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魄!而整个7000多个武士俑,又服饰不一、神态各异、身着重彩(出土后颜色多脱落)、手执戈矛,使人想见古代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为它付出了多么艰巨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智慧啊!毫无疑问,等到所有兵马俑将来全部出土、修复、排列,我们就会看到两千多年前“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秦军阵容的一个侧面。试想一下,当我们在20世纪的时空,去检阅一支公元前二世纪整装待发的古代军队的时候,能说不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奇迹和奇观吗?
人们应当记住这个奇迹被发现的时间:公元1974年3月29日。人们还应当感谢这个奇迹的发现者:普通的中国农民杨志发、杨彦信、杨全义、杨高健、杨学彦、杨新满、王普智。
Number:28
Title:光绪年间假光绪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1期
Provenance:《龙门阵》
Date:1982。1
Nation:
Translator: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幽禁于中南海中的瀛台,几如囚犯。可就在这件大事发生后的第二年,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眼皮之下的武昌,又出现了“光绪皇帝”。据当时亲历此事的刘禺生在《世载堂杂忆》中的记述,情况是这样的:
武昌有一位等着候补当官的湖北籍书生,在金水闸买了一所公馆,因候差无期,开支紧绌,便书帖于门,愿将公馆出租一半。不几日,有主仆二人前来纳银租住。这老仆50余岁,白面无须,说话略带女声;那少主30不到,身材不长,气态不俗,二人均操一口北京官腔。入住此公馆后,少主从不外出,每日在家读书作文,老仆出外采办一切,开支豪奢。每当老仆为主人进呈各种食用物品之时,均行跪拜大礼,口称“圣上”,自称“奴才”。这一切被那位候差的房东看在眼里,疑在心中,便告知了一些朋友,很快传开去。不久又有以下重大发现:首先,这位主人所盖的被绣金龙,所用的碗也镂金龙,还时时抚弄着一方玉印。有人欲求一观,老仆小心捧出,上面“御用之宝”4个篆字赫然在目。其次,这老仆的外貌与形态颇类阉人,好事者邀他出外游玩,再伙至浴室洗澡,“验明正身”,确是一位太监。这样,在那政局多变的年月,“光绪帝已到武昌”的消息不胫而走。有几位以前在北京做官时曾见过光绪的“人物”前往探访,也觉得很像昔年的“万岁爷”,有的还连忙上前三跪九叩,“恭迎圣驾。那青年将手一挥,说“不必为礼”,举止雍容,别无他言。从此以后,每日前往跪拜请安者有之,青年均不多言;每日前往贡献珍玩巨款者有之,老仆照例收下。不久,此事竟传到上海,一些报纸谓光绪帝已从瀛台脱走,往武昌依张之洞谋图再举,张之洞即为保驾大员,即将扶主中兴云云。
事已至此,武昌的官员们不敢再坐视不理。首先,知县陈树屏去到金水闸,请安之后,询问情况。青年答曰:“见张之洞,方可透露。”再问,则一言不发。陈只好禀报张之洞。张闻之大惊,急密电京中好友打听一切。回电是瀛台严禁如故,光绪仍幽禁其中。张之洞心中有底,但不知假皇上有无皇亲中其他背景,遂叫陈再去询查,答复与前日无异。可就在这满城风雨之时,每日进贡者仍不绝于路,不少人将一生赌注都押在这个可能重登九五的“万岁爷”身上了。
就在这时,京中大员都纷纷电告张之洞,要他将假皇上立即逮捕处治,不要造成失职之罪。张这才下了决心,将这一主一仆押上了总督衙门的大堂。在严刑拷打之后,二人方供出真情。
原来,这青年人本是旗人,名唤崇福,自幼学伶唱戏,曾多次入宫演出,对宫中礼仪习俗颇为熟悉。他面貌颇似光绪,在伶人中曾有“假皇上”的绰号。这老仆确是宫中太监,职司守库,因盗窃库物,被人发觉,在尚未处置之时,大偷一次之后潜逃。诸如御玺、金龙被等物均系他从宫中盗出。这太监逃出清宫后,即找到早已相识的崇福,策划了上述伎俩,到外地行骗发财,武昌是他们出京后的第一站。只因老太监胃口太大,久滞武昌,未及时潜往他处,故而败露迅速,不仅成为阶下囚,而且断送了脑袋。
Number:29
Title:神秘的《蒙娜·丽莎》
作者:高凤桐
出处《读者》:总第11期
Provenance:《北京艺术》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名画失踪
1911年8月的一天,巴黎罗浮宫发生了一起惊人的案件:有人偷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经过一番全面搜查,在一处楼梯下面发现了《蒙娜·丽莎》的镜框的玻璃。但是,这幅杰作本身,早已杳如黄鹤了。消息立即轰动了整个巴黎。
达·芬奇本是意大利人,这幅油画怎么会落到法国呢?有种说法是:画中人的原型意大利皮货商人的妻子蒙娜·丽莎死后,皮货商人打算续弦,没有接受达·芬奇这幅画像,《蒙娜·丽莎》也就留给画家自己了。1516年底,达·芬奇应法国国王的邀请迁居法国,住在巴黎西边二百公里的安巴斯古堡附近。次年,法王偶然见到《蒙娜·丽莎》,爱不释手,便以1。2万金币的高价买了下来。自1804年起,《蒙娜·丽莎》深居罗浮宫,被誉为罗浮宫的骄傲和无价之宝。
现在,就是这么一幅受人崇拜的杰作,突然不翼而飞了!
经过仔细检查,在镜框的玻璃上发现了四个指印。这个发现引起了法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核对指印的工作。在全国的火车站上、公路上和轮船码头上都散布了大批密探。接着,侦探们又来到彼得堡、伦敦、南美等地……
《蒙娜·丽莎》究竟落到何处去了呢?
“我爱她”
正在这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市,有一位名叫安东尼奥的画商,准备把他搜集的一套名画拍卖出去。为此,他在报上登了一则广告。有一天,他得到一封信,展开一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信中写道:
《蒙娜·丽莎》原是罗浮宫的宝物,现在已归我所有。……鄙人目前不愿索价,待见面后再行商定。
信上的署名是奥利威尔,地址是巴黎,邮政信箱十四号。
进行了长时间的通信后,一天晚上,一个衣杉褴褛,面黄肌瘦的青年男子来到安东尼奥的住处。
“我是奥利威尔。”他说。
“噢,你真有那幅画吗?”
“真有,《蒙娜·丽莎》就在我手里。”
“你要多少钱?”
“55万法郎。”
第二天早上,画商和他的朋友来到了奥利威尔住的旅馆,奥利威尔把一只破衣箱的假底打开,拿出一包用红丝绒包着的东西。
“她就在这里边。”奥利威尔热泪盈眶地说,“我们已经愉快相处很长时间了,我爱她,崇拜她,为她而骄傲。我因为怕她被人拿走,一直不敢出门,守候着她,已达1年之久了。……”
他们打开绒包,现出油画,对着那举世无双的《蒙娜·丽莎》的真迹看得发呆了。他们商定,明天晚上还在这间小屋里,把55万法郎交给奥利威尔。
安东尼奥离开旅馆后,立即来到了意大利警察局。当夜,警察便把奥利威尔所住的旅馆包围起来,以偷窃国宝的罪名逮捕了他。
奥利威尔承认,是他从法国罗浮宫偷走了《蒙娜·丽莎》。当警方审问奥利威尔究竟出于一种什么动机时,奥利威尔怀有深情地说了一句话:“我爱她。”
心中的秘密
随后,奥利威尔被引渡到了法国。犯人供认,他的真实姓名叫乔治,原是个流浪汉,酷爱文学艺术。后来经人介绍到巴黎的镜框公司工作,时常到罗浮宫里去,为一些名画配制镜框或镶嵌玻璃。
巴黎警察当局对乔治的房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搜查。他们首先发现:在一个密封的小箱子里,有一个用极珍贵的红丝绒包扎着的小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札情书和一些俩人合影的照片。警察们认真地读着,细心推敲着情书的内容。这些情书是由一位少女写的,信的末尾署名:玛丽亚。
警察们凭着多年探案经验,一眼便看出“玛丽亚”的外貌与挂在罗浮宫的《蒙娜·丽莎》极为相似。
警察局又提审了乔治。当乔治一见到那红丝绒包的一札情书和玛丽亚的相片,顿时热泪夺眶而出,痛哭不已。接着,他开始向审讯员陈述了一段非常吸引人的罗曼蒂克情史:
两年前的一个仲夏之日,在巴黎一条最繁华的大街上的一家跳舞厅里,一位举止文雅、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和一位年轻的绅士翩翩起舞。他们相识不久,已是一见钟情了。突然,在拥挤的舞池里,这位文雅的少女被人刺伤了,凶手已经逃之夭夭。他的舞伴、年轻的乔治立即为这位少女进行包扎。
“先生,这位姑娘是谁呀?”人们纷纷问年轻的绅士。
“我也不知道,”乔治一边用两臂把她抱起向着大门走去,一边答道,“我从来没有见过她。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她有一个名字,我管她叫--蒙娜·丽莎。”
乔治把这位貌似“蒙娜·丽莎”的少女送进了贫民医院。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乔治守候在她的身旁,渐渐地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玛丽亚是个舞女,无依无靠,伤愈出院后,就和乔治同居了。后来,玛丽亚突然病逝,这种牧歌式的梦境顿时破灭。
乔治由于思念玛丽亚,就到罗浮官去,他一小时又一小时恋恋不舍地留连在达·芬奇的这幅不朽杰作面前,暗暗流淌他的孤寂思念之泪。后来,由于他时常到罗浮宫去装配镜框,这样他便时常和“她”相见了。
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想起了他的“蒙娜·丽莎”。久而久之,他那孤寂无告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