名如意菜,性喜湿润而又冷凉的气候。一般生长在海拔1,500
——2,500米的高山阴冷地区。承德地区的围场、丰宁等县地处塞外的高山
区,气候较寒冷,很适合蕨菜的生长。这种野生山菜生长较快,最高可达1
米,而其采收期较短,一般从萌动出土3—5天即可采收。每年农历五月上旬,
正是采集蕨菜的理想期。可采三茬,在20天左右即可采完。这一期间的蔬菜,
叶小花淡,茎梗肉质细嫩、软脆,营养价值高。如果在此期间不及时采收,
时间一长,就会失去食用价值。
在围场满族蒙族自治县民间,有人把蕨菜叫“长寿菜”。原来,这里流
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唐代乾隆皇帝有一年带领文官武将、随从、侍卫和射
手们,出京师,经承德,到木兰围场行围狩猎时,走得饥饿难当。乾隆命几
个侍卫去附近找食粮,而当地黎民贫困不堪,无法提供粮食。这时,有一个
老农采来一筐鲜蕨菜,献给皇帝,乾隆一见,顿时大怒道:“朕要食粮,你
为什么让朕吃草?”说着,欲令随从将他杀了。可老农不敢说这是蕨菜,因
为这个“蕨”字与“绝”字谐音,不吉样,便随口说道:“万岁爷不知,这
是一种深山珍宝,名叫长寿菜。这种菜闻之清香扑鼻,食之嫩滑鲜美,入口
润喉生津,下肚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如经常食用,目朗神明,颜面如玉,
无疾长寿,乃是仙家所用之宝物。”乾隆皇帝听罢,龙颜大悦,即命御厨做
成菜呈上。他一尝,果然别具风味。于是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从此之后,
这长寿菜的名字便在当地民间流传开来。围场特产的蕨菜,经采收、加工、
腋渍后,更具有色绿、鲜嫩、细软、味美的特点。加之食用也方便,因而在
诸多的野生山菜中,被称为“山菜之王”。
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蕨菜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受到广泛欢
迎,远销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买到腌渍
的蕨菜,经过脱水去盐后,可制作各种菜肴,饷宾待友,成为人们家宴中必
备的美味。从70年代初期开始,在塞罕坝下的城子、孟奎、南山嘴、燕格柏
等地开始进行鲜蕨菜加工,逐步扩展到80年代末期的百余个点加工蕨菜,商
品量由50吨增加到400多吨。外地来旅游参观的人,都想购买一点蕨菜带走。
兴隆红果
十月进兴隆,红果满山红。
红果又名山楂、山里红、胭脂果。因其果实小巧玲珑,嫣红可爱,故人
们赋予它的爱称颇多。兴隆县地处燕山山区,长城脚下,这里峰峦起伏,川
壑透迄,气候温湿,土壤呈酸性,自古以产红果而闻名,据文献记载,兴隆
县的红果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嘉庆年间,该县所产红果就由商贾药客远销
顺义、保定、河间、正定、大名、开封、庆德、怀庆诸府,或为食用,或为
药用,遂成该地之特产。
兴隆红果品味俱佳,其特点是:色泽赤红而个大,肉质肥厚而柔韧,味
酸甜而清口,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钾、铁等矿物质
外,并含有较丰富的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多种
维生素。红果既适合于生食,更适合于作食品加工原料。由于果内含有红色
素和果胶物质,非常适宜储存和加工,故可制成雪花片(山植纸、山植片)、
果丹皮、山楂糕 (金糕)、山楂罐头、山楂酱、果饴,蜜饯、山楂酒、山楂
汽酒、冰糖葫芦、果汁、冷食、冷饮和各种精美糕点等,并且色泽艳丽、风
味佳美,果香独特、诱人食欲,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利用兴隆红果制成的
清凉饮料,是高温、高空作业人员很好的保健食品。此外,红果还具有重要
的医药价值,果实及其制品有散瘀、消积、化痰、解毒、止血、防暑降温、
提神、清胃、醒脑、增进食欲等功效。近年来,北京和河北省有关部门对兴
隆红果进行了有效成份、药理、制剂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认为它能增强心肌
收缩力,增大心室心房的运动振幅,增大冠脉血流量,能防止由于电解质不
均衡引起的心律紊乱,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以及降压利尿和镇静作用。红果所
含的黄酮类成份中,有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化合物质。因此,常吃红果对防
治癌症也有一定稗益。
兴隆红果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红果树冠整齐,枝繁叶茂,花白果红,美
丽可爱,耐寒抗风,管理简单,病虫害少,适应性强,结果早并且容易获得
丰产,所以又是庭院绿化、美化环境的良好树种。到兴隆境内旅游参观,可
见到千山万壑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红果树遍布各地。冬春季节里,在县
城和村镇的市场上,随时可见时令佳品——冰糖葫芦。冰糖葫芦的前身是“糖
堆儿”——宋、明时代饮食市场上出售的单个蘸糖山里红。到了清初,才发
展成为当今用竹签串成串的糖葫芦。清乾隆年间,有一位文人旅游至此,兴
趣所致,信笔写下称赞冰糖葫芦的诗句:“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
糖。”
金山岭长城和祭桃春
闻名中外的金山岭长城,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位于距承德市100
公里的滦平县大小金山之上,长达约30公里。它沿着险峻山势,蜿蜒曲折,
高低隐现,气势磅礴,被誉为“第二八达岭。”金山岭长城地势低缓,易攻
难守,为此,这段长城构筑复杂,楼台密集,有158座之多。这些楼台形式
各异,楼墩有方、扁、圆形,楼顶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钻天等形状。
另外,还有多孔眼的瞭望楼,以及各地长城中少见的库房楼等。建筑用料就
地取材,建造技艺高超,如花楼台的汉白玉券门,上刻花卉浮雕,精美别致。
在金山岭最高处有望凉楼,居高远望,晨曦中可远眺北京城廓,夜幕中可见
北京灯火。环顾四周,众峰挺秀,林莽森森,苍茫寥廓。
在金山岭长城线上,有一座雄伟的双层敌楼,紧靠桃春口,这就是人们
景仰的“桃春楼”。这座敌楼为什么叫“桃春楼”?其中有个可歌可泣的故
事。传说早先,金山岭下有一个村庄,村庄里有一个美貌的姑娘,那脸盘长
得就像春天盛开的桃花,人们都叫她桃春姑娘。她不仅长相出众,而且心地
善良,明白事理。当她看到修长城的将士们为了保卫边塞,让黎民百百姓过
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而冒着酷热难当的大旱天,每天修筑长城不止,连喝
水都很困难时,心里十分感激和同情。后来她就每天翻山越岭,到很远的地
方去背山泉水,送给将士们解渴。她一连七七四十九天,不管怎么累,也不
肯休息一天。那天后晌,修长城的将士们又累又渴,盼望桃春姑娘送水来,
可左盼右盼,一直盼到太阳偏西,也不见桃春姑娘的影儿。大伙儿心里焦急,
生怕她半路上摔伤,或碰见狼虫虎豹,或病倒了。于是便分头去找。他们找
遍了山山水水,终于找到了。原来,桃春姑娘背水走在悬崖边的羊肠小道上,
由于过度劳累,背水又多,脚没踩稳,一步失足,掉在悬崖之下。当将士们
在悬崖下找到她的尸体时,看见那水桶还死死地抱在她怀里,将士们一个个
都感动得流下眼泪。为了怀念这位桃春姑娘,他们把她埋葬在金山岭长城西
端的一条沟里,在沟里又栽上满满一沟桃树,并把这条沟取名桃春沟。长城
修好以后,又把桃春沟山坡上的一座敌楼取名为桃春楼,把桃春楼前面的一
个重要关口取名为桃春口。早年间,方圆十里八乡的山民们不辞山高路险,
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这里祭祀桃春姑娘。
木兰围场
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原来是清代皇帝狩猎的场所,
称“木兰围场”。公元1677年,清康熙皇帝首次北巡塞外,就看上了这块风
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这里被塞罕坝隔成坝上、坝下两个部分。坝下山
峦起伏,深谷纵横,林木葱蔚;坝上是茫茫草原,河流蜿蜒,湖泊星罗棋布。
后来,康熙再次来到这里,设置了木兰围场72围,作为大规模狩猎活动的场
所。
木兰围场的命名,来源于清皇帝的“哨鹿”狩猎方式。“木兰”是满语,
即“哨鹿”之意。每年过了秋分季节,清帝便带领随从侍卫、文武官员以及
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来木兰围场行围狩猎。其诱鹿方法是:在黎明之前,人
们悄悄藏在茂密的草丛、葱郁的山林之中,头戴一顶用鹿皮制作的假面具,
口吹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的“哟哟”鸣叫声,引来正在发情到处求偶的雌
鹿,然后突然将其包围,进行骑射。因此,木兰围场又称“哨鹿之所”。围
场素以物产丰富、牲畜著育、水草丰茂、气候宜人著称。据 《钦定热河志》
记载,康熙二十年至六十一年的42年中,计巡幸木兰围场狩猎达48次。康
熙五十八年四月行围驻跸土城时,曾对谕御前待卫、诸臣曰:“朕自幼至老,
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猁狲10只,麋鹿14只,
狼96只,野猪132只。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又言:
“朕曾于一日内射兔318只。”乾隆六年至六十年的55年中,至木兰行围达
47次,“殪虎53只,殪熊8只,殪豹3只,其它牲兽若干。”嘉庆皇帝也
来过木兰围达17次之多。不过清帝围猎不只是游玩狩猎。自1644年至1911
年这200多年的历史中,木兰围场是与清朝巩固其统治政权紧密联系的;尤
其是康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