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你买来的衣服中,你最不喜欢的衣服最结实。
Number:4771
Title:小美的烦恼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明天我不上学了,”小美说。
“为什么?”母亲问。
“老师明知道我不会读书,不会写字,偏偏要我读和写。我会说话,她却偏偏不准我说!”
Number:4772
Title:问答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涓涓
在哪个月里人们说话最少?
二月。因为它是最短的一个月。
一个盒子有几个边?
两个。里边和外边。
什么字总被念错?
错。
说出两个在早餐从来不能吃的东西。
午餐和晚餐
Number:4773
Title:寻母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张朝杰
小孩问警察:对不起,你可曾遇到一位遗失了象我这样的孩子的女士?
Number:4774
Title:论读书
作者:叔本华
出处《读者》:总第3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划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份。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藉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惟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看书,这种作法比常做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过多,则反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的。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沫再涂沫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只有五十分之一能被吸收,其余的东西,则因呼吸,蒸发等等作用而消耗掉。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Number:4775
Title:决斗
作者:严武
出处《读者》:总第34期
Provenance:外国史知识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您愿意随我到野外去一趟吗?”
今天,倘若有人这样发问,被问者绝不会有异样的反应。然而,在十六世纪的欧洲,这句话却非同小可,因为这就是向对方提出进行决斗的“挑战书”。
凡喜爱西方古典文学的人,常常可从小说或剧本中看到有关决斗的描写,而且还知道俄国两位鼎鼎大名的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都在决斗中丧生。人们也许由此得到一个印象:决斗的起因大多是爱情的纠葛。其实不然,此风并不肇始于情场,它有自己漫长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原因和过程。
斗场代法庭胜负即是非
决斗最初出现于中世纪初期。那时,国家权力机构审理民间各种纠纷时所需的证据,主要利用当事人强烈的宗教迷信,以神明裁判或发誓的形式取得。神明裁判是指诉讼当事人接受的一种肉体“考验”,例如,将手伸入沸水,取出预先放入的物体,或用烧红的烙铁灸烫受考验者等等。发誓是利用人们对神的惩罚的恐惧心理,要求诉讼当事人以发誓来证明自己的告发、抗辩或证词的真实性。但是这类毫无理性和科学性的办法,并不能保证证据的真实性,伪证很多,给审判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当局改而提倡用决斗的办法来判明谁是谁非,他们煞有介事地声称,神会保证说真话者在决斗中取胜,说假话者在决斗中败北。
公元501年,勃艮第国王耿多巴德明令在审判中以决斗取“证”,由此掀开了决斗的历史。这种司法决斗后来被欧洲各国普遍仿效,在约一千年时期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司法手段。按照规定,诉讼一方可以要求与另一方通过决斗判明是非;证人如被要求回避,也可要求与对方诉讼当事人决斗,当事人当然也可以要求与对方的证人决斗;败诉者如对判决不服,甚至可以要求与法官决斗。决斗后,斗败者不仅败诉,而且如果不死,还要受到裂肢、断头、绞刑等惩罚。
骑士制度兴起后,在司法决斗的影响下,骑士中出现了决斗的风气,起初只是为了练武,后来演变为敌意的较量。这种决斗只需双方商定即可,无需官方过问,所以发展很快,后来扩展到各社会阶层,上自君主,下至农奴,都不乏参加决斗者。公元858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与其兄弟、东法兰克国王日耳曼路易曾在斯特拉斯堡进行过一场决斗。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决斗只能在社会地位相等的人之间进行,但贵族可以请人代斗。
决斗严重妨碍教会行使裁判权,因而遭到罗马教廷的严厉谴责;教会规定,在决斗中死亡的人不得在教会的墓地安葬。另一方面,随着王室领地的扩张和王权的加强,司法制度和取证手段都有了改进,司法决斗逐渐停止。最后一次司法决斗发生在1547年,法国亨利二世的宠臣拉夏泰涅雷指控贵族居伊·德夏博与岳母有奸情,德夏博要求决斗,以辨明真相。两人当着亨利二世的面大打出手,最后,拉夏泰涅雷一剑刺死了德夏博。亨利二世随即下令禁止决斗,司法决斗由此告终。
为名誉而斗有真有假
司法决斗被禁后,决斗之风进入了它的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由官方主持变为私下进行。这时引起决斗的原因,大多是一方自认为被辱,而又无法通过法律得到补偿,挽回面子,因而要用对方的血来洗刷耻辱,于是向对方挑战,进行决斗,即使不分胜负,甚至斗败,社会舆论和他本人都认为人格和尊严已经挽回。这种主要在贵族和绅士之间进行的名誉决斗,有时真戏假做,当事者并不想以生命去换取名誉,所以双方事先达成默契,斗前广为张扬,斗时虚幌一招,互不加害于对方,以求名誉和性命之两全。
这种性质的决斗,其始作俑者也是帝王。1525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侵入意大利,在巴维战败被俘,被迫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约,并付重金赎身。弗兰索瓦一世获释后,撕毁条约,向查理五世宣战。查理五世在复函中对弗朗索瓦一世恶言相加,指责他不守信义,不仅耻为君王,连普通的绅士都不配。弗朗索瓦认为查理五世侮辱了他的人格,遂向查理五世提出要求决斗。后来虽因故未能进行,此事却为名誉决斗开了先例。
其后此风恶性发展,朝野人士每每以些微小事而自认为受辱而动辄决斗,伤亡甚众。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的十年间,死于决斗的贵族、绅士多达四千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起初认为决斗有利于提高臣民的战斗精神,有意不加禁止。后来他见势头不妙,方于1602年禁止决斗,同时下令组织专门受理受辱案件的法庭。但这一禁令并未奏效,决斗之风愈刮愈猛。黎塞留向路易十三建议严禁决斗,违禁者处以没收财产、革职、放逐直至死刑的惩罚。路易十三准其所请。1624年,贵族蒙莫朗西伯爵进行第22次决斗后被判徒刑,1627年再次参加决斗,被黎塞留处死。决斗之风稍有收敛,但后来此风复萌,未能根绝。
政见不同枪口“辩论”
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决斗的风气在法国一度消戢,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再度抬头。这时决斗的原因除名誉、尊严等等之外,又增加了政见不同这个新因素,所以被称为政治决斗。资产阶级政客取贵族而代之,成为决斗场上的主角。1836年,著名的共和派领袖阿尔芒·卡莱尔与政敌埃米尔·吉拉丹进行这种性质的决斗,卡莱尔伤重致死。第三共和国期间,1877年甘必大与内政部长富尔图之斗,1888年议长弗洛盖与布朗热将军之斗,都是著名的政治决斗。以“老虎总理”闻名的克雷孟梭也是一个决斗能手,剑术枪法俱佳。
在法国的影响下,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已出现决斗之风。詹姆士一世曾于1613年下令禁止。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决斗的风气再度兴起。英国这时的决斗以政治决斗居多。1712年汉弥尔顿公爵与莫亨勋爵的决斗,1809年外交大臣乔治·坎宁与陆军大臣卡斯尔雷的决斗,都是英国十八和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决斗。但是,英国此时尚保留着司法决斗的余风。1817年,一个名叫亚伯拉罕·桑顿的人被控犯有谋杀罪,他声言要与原告和证人决斗,但无人应战,桑顿遂被无罪释放。此事引起震动,1819年3月,议会决议严禁决斗。
美国独立战争后,发生多次著名的政治决斗。1829年就任美国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据说一生中参加过一百次决斗;1806年他与查理斯·狄金森的决斗曾轰动一时。1804年,副总统伯尔指责著名的政治家、前财政部长汉弥尔顿造谣中伤,阻挠他当选总统,两人于是年6月11日决斗。据说汉弥尔顿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