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团军所属各部队面临的任务是强渡顿河。渡口已被敌人炸毁,只在个别地段上尚有完整的冰层。11月27日夜里,集团军主力渡过了顿河”。
同被围的保卢斯部队作战是非常激烈的、艰苦的。敌人常常组织反击。这几天,最高统帅部代表A·M·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一直呆在第65集团军。他察看了部队占领的希特勒匪徒构筑的工事,“内有大量构筑完好、防护性能全面、伪装巧妙的机枪和火炮发射点,供战斗员使用的坚固而适用的掩蔽工事(这些工程工事构筑精良,性能可靠,既可反步兵又可反坦克)、桩寨、障碍物——所有这一切已经说明,法西斯匪徒打算在这里认真地、长久地进行顽抗。
……我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大本营向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和司令部表示感谢。感谢在这场关系重大的战役中表现卓越的集团军各部队和指挥得当的军事委员会与司令部。我了解到当时集团军面临的所有困难和要求后,认真讨论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然后就到友邻部队N·B·加拉宁的第24集团军去了”。
同时恢复积极行动的第24集团军各兵团应前出到韦尔佳奇、佩斯科瓦特卡地域,并与第65集团军一道完成对顿河左岸之敌的包围。尽管经过激烈的战斗,但该集团军未能完成肩负的任务。从11月24到27日经过四天的激烈战斗,德军指挥部得以将自己一个集团的部队从顿河小弯曲部撤到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主力那里。
顿河方面军第66集团军从耶尔佐夫卡往奥尔洛夫卡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其进攻行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在雷诺克地区得以和戈罗霍夫上校的部队会合。但与第62集团军的大会师没有实现。第66集团军没能完成进攻的基本任务。敌人在奥尔洛夫卡以北和东北的几个高地上设防固守。德军指挥部为加强斯大林格勒以北的阵地,将坦克第16、24师从马里诺夫卡调到那里。
这几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同样没有取得明显的战果。
11月28日至30日,三个方面军仍在继续进行激烈的战斗。在这几次战斗中第21、65、24集团军所属部队占领了敌十分坚固的抵抗枢纽部——佩斯科瓦特卡和韦尔佳奇。其它地段上敌人继续在坚守他们所盘据的地区。
从11月24日起,气候条件有所好转,航空兵第17、16、8集团军得以展开积极行动。从11月24日到30日,他们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出动飞机总共有6千架次,也就是说每昼夜平均达800—1000架次。这是在同一时间内敌人出动飞机次数的5倍。11月份(特别是后半月)敌航空兵的行动与10月份相比,积极性明显下降。除了天不好这一条件外,这种变化只能解释为,由于苏军的进攻,敌人被迫将自己的飞机转场到远方机场。夺取制空权极大地配合了地面部队的行动。此时,前线航空兵的主要精力已转到直接支援地面部队。
从11月24日到30日,在合围对外正面上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里作战的我方10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3个骑兵军,在上几次战斗中,遭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为战胜敌顽固的对抗性行动,西南方面军近卫第
集团军和坦克第5集团军在克里瓦亚河和奇尔河地区设防固守。他们备击退敌人可能从西面实施的突击。同时,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集团军各兵团和骑兵第4军则在合围对外正面西南地段上作战。
斯大林格勒城下11月份的反攻胜利地完成了。歼灭被围之敌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反法西斯德国的武装斗争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顺利实现。
第八章 曼施泰因的进攻失败
第一节 合围之后
西方资本主义图家的许多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希特勒的前将军们,经常舞文弄墨,议论希特勒犯了‘不可挽救的错误”,似乎只有这才是红军粉碎法西斯德军的主要原因。这些人也用同样的理由解释希特勒法西斯在斯大林格勒所遭遇的灾难。在这个问题上,K·蒂佩尔斯希对事件的描述是再典型不过了。他写道:当苏军在第6集团军周围加快钳形攻势时,该集团军指挥部就做好了向西南方向突围的一切准备。
“无论是保卢斯,还是各军军长都不相信能及时得到援助。突围定于11月25日,即经过变更部署在西南方向集结重兵。11月23日夜间,保卢斯向希特勒发了一份急电,称第6集团军己严重削弱,被围之后正面扩大了一倍,集团军无力坚守;此外,近两天来又遭到严重损久要求准予突围。陆军总长开始就认为,总的形势不充许靠外力解救被围困的德军,并多次坚决要求准许突围”。希特勒的将军们基于这种说法,认为必须从斯大林格勒撤出德军集团,并让被包围的部队依靠自身的力量冲出包围圈。K·蒂佩尔斯希后来又写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希特勒已经动摇,他后来曾下令准备一分材料,说明被围部队一旦从空中得到补给时,有什么需求。结果,戈林“轻率地”答应每天保证提供五百吨物资。这样一来,希特勒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于是他命令保卢斯集团们留在原地不动。
Г·德尔在其专著中,也是这样阐述希特法勒西斯进军斯大林格勒这一事件的。还在11月21日晚上,当处在苏军坦克进攻路线上的第6集团军司令部由戈卢宾斯基地城向下奇尔斯卡亚转移时,收到了希特勒的电令:“第6集团军司令官连同司令部一起开赴斯大林格勒,集团军占领环形防御,并等待新的指示。”
“元首”这道命令的意图是守住在斯大林格勒占领的阵地,从外面发动进攻,解救被围的第6集团军。这个决定还有一个目的:保障受到被包围威胁的德军北高加索集团撤往罗斯托夫。
Г·德尔断言,在希特勒上述命令中包含有第6集团军司令官11月22日18时通过无线电向“B”集团军群所作的报告(报告是在第6集团军确实被围之后即刻作出的),这真是无稽之谈。
报告的内容是:“集团军被围……燃料储备将尽,坦克和重型火炮一旦没了燃料将动弹不炼得,弹药也发生了危机,粮食仅够吃六天。集团军指挥部提议保住在我控制下的斯大林格勒至顿河一带的阵地,为此正采取必要措施。成功的前提是,恢复战线南段,并空运足够的给养。如不能建立环形防御,请赋予自由行动的权利。形势可能逼着我们放弃斯大林格勒和战线北段,以便集中突击顿河和状尔加河之间战线南段的敌人并在那儿与坦克第4集团军会合。由于地形复杂,敌人有重兵防守,在西面进攻不会成功。
保卢斯 (签字)”
希特勒对报告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他11月22晚上又认可了第一道命令:“第6集团军占领环形防御阵地,等待从外面发动进攻,解除包围。”不过,无论是保卢斯,还是“B”集团军群指挥部都越来越清楚,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突围,坚决丢弃夺取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因而,在保卢斯将军从被包围地域通过无线电发给希恃勒大本营的下一份报告中,就直言不讳地谈到了这个问题。陆军总长蔡茨勒将军在与“B”集团军群司令官的谈话中,也是赞同这个行动计划的。
11月23日18时45分,魏克斯上将给希特勒大本营发了如下内容的电报:
“尽管在作这个决定时,感到责任重大,我还是要说:必须支持保卢斯将军关于撤出第6集团军的建议。这样做的理由如下:
1、给集团军20个师空运补给是办不到的,动用全部现有的运输机,好天气每天也只能往大包围圈里运送一昼夜所有补给的十分之一。
2、由于事态的发展,成功的把握不大,再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变更部署,我未必能在12月l0日以前展开以解救被围部队为目标的进攻。变更部署的计划已上报陆军总部。
第6集团军的储备消耗很快,充其量只能对付几天的时间。被围部队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弹药很快就会消耗完。
我认为,如果第6集团军能在西南方向突围,这对整个局势将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即然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已溃不成军,那末第6集团军就是唯一还能使敌人蒙受损失的、有战斗力的部队。第6集团军冲出包围后,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应是:向西南推进,随后其北翼沿铁路线向奇尔河和莫罗佐夫斯克推进,这样就可以缓和扎韦特诺耶和斯捷利尼科沃地域的紧张局势。最后,保往了第6集团军就是对搞好这个地区的防御作出了宝贵贡献,也将给尔后的反攻提供可能。
我充分意识到,上述做法必然伴随着严重的损失,尤其是技术兵器和器材方面。不过,损失将比集团军留在大包围圈里忍饥挨饿小得多;不然,现在的事态发展也会把集团军推到饥饿中去。
魏克斯上将”
第6集团军定于11月25日实施突围战役。战役的各项细节已在“B”集团军群和第6集团军司令部之间协调好了。用德尔的话说:“陆军总长蔡茨勒将军同时也在争取希特勒改变决定。事情到了这步天地,希特勒仍在固执己见(支持希特勒的人有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上将和统帅部作战指挥部参谋长约德尔将军)。对陆军总部的历次建议和集团军群司令官关于必须放弃斯大林格勒的报告,希特勒的答复总是两个字:“不行”。
因此,当大家11月24日凌晨2点见到陆军总长发给‘B’集团军群参谋长的电报。电报说他已说服了希特勒必须放弃斯大林格勒,这样大家感到松了一口气。蔡茨勒将军告知,11月24日早晨将下达从包围圈撤出第6集团军的命令。
集团军群指挥部立即通过电台将这个消息通知了第6集团军。集团军指挥部回答说,11月25日拂晓,集团军在顿河以东的右翼向西南进发,并在上奇尔斯卡亚地域强渡顿河。
1942年11月24日早晨,‘B’集团军群指挥部并没有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