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茶文化-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茶文化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功赞
  茶叶审评
  茶叶的储藏
  茶菜肴
  非茶之茶
  茶具介绍
  茶艺
  沏茶工序
  饮茶与健康
  
  第二部分、名茶介绍
  
  绿茶类
  洞庭春    福建雪芽   高峰云雾   贡字龙井
  狗牯脑    惠明翠片   雨花茶    江山绿牡丹
  金奖惠明   金坛雀舌   汉水银梭   龙王茶
  庐山云雾茶  蒙顶甘露   祁山白芽   千岛玉叶
  雀舌     四明十二雷  天湖白绒花  五云曲毫
  午子翠柏   午子仙毫   姿源茗眉   姿源墨菊
  西湖龙井   小布岩茶   信阳毛尖
  
  花茶类
  茉莉花茶   白兰花茶   珠兰花茶   玫瑰花茶
  桂花茶    金银花茶   玳玳花茶
  
  红茶类
  小种红茶   宁红工夫   宣红工夫   川红工夫
  闽红工夫   湖红工夫   越红工夫   祁门工夫
  红碎茶
  
  乌龙茶类
  安西色种   凤凰水仙   台湾乌龙   台湾包种
  武夷四大名丛 武夷肉挂   闽北水仙   白毛猴
  八角亭    龙须茶    铁观     音黄金挂
  永春佛手   武夷岩茶
  
  紧压茶类
  圆茶     竹筒香茶   饼茶     方包茶
  苻砖茶    固形茶    黑砖茶    花砖茶
  紧茶     康砖和金尖  六堡茶    米砖茶
  普洱方茶   青砖茶    沱茶     湘尖茶
  
  白茶类
  白牡丹    贡眉     新工艺白茶  银针白毫
  
  黄茶类
  君山银针   北港毛尖   广东大叶   青海马宫茶
  霍山黄芽   鹿苑毛尖   皖西黄大茶  沩山白毛尖
  温州黄汤   掌顶黄芽
  
  黑茶类
  湖南黑茶   老青茶    六堡散茶   普洱茶
  四川边茶
  
  
  
  第一部分、茶文化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功赞
  
  茶叶做为世界性的饮料,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近年来茶叶消费量都在不断增加。这是与茶叶本身的功能有关的,据科学家的研究和饮茶者的长期实践证明,茶叶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矿物质五大营养素,其中茶多酚、茶素、茶色素等又是都具有多种药理效应,所以茶是一种多维低糖和多功能的价谦物美的保健饮料。
  茶叶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医药上的功能
  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
  《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据前苏联资料报导,曾对8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有32名患者在用茶叶进行治疗后五天内动脉搏血压恢复正常,血液中胆固醇下降,茶叶的这种功能早已被古人发现《本草拾遗》中就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这也是茶叶的减肥作用。
  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治疗痢有奇效。据研究,茶多酚对大肠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霍乱菌放在浓茶汤里浸六分钟以上,多数细菌就失去活动能力。茶叶还有明目功能。在古医书和单方中记载很多。民间偏方中就有用茶水洗眼,医治暴发火眼等。
  2。茶的保健作用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古代文献《本草》《药书》和《茶谱》等著作中都谈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少卧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3茶是精神调节器解剂
  我国唐宁以来文风大盛,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为劳荣,诸如白居易、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颜真卿、范仲淹、唐伯虎等都是文坛名流,也是品茶高手。他们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不达意佳句。
  人们运用审美力对茶之美进行了欣赏、品评、联想,进入美的境地界中去,从而诱发灵感,文思如潮湿。正如酒壮英雄胆一样,茶引学士文之谓也。茶文化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格的体现是,艺术生活的结晶。
  
  茶叶的审评
  
  一、红、绿茶的品质审评
  红绿茶的审评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外形:茶叶的外形包括色泽在内,为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审评处形,即检验茶叶外形松紧、整碎、粗细、轻重、均匀程度及片、梗含量与色泽。
  嫩度:茶叶的老嫩与品质有密切关系。凡茶身紧结重实,完整饱满、芽头多、有苗锋的,均表示茶叶嫩、品质好;反之,枯散、碎断轻飘、粗大者为老茶制成,品质次。
  净度:即正茶内含有梗、片末、朴及其它杂质的程度。
  匀度:是指茶叶是否整齐一致,长短粗细相差甚少者为佳。
  色泽:凡色泽调和、光滑明亮,油润鲜艳的,通常称为原料细嫩,或做工精良的产品,品质优,反之则次。
  二、香气:北方通称〃茶香〃。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三、滋味: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四、水色:也称〃汤色〃。审评水色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