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风险。贝克在一张纸上潦草地写了一阵,试了某些想法,即使用法律用语
来代替“使用武力”一词。他试了5 个不同的提法。
谢瓦尔德纳泽在一次谈话中说,他要某种既允许使用武力而又包括采取
其他一切可能措施——外交、制裁、任何能起作用的办法。含意越广越好。
“‘ 一切必要的手段’如何?”贝克问道。在俄语里同一个词能够用作
“手段”和“措施”。他们反复推敲。谢瓦尔德纳泽很快就赞成使用“一切
必要手段”,这是他们所能找到的含意最广的短语。这个时候贝克又要收回
他自己提出的短语,认为它含糊了。
“美国知道‘一切必要手段’是什么意思。”谢瓦尔德纳泽说道,“不
要难为我们了,不要逼我们了,不要做得过分了。对苏联人来说,那不是一
个道义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实际问题。苏联不能到联合国去,让别人看到它
投票赞成战争。在苏联,战争仍然意味着阿富汗。”
“美国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话。”美国国务卿带有半恳求似的语调说,“海
湾政策在美国国内过于反复无常,布什政府不希望国内就联合国决议的含意
进行争论,再为此激化矛盾。”
但是,谢瓦尔德纳泽毫不动摇。最后美国国务卿让步了。他们决定使用
“一切必要的手段”这个措词。如果萨达姆·侯赛因不在联合国决议规定的
最后期限,即1991 年1 月15 日以前从科威特撤军,多国部队有权使用“一
切必要手段”把萨达姆的军队赶出科威特。
美国国务卿贝克说,在安理会表决期间,他将是安理会的临时主席,所
以他将在表决后发言,说明决议的特点是毫不含糊地授权使用“武力”。那
将作为永久保留的记录。如果没有人反对,它将作为“一切必要的手段”的
解释。
“好吧!”谢瓦尔德纳泽同意了。这位苏联外长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他
想要决议中写进戈尔巴乔夫总统的一个措词,即把在1991 年1 月15 日最后
期限前的6 个星期称为“善意的暂停”。戈尔巴乔夫对这一措词颇为得意。
他要把45 天的延长期作为进行外交努力的一个真正的机会。这位前苏联领导
人当时打算利用苏伊双边关系,寻求和平解决办法。他认为“善意的暂停”
这一措词没有谈判的余地,是外交上的必要条件。没有它,苏联就不能支持
这一决议。最后,美国国务卿同意了。
谢瓦尔德纳泽在表决前对贝克说:“如果1 月15 日过后伊拉克不撤军,
国务卿先生,你知道一旦你开始上路,你就不能后退了。你必须履行这个决
议。”
“我想你是对的,我们会认真地执行安理会决议。”贝克说道。
决议以12 票对两票在11 月29 日通过了。也门和古巴投反对票,中国弃
权。外交观察家说:“北京想要显示它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仍然是第三世
界国家的朋友。第三世界国家感到不安的是,大国的势力也许会长期留在海
湾地区。”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解决海湾危机,反对动用武力。这次中国没有
行使否决权而投了弃权票,就是为了坚持这一原则。
在678 号决议通过的第二天,11 月30 日上午,美国总统布什在电视台
就海湾政策发表了广播讲话。他说:“为了和平,我愿再向前走一步。我愿
在华盛顿接见伊拉克外交部长塔里克·阿齐兹。此外,我还要求国务卿詹姆
斯·贝克在12 月15 日至明年1 月15 日之间对双方都方便的某个时间去巴格
达会见萨达姆·侯赛因。”
“如果战争在中东爆发,”他强调说,“决不会出现任何黑暗的结局。”
他对贝克的使命将会取得任何“重大成果”不抱乐观态度。相反,他说,这
个主动表示表明了他愿意为和平解决这场危机“作出额外的努力”。
布什的声明受到联合国领导人和外交官的热烈欢迎。联合国秘书长佩雷
斯·德奎利亚尔说,布什的和平行动“正朝着和平的正确方向前进。我相信,
如果(华盛顿和巴格达之间)真的进行了接触,它将真的为和平解决开辟道
路”。
也门驻联合国大使阿卜杜拉·萨利赫·阿什塔勒对记者说:“这是很久
以来我所听到的最好消息,这是非常有希望的。”安理会的另一个理事国芬
兰的大使克劳斯·托尔努德说:“这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正确的一步。”
只有沙特驻华盛顿大使班达尔亲王对布什声明“感到难以置信和惊讶”,
当他从电视上听到这一讲话时,几乎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他认为那是多么愚
蠢呀!美国人永远理解不了阿拉伯人。在美国和多国联盟于联合国获得胜利
24 小时后提出讲和的建议,将会给萨达姆送去一个错误的信息:示弱的信
息,班达尔对白宫抱怨了。
“为什么你们不同我们商量一下?”他向斯考克罗夫特问道,“这个时
机的选择最糟糕不过了。会见时间截止1 月15 日这个最后期限的建议,无异
于诱使萨达姆采取拖延战术。”班达尔预测,萨达姆将会建议于1 月14 日接
见贝克。
“对于你们来说,”班达尔说道,“派贝克去是善意,而对萨达姆来说,
这表明你们是胆小鬼。”
斯考克罗夫特回答说,他对选择这个时机并不是热衷的,事先没有给予
足够的考虑。这是最后一分钟做出的决定——是对国会和美国公众证明总统
愿意在战争之前竭尽全力进行一切外交努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贝克出
访巴格达的建议表明,美国是在认真地对待“善意的暂停的”。
班达尔亲王退一步承认,这也许是对国内传递的一个正确的信息,但却
是发给萨达姆的一个错误的信号。“法赫德国王对没有同他商量极为不快,
如果打起仗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班达尔问道,“我们是否会接到一个电
话说,‘噢!顺便说一下我们刚开始?’”班达尔断定,布什和贝克在这个
伊拉克领导人极端苦恼的时刻,给了他一个很大的安慰。
其实,出访巴格达是贝克向布什建议的。他对此事一直考虑好几个星期
了。他从未去过伊拉克,也从未见过萨达姆。根据贝克所掌握的情况,“萨
达姆是个心理变态者。谁给他带去坏消息,他真的要把谁打死”。他完全处
于孤立状态。苏联人曾对贝克说过:“把信息送给这个家伙的唯一办法是坐
在他面前给他讲。”
国内政治上的考虑和外交上的可能性对贝克是同等重要的。公众对政府
的政策的支持在下降。萨姆·纳恩正在向布什挑战。几位前参谋长联席会议
主席在国会作证反对政府的政策。既然联合国已授权使用武力,人们惶恐不
安。贝克争辩说,总统不得不制止政治流血。
国防部长切尼认为,贝克出访没有坏处,值得一试。切尼手下的某些人
认为:
“贝克会不借一切代价做交易,最终在萨达姆进行的赌博中输个精光。”
但切尼否定了这些说法。切尼了解总统的心思,他知道贝克也了解总统的心
思。
当《华盛顿邮报》发表民意测验,表明90 %的美国人赞成贝克去巴格达
的建议时,班达尔大使分别接到了3 个电话,要他注意广泛的支持。”这些
电话是斯考克罗夫特、贝克和切尼分别打来的。
作为总统,布什考虑的更深。他认为,现在兵临城下,又有联合国的“上
方宝剑”在手,派贝克国务卿前去巴格达要伊拉克“无条件投降”,可能使
美国“不流血而胜”;即使劝降不成,再开始动武,也算做到“仁至义尽”,
那时再打伊拉克,美国舆论和国际舆论也就无话可说了。
然而,陷于国际孤立地位的萨达姆·侯赛因,却有自己的打算。美国建
议一提出,他便马上顺手接过来,表示愿意同美国进行“认真而深入的对话”。
伊拉克政府试图利用谈判来拖延时间,避免同美国一战,同时争取美国公众
和国会议员,做欧洲国家的工作和争取阿拉伯世界的同情,达到分化、瓦解
反伊拉克国际联盟的目的。
为此,伊拉克政府对美国的建议采取了软硬两手。硬的一手就是同美国
针锋相对地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已表示不怕美国的战争威胁,决不放弃科
威特“一寸领土”,决不放弃对科威特的“管辖权力”,并坚持海湾危机必
须同阿以冲突一起解决。软的一手就是把美国拖入漫长的谈判过程,争取世
界舆论,不给美国以动手口实,或增加美国动手的困难。释放人质就是这种
策略中的第一步。这一步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有利于伊拉克争取世界
舆论。第二步再在谈判过程中同美国纠缠,伊拉克政府官员已在8 年两伊战
争中显示出这方面的耐力与外交技能。
此外,伊拉克的策略还在于分化国际反伊拉克联盟,争取从欧洲寻找突
破口。德国科尔总理在11 月就曾明确说过:“任何想要和平解决、排除军事
冲突的人都必须知道,解决人质问题是首要问题。”“如果放了人质,谈判
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他还说,在欧安会首脑会议期间,“人人都想和平
解决,我们中没有人想要战争”。现在伊拉克放了人质,美国又同意开始进
行会谈,欧洲共同体马上表示愿同伊拉克进行会谈,伊拉克自然也抓住欧洲
不放,试图离间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分化反伊拉克联盟。
与此同时,伊拉克政府为了争取阿拉伯世界的同情,还提出了海湾危机
要同阿以冲突问题一起解决的主张;针对美国要求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毁灭性
武器的说法,伊拉克又提出其化学、生物武器不是威胁邻国的,而是针对以
色列的,如果解决了阿以冲突,它将自动销毁这些武器。伊拉克的这些说法,
据说当时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一定的诱惑力”。
根据伊拉克政府的上述表态及其图谋,布什政府采取了强硬的“四不”
政策:
一曰不谈判。布什、贝克等人一再强调,贝克去巴格达是“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