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六味茶-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溢,纯正高洁。

  学问是读书人的本责,从书中获得知识和思想;学而优则仕,中国读书人的出路就是当官,走仕途,报效国家和人民。

  其中的求学之道和为官之道,深刻隽永,让我们一一体会!

  思考人生应当如何治学,如何为官?

  【人间茶话】

  铁观音求学如礼佛

  原产于安溪县西坪尧阳。无性系品种。其由来有两种传说:一是〃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乡松岩村)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昏必在观音佛前敬献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一夜,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翌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他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经数年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佳宾临门,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便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崖石中发现,崖石威武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二是〃王说〃。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乡南岩村)仕人王士让,清雍正十年中副贡,乾隆十年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清乾隆元年春,王与诸友经常会文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阳茶史,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为〃铁观音〃。

  求学如礼佛,首先心要诚,要明了为何而求学。心诚则灵,有目标才能诚心诚意,坚持不懈;然后还要会方法,贵在守恒。学问之道,如同礼佛,心中坚定,行为得当,都是虔诚的表现。

  为生民立命

  未读书,先做人。中华文化中,做个什么样的人,有压倒性的意义。求学有四个根本的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求学必然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而学习。周总理小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气,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

  什么是完美的读书人?

  读书人是社会不公正的呐喊者,是统治者独裁的见证人,是精神独立的斗士,是不安分的搅动的力量,是世界痛苦的体验者。他们洞察人间世事,他们深味人情冷暖,他们揪心生民疾苦,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不在乎生前个人得失恩怨,真心率性而为,甚至更注重身后的名节,他们生要不愧对列祖列宗、死要流芳千古,泽被子孙后世。他们嚼得菜根香,他们甘于寂寞,忍辱负重。他们或豁达,或落拓,或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或恃才傲物,却无不追求心无形抑,却又不能走的潇洒绝对,一声太息,洒落满襟的热泪。

  东林党为明末读书人结社,大多为进士,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大体五六十年。他们根据明王朝内外交困、摇摇欲坠的情势,提出政治主张:反对横征暴敛,减轻农民、手工业工人、中小商人负担,以维持最低生活、生产、经营条件;芟除九千岁魏忠贤,打击太监擅权和以矿使、税监名义到全国各地为非作歹;自然灾害频仍,应及时赈灾放粮,救灾民于水火;广开言路,允许公开讲学,评论朝政,抨击不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任用贤人,探索新政;加强九边军事力量,跟正在崛起的女真族后金割据政权对抗,以维护祖国统一……虽然是为了〃补天〃,但显然在客观上有进步作用,对待人民的态度也比较好。不幸却遭到阉党的残酷镇压,仅天启四年至六年,死于诏狱几十人,遣戍充军百余人,削夺四百人,蒙冤贬官千人以上。

  近代以来,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是学生运动点燃了中国近代革命的火焰。中国历史上学生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读书人不是功利主义者,不是追求个人成功,猎取名利角逐权势的人,但是由于他们怀有民胞物与之情,关心民瘼疾苦,报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皆欲在政治上皆有所作为,在社会上有所建树。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哀生民之多艰〃,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诸子〃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与有责焉〃都是士大夫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淑世情怀的写照,表达了他们拯斯民于水火,广济苍生的志向悲愿。因此,士大夫一般情况下愿意出仕任职,为国家社会尽力,而且由于其德才学识出类拔萃,多数情况下也能居有一定的官阶职位。但由于他们守正不阿,正气凛然,不苟偷诡随,趋炎附势,严于出处进退之节,政治黑暗之时,也甘愿被贬绌,或自动离职或不仕,退居林下。在野或修道讲学,或泽披乡里,或以清议影响时政。总之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以守正自处,尽其天职为其鹄的。

  司马迁写《史记》,表明心迹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生民立命,是中华文人特有的情节。现代的大学生也讲:我们代表中华民族的良知。这份责任感,从古到今,一脉相承。

  只有宏伟的志向是不够的,求学还需要下苦功夫。学海无涯,只有能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学问之道贵以恒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在历史长河中,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成事于学〃。毛泽东主席就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善于学习的光辉典范。他老人家1976年9月9日逝世,竟然在9月8日还在读书。他老人家自己也曾风趣地说过:我一生喜欢二杆子,一条是枪杆子和一条是笔杆子,但比较起来,最喜欢的还是笔杆子,我是靠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的。

  学在于勤,贵在于恒。学习中,我们要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的信心;要有杜甫〃读书破万卷〃的坚定决心;要有韩愈〃焚膏油之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可贵恒心。三心归一心…学习之心,日积月累,就能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复攀登一级,就越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智慧之人,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时候,有个青年想学书法,就去拜一位书法家为师,那位书法家高高兴兴地收他为徒弟。

  那个青年学了几年以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书法艺术,没有必要再呆在这里当学徒了。是就向老师告辞。书法家没有挽留,只是取出一只小箱子交给他,并嘱咐道;

  〃我这一箱东西,不打算送人,你把它携到山下,放在一个地方吧。〃

  那个青年接过箱子,辞别老师,踏上了归途。箱子不大,却很重。他边走心里边嘀咕:这么沉重的箱子,难道里面装的宝贝?年轻人的好奇心,驱使他把箱子从肩头取下来,刚巧,箱上的封条贴得很松,于是他就大着胆儿轻轻撬开箱盖。啊,原来是一箱旧砚台!有几十块。使得他格外震动的倒不是石砚之多,而是每块砚台中间,都被墨磨成了一个大窟窿!显然,这是他老师曾经使用过的砚台。

  青年人出神地盯着那一块块磨穿的石砚,凝视了许久,才默默地盖上箱盖。他把箱子重新放上肩头,毅然转过身,朝着他老师的茅草屋走去。

  从此那个青年专心一意地向书法家学艺,直到他的头发全白,才把技术真正学到手,成了一位很有造诣的书法家。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付出长期艰苦的劳动。只在短时间内学得一些肤浅的道理,就以为大功告成,不再继续努力,是不可能有所造就的。故事中的青年徒弟坚持学到老、毫不动摇的求学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老书法家的教学方法更为可取。他没有用大道理去教训学生,而是拿自己勤学苦练的成果去启发学生,感动学生。这方法确实收到了好效果。这说明,一个人取得成就,除了主观努力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师长的正确引导,而这种引导对于刚刚走上求知道路的青少年来说,往往是十分关键的。学习的路向对于人生来说太遥远了,所以很多人都会感到不耐烦,急于取得学习的果实用于炫耀,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是没法真正学好东西的。

  赵襄子是春秋末年晋国的大夫。有一回,他向当时有名的驭手王良学习驾车。当他掌握技术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要与王良比赛。他们连续进行下三场比赛。赵襄子一心要赢王良,每次比赛都更唤马匹,可是每次都落在王良的后面。

  比帮结束,赳襄子带着沮丧和不满的情绪,埋怨王良说:〃从比赛的情况看,你并没有把你的驾驭技术全部传授给我呀!〃

  王良说:〃哪里是这样的呢!我的技术确实毫无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