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学台独"面面观-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民族主义”,陈映真还是反击了那些分离主义者。陈映真指出,“希望台湾的政治有真实的民主和自由,社会有正义,是绝大多数在台湾的本省人、大陆人共同一致的愿望”。鉴于分离主义者无视这一事实,歪曲这一事实,激于民族义愤的陈映真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为什么凡是要台湾更自由、更民主、更有社会正义的人,就非说自己不是中国人不可呢?……为什么……我们以中国人为荣,以中国的山川为美,以中国的瓜分为悲忿,一定是可耻、可笑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的青年中,要硬生生地分成‘中国人’和‘台湾人’?为什么在长期婚姻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岳父母、媳妇女婿、姐夫妹夫、嫂嫂弟媳、侄儿侄女、阿公阿嬷、外公外婆……这些亲属情感中,非要有‘中国人’、‘台湾人’加以分割呢?为什么凡是自然地以自己为中国人,并以此为荣的人,党外民主运动都不能容纳?”针对分离主义者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陈映真写道:“让我们平静地想一起。想了之后,如果认为一切在台湾的正直的、追求民主、自由和社会公平的人之间,不应该、不能够分成对立的‘中国人’和‘台湾人’,那么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坚定地说‘不!’,并且让我们在‘国民党’和‘台湾民族派’者之外,坚定地、自动地藉着坦诚的沟通、讨论,藉着同胞手足之情,发展有意识的民族团结与和平的运动。”“让一切追求民主、自由与进步的本省人和大陆人有更大的爱心、更大的智慧,互相拥抱,坚决反对来自国民党和左的、右的台湾分离论者破坏人民的民族团结。”陈映真还指出,这种“于历史中仅为一时的台湾分离主义,其实是中国近代史上黑暗的政治和国际帝国主义所生下来的异胎”。这真是一种远见卓识,真知灼见。


第一部分“文学台独”孳生的社会土壤(4)

    其实,这种分离主义的危险,陈映真早在1977年6月,在他发表在《台湾文艺》革新二期上的《“乡土文学”的盲点》一文里就指出来了。那是在乡土文学论战方兴未艾之时,他读到了叶石涛的《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一文之后,针对叶石涛当时极其暖昧的从中国分离出来的对立于“中国意识”的“台湾立场”、“台湾意识”、“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等等谬论,指出来:“这是用心良苦的,分离主义的议论”。只是,从那时到1983年,思想文化界还没有就这个问题展开论争。现在,陈映真还是好心地呼吁,以民族团结大义为重,通过坦诚的沟通与讨论来解决这种分离主义的问题。不过,论争一经展开,很快就激化起来。    
    1983年7月,《生根》杂志刊出陈树鸿的《台湾意识——党外民主运动的基石》一文,极力维护了陈映真所深刻揭露和批判过的标举分离主义的“台湾意识”。陈树鸿认为,日本在台湾进行“资本主义化的建设”,如统一度量衡制与币制、完成南北纵贯公路等,“促进了全岛性企业的发展……有了整体化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就必然地产生了全岛性休戚与共的‘台湾意识’了。”至于70年代以后“台湾意识”的强化,是由于台湾形成了“政治经济的共同体”。陈树鸿以为,他这样论述,使“台湾意识”有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却不知,他论述历史,忽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与反殖民主义斗争对于“全岛性休戚与共”所起的重要作用;论述现实,又有意遮蔽了这“共同体”内部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尖锐矛盾。陈树鸿的文章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他把“中国意识”等同于不民主,从而主张,为了民主,必须排除“中国意识”。    
    这个论点,倒是说破了新分离主义者的一种策略。他们是有意把自己的分离主义的“台独”活动和反对国民党统治下的“不民主”划上等号的。到往后的90年代,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台独”派在重复地使用这一论证。不过,这其实不是他们这些党外新生代的发明。早在50—60年代,台湾一些西化派自由主义者反中国文化时,也是在民主不民主问题上做文章的。    
    这时,洪今生、江迅、林正杰等人继续发表了批判台湾意识论的文章。8月底陈映真应聂华苓主持的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邀请,到美国作短期访问。9月28日,在爱荷华市诗人吕嘉行家,和正在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作访问学者的旅日华人教授戴国作了一次对谈。吕嘉行和评论家谭嘉、《台湾与世界》杂志发行人叶芸芸列席。对谈的话题,就是台湾岛上刚刚发生的“台湾人意识”、“台湾民族”与“中国人意识”、“中华民族”或者说“台湾结”与“中国结”的问题。叶芸芸后来将对谈整理成文,先后发展在美国纽约出版的《台湾与世界》1984年2月号、3月号和在岛内出版的《夏潮论坛》1984年3月号上。对谈中,陈、戴二人的共识是,“台湾结”是“恐共”、反共的表现,实质是“以台籍中产阶级为核心”的分离主义的“台独”势力对大陆的抗拒,其背后的暗流“乃是国际政治关系的动荡不安”;“台湾独立的理念”是“60年代中兴起的台湾资产阶级”的理念,“这实在是阶级的问题,而不是什么‘民族’的问题”。对谈还批驳了陈树鸿的“共同体”谬论。    
    陈映真和戴国的对谈,带有1983年最初的论战的小结的意味。到1984年,转战于《夏潮论坛》和《台湾年代》之后,论争趋于白热化了。《夏潮论坛》在1984年3月的12期上编发了《台湾的大体解剖》专辑,专辑中,除了前述陈、戴对谈的记录稿,还发表了戴国的《研究台湾历史经验谈》,吴德山的《走出“台湾意识”的阴影:宋冬阳台湾意识文学论的批判》,还有赵定一的《追求“台湾一千八百万人”论》。这些文章或谴责“台独”意识为“恐共”,或视“台湾意识”为“阴影”,尖锐地批评了分离主义。    
    这里说到的宋冬阳,就是陈芳明。陈芳明的长文《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发表在1984年1月的《台湾文艺》86期上。陈芳明从台湾文学切入,回顾了80年代以来台湾思想界、文学界有关台湾意识的论战,对陈映真等人的主张进行了攻击。《夏潮论坛》上的《台湾的大体解剖》专辑,就是由陈芳明的文章引发的,也是针对陈芳明的长文的。    
    与《夏潮论坛》针锋相对,同月月底,《台湾年代》1卷6期推出了《台湾人不要“中国意识”》专辑,除社论《台湾人不要“中国意识”》外,还有5篇文章是:郑明哲的《台独运动真的是资产阶级运动吗?》,黄连德的《洗掉中国热昏症“科学”吧》,林浊水的《〈夏潮论坛〉反‘台湾人意识’论的崩解,高伊哥的《台湾历史意识问题》,秦绮的《神话与历史、现在与未来》。4月,《80年代》1卷6期上,又有罗思远的《故土呼唤已渐遥远——论“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的争辨》一文,加入了《台湾年代》对于《夏潮论坛》的攻击。这些文章,除了继续鼓吹“台湾意识”、排除“中国意识”以制造分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持有分离主义思想的党外新生代,都藉口日本在台湾的现代化开发而对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感恩。于是,把“崇日”包容到分离主义的思想体系里来,成了一个新的动向。    
    其实,这种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崇日意识”,早在1979年张良泽的《战前在台湾的日本文学——以西川满为例》一文里就表现出来了。那一年11月,张良泽在日本东京参加“第三回国际日本文学研究集会”,发表了这篇文章。张良泽对西川满文学作品与文学评论中的“台湾意识”充分肯定,而表现了他的“去中国中心”化的立场。1938年,张良泽又发表了《西川满先生著作书志》。对于张良泽美化日本殖民统治藉以反“中国意识”的言论,陈映真写了《西川满与台湾文学》一文,在1984年3月的《文季》1卷6期上发表,予以严正的批驳。针对陈映真的批驳,张良泽将《战前在台湾的日本文学——以西川满为例》一文译成中文,并附致王晓波的一封信为序,发表在1984年9月的《文季》1卷8期上。作为一种潮流,除了张良泽,还有那个高伊哥,也写了《后藤新平——台湾现代化的奠基者》一文,发表在1983年5月10日的《生根》8期上,也以反“中国意识”的“台湾意识”为标准,美化了这位日本总督对台湾现代化的贡献。    
    除了拿日本殖民统治做文章,论战中,还有一个谢里法,在1983年7月的《台湾文艺》82期上发表了《断层下的老藤——我所找到的江文也》一文,利用台湾音乐家江文也在大陆被当时的极左路线迫害的事件,来反对中国意识,鼓吹分离。对此,陈映真也写了《从江文也的遭遇谈起》一文,发表在1983年7月的《夏潮论坛》1卷6期上,予以反驳。    
    回过头来,我们还要提到,针对分离主义者藉口“维护1800万台湾人的幸福”的谎言,陈映真还写了《追究“台湾一千八百万人”论》一文,发表在1984年3月的《夏潮论坛》12期上。


第一部分“文学台独”孳生的社会土壤(5)

    需要说明的是,就在这场“台湾结”与“中国结”、“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激烈论争的时候,在美国出版的《美丽岛周报》等分离主义势力杂志,先后发表了《注视岛内一场‘台湾意识’的论战》及《台湾向前走》、《岛内外统派余孽集〈夏潮论坛〉/戴国陈映真热情拥抱在一起》、《“统一左派”对上“台湾左派”》,在鼓吹“独立建国”的滥调中,对《夏潮》及陈映真等人进行政治诬陷。陈映真写了《严守抗议者的操守——从海外若干非国民党刊物联手对〈夏潮〉进行政治诬陷说起》一文,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