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提笔就老-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黑咕隆冬一个人长的时候,谁见过?谁夸过?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我说的这土豆是杜拉斯。
  看报上说,众多要人都对萨冈做了极高的评价。法国总统希拉克对这位“为我们国家女性地位的改善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表示敬意,称“法国失去了一位非常优秀、非常敏锐的作者,一位在我们的文学生活中非常杰出的女作家”。总理拉法兰像个文学青年一样心醉神迷地说:“弗朗索瓦兹·萨冈是一种微笑,忧郁的微笑,像谜一样的微笑,排遣的微笑,但也是快乐的微笑。从她的第一部作品起,她那简洁的文风就影响了一代人。”法国文化部长瓦布莱斯说,“萨冈热爱速度,把变幻无常的生活咀嚼得有滋有味,她就像她所仰慕的普鲁斯特一样,好像从我们身边一晃而过都能观察到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时代的各个层面。”
  功德圆满啊。看萨冈的一生,可以得一个结论:要疯的话,从一开头疯不算本事,难得的是疯一辈子;千万别拐弯,一条道走到黑,那就成了。萨冈自己也得意地总结过,“我曾看到许多马在我身边冲撞,但我从来没挨过踢。”
  2004…10…8

//


对岸之物与对岸之人(1)



  我们都知道,非凡的科科·夏奈尔小姐喜欢戴假首饰,特别是人造珍珠。很多照片上的她都是一身庄重典雅的夏奈尔时装,戴几串人造珍珠挂链,在脖子重重叠叠地绕上好几圈。
  夏奈尔小姐当然是非常有钱的。那她为什么不戴真首饰呢?在《科科·夏奈尔传》里,我读到她这样说:“佩带首饰,就要拥有许多首饰。但如果都是真货,那就显得太招摇,太没趣了。我的首饰都是假货,但都很美,甚至比真货更美。”夏奈尔小姐怕招摇?简直开玩笑。应该说她唯恐不招摇。不过怕没趣倒像是实话。大家都稀罕真首饰,那么戴得起真首饰却偏偏只戴假首饰的夏奈尔当然是风头占尽,有趣之极了。夏奈尔说谎。她有许多真首饰,而且相当名贵。据一些资料上说,她的首饰里有各种各样的祖母绿、钻石、红宝石、蓝宝石、黄玉以及天然珍珠、水晶等材质的手镯、项链、戒指、耳环、胸针等。真的名贵的首饰在她眼里已然稀松平常,有一次她发脾气时,随手将她当时的情人、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公爵送给她的一付祖母绿手镯给扔到河里去了。
  不过,任何人也不要对夏奈尔的谎言表示吃惊。在这些方面,科科·夏奈尔和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一种德性的女人,撒谎成性,妙趣横生。这两个法国女人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时, 夏奈尔说,“我对神甫也从来没有说过真话。”杜拉斯说,“我发誓,我从来没有在书中说过谎,在生活中也从不说谎。”看来,就对谎言的执着程度来说,作家要更彻底一些。
  诚如夏奈尔的自我评价,“我是世界上最时髦的女人”,人们心目中的夏奈尔小姐的确如此。时至今日,夏奈尔时装和夏奈尔五号香水仍是最典雅高贵的一种时髦。时髦就是凄凉,名声就是孤独。我在她的传记里读到这样一句话,她说,“我所爱的一切都是对岸之物。”仔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会想,她究竟是爱真首饰呢,还是爱假首饰?因为我们不明白,真和假,哪一样是她的对岸之物?
  说夏奈尔富可敌国,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可是她从1930年到1971年去世,一直住在巴黎里茨饭店的一套客房里。她没有自己的家。巴黎顶级酒店四十年的房费是多少?够买多少栋房子?
  这个全世界最时髦的女人,每天从她的夏奈尔时装帝国款款步出,却没有家可以回去。她回去的地方只是她的房间。酒店再好,也永远不是家。我无法揣度这个女人的心境。她有一切,事业、美貌、财富、名誉,还有爱情——有一群出色的男人跟夏奈尔的名字连在一起出现在各种传记里,作为她一生不同阶段的伴侣被记录下来。可能因为她的获得过于完满,所以,她有了两样常人眼中的缺憾,一,她没有孩子,二,她没有家。没有孩子是因为年轻时的流产手术所造成的终生不孕。如果说,这枚憾果是一种被迫,那,不让自己有个家却是夏奈尔的主动选择。
  想起晚年的张爱玲。她产生了一种对小虫子的臆想症,于是搬离自己的居所,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拎着个小包裹辗转在洛杉矶的各个小旅馆里。那种情形,在想象中恐怕不是凄凉二字可以形容的。
  夏奈尔当然不同。她有钱,有钱得要命。她住在顶级酒店的顶级套房里,可以想见有多么奢华、方便、周全。可是,她总有灯下独坐的时候吧?总有凭窗远眺的时候吧?这种时候,她总要发发呆走走神吧?这一刻,非凡的夏奈尔小姐与世上每一个发呆的女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切都在后面,淹没在夜色之中。这淹没的一切,对夏奈尔来说是她所拥有的,对于其他的女人来说,是她所没有拥有的。拥有和缺憾,在这一刻,没有什么区别。而在这一刻,夏奈尔小姐会不会想到家这个词呢?
  我崇拜夏奈尔的一切,但,如果我想到她没有家,只有一个栖身的豪华房间,就滋味复杂。我甚至觉得她不成功。在我的短见里,退到底,一个女人可以没有一切,但怎么着也得有个家啊,仿佛蜗牛必须要有个壳。我实在不明白,夏奈尔连家都不要,那她要其他那么多干什么?

//


对岸之物与对岸之人(2)



  但有一点我很明白,非凡的人总是被我这样的凡人苦苦揣度,他们对于我等来说,是对岸之人。
  2002.4.24

//

***************
*《提笔就老》PART2
***************

  人的幸福感之一种来自有限的有难度的选择,如同有难度的恋爱和有难度的写作都比较过瘾。高超之处在于克服这种难度的过程不易察觉。可是,在人的本能反应中,天生倾向于轻快和丰富,且向往无比轻快和极大丰富;而本能的东西是那么的强大坚韧。这真是麻烦啊。


不快乐不是罪恶



  在一个杂志出刊前的恳谈会上,有一位心理咨询师很担忧。她看到和听到的这本杂志的办刊风格严重偏离了她的期许,尽以美食、园艺、绘画、音乐、文学、旅游等漫无边际的东西来搞点“按摩”。是的,这本行将出街的杂志是定位成心理健康类型的,用的也是一心理学会原有的刊号。心理咨询师发言道:这样是不行的。这是“按摩”,而我们要做的是“拯救”。然后她从马加爵案件讲起,又详细讲述前不久一女博士生跳楼自杀的社会新闻。她强调说,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疾患比比皆是,危机四伏;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类的杂志,应多从这些发人深省的案例出发,对那些心理高危人群施以援手……
  我参加了这个会。事后,几个朋友笑着说,一屋子的人,最焦虑不安、显得最像有心理问题的就是那个心理咨询师。其实这位心理咨询师有所不知,这本杂志本意就是要回避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它走的是“轻阅读”的路线,以文化浸润来缓解当下人们的焦虑心境。他们的想法是,“这是一本让人安静的杂志。”
  我对心理学并无偏见,也翻看过一些很不错的心理学著作,从中有所获益。但我对目前市面上众多的心理咨询门诊以及从业人员颇有一些疑惑。我相信,跟其他行业一样,他们中也有佼佼者,同时也有一大批混饭吃的庸人甚至蠢货,后者的麻烦在于,他们还都颇具心理优势,以俯视的角度指手划脚。他们认为给你一个标签,你就是这个标签了,同时你也得救了,所有的生之不安都可以随他们开出的方子得以化解,从此你就可以过上快乐的生活了。
  我其实并不刻薄。至少没有波伏瓦刻薄。她1947年访问美国,然后在其《美国纪行》一书中评价当时热火朝天的美国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行业。她说,“如果大家认定罪魁祸首是功能失常,你反而高兴,因为你的困扰是像伤风一般可治愈的‘疾病’。你的疑问、困惑与痛苦都不是一种内在真实,而是需要科学分析的既知现象。……每个美国人都有毛病,一如他拥有的身份地位。如果他既正常又知识丰富,他知道该用哪些词汇定义自己,使用这些词汇就代表他知道解决疗方。知识不够丰富者就描述自己的毛病,然后向有能力的人求助解方。”
  更有趣的是,波伏瓦把美国知识分子揶揄得够呛:“如果说来精神分析在美国大行其道、心理学是美国知识分子与饱学之士热爱的话题,绝不是因为他们期望这些学科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而是这些学问能帮助他们逃避。”
  把波伏瓦的批评放到今天的中国也是对症的。心理学这门学问泛化运用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们普遍认为不快乐是不对的,或者更极端的认识是,不快乐甚至是生命质量中的一种罪恶。其实,就生之常态而言,所谓始终快乐的人生是一种假象,是一种蒙蔽;一个过分强调快乐的舆论环境会造就不停追逐快乐的社会氛围和集体心态,其结果往往造成心智的退化、浅薄和盲目。这对于文化积累来说,恰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2005…1…26

//


在物质中的自由



  读波伏瓦的游记《美国纪行》,很是有点吃惊。没想到这么好看。我的意思是比她的小说、论著和回忆录好看。好看的意思还有一点在于,她在1947年的美国旅途中的所思所想,放到今天来看也是颇能引发读者相对应的观感的。从这个角度讲,她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其洞察能力和捕捉能力,能够穿越时光,抵达50多年后的今天而并未减弱其智性的光芒。作为女性读者,我还很钦佩地想:她是凭着一种什么样的内心力量迅速跨越女性普遍具有的感性屏障?又是借助一个什么样的支撑,跃过了陌生化的障碍?这里面的奥秘,可能还是出自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