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需要文化民族主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种认为,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全球性的文化将会出现,但它只是一种浮在表面的文化,而本土文化还将在深层次支配人民的生活。就是说这样一种全球化,全球共同的经济生活,一种紧密的、频繁的这样一种国际交流的话,它会形成一种共同的规则,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所以,这种规则在政治上,可能体现为联合国,在经济上最典型的就是WTO,它建立的一整套制度和规范。语言上,可能是英语,这样的一些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它认为,真正的能够把你,让你生死与共的,对你的情感有强烈冲击的,可能还是你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地方里,在潜移默化的社会化过程中,赋予你的那样一种本土文化,这是一种折中的观点。

    现在我想就稍微详细地介绍一下亨廷顿的观点,他的观点就是第二种观点,全球化不会带来文化的趋同。亨廷顿把文化和现代化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叫工具文化的现代化,还有一部分是终极文化的西方化,他把现代化和西方化分开。他认为在技术的层面、在工具的层面,他把它归结为叫做现代化;在终极层面,在价值的部分里边,叫西化,他把它叫做西方化。

    他认为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包括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大概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拒绝主义。比如说我既拒绝现代化,又拒绝西方化,这样是一个保守的、封闭的、拒绝一切变化的一个社会。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他叫做基马尔主义。基马尔就是土耳其特别著名的一个开国元勋,国父,也是进行改革西化的一个领袖,同时土耳其的改革基本上是比较成功的,就是说他在工具文化现代化的同时,他也成功的进行了,完成了终极文化的西方化。

    还有一种模式,就是所谓的亨廷顿叫改良主义的模式。这个模式是说,一个社会它伴随着工具文化现代化的同时,在初期,它有一个比较强烈的西方化的过程,但是当现代化达到了相当成功的一个阶段之后,它就开始反过来了,也就是说在初期,它是西方化和现代化并行的,但是当它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当军事和政治的实力逐渐强大的时候,从社会层面的一种自信开始回归,对本土文化的一些自信,一些民族主义的东西开始膨胀,这个时候它往往开始拒绝西方化,开始更多的从它的本土、传统和历史中去寻找一些在终极价值观、道德规范方面的一些东西。所以改良主义是走过这么一个倒U字的曲线。

    他还总结了另一种模式,他说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有一类社会它在工具文化的现代化方面没有任何的进展,但是它在价值终极文化方面西化的却很彻底。

    亨廷顿分析,他认为中国现在毫无疑问是走向了一种改良主义的道路。

    第三个问题,我讲一下文化与全球的经济竞争和全球的政治竞争的关系。首先,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竞争遍及经济的、政治的、军事和文化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竞争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一个国家的文化的竞争力依托于它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反过来强大的文化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全球竞争力。所以当大家分析美国的这样一种实力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所谓的它的软力量,软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它意识形态的力量,它文化的感召力,还有它所宣扬的一整套的价值,以及它为它的国际行动所寻找的各种各样的理由、托词或者是说法,这些赋予它军事行动和政治行动一种强有力的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对于全球经济竞争的影响主要在两个层面。一个是通过跨国公司,影响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还有一个是影响区域的经济合作。冷战以后,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开始不断地涌现,这一点国际政治学家分析得非常清楚,他们会发现那些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是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咱们地理空间上挨得近,然后咱们几个召集到一块儿开个会,定一些条约,然后我们经济共同体就会发展得很好,不是的。真正发展得好的,都是既是空间上临近,同时文化上又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即使空间不临近,只要你文化,还有意识形态等等方面,高度相似的国家,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是非常密切的。

    再者就是说,文化对当前国际政治的格局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冷战之后,亨廷顿发表了他著名的文章《文明的冲突》。美国它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工业,然后在大学里也有一大批高级的研究人员,是为军事工业、航天工业,国防工业服务的,还有大量的思想库,还有很多压力集团,都是围绕着这样的一个非常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所以,在冷战之后,当苏联分裂了之后,当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转型的时候,它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说美国还有没有敌人?美国的敌人是什么?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些与军工综合体相关的这样一些利益集团,它都要找饭吃嘛,没有敌人的话他也就没饭吃了,也没事干了。所以他们就到处寻找假想敌。当时一种比较乐观的观点就是佛兰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他认为行了,苏联的垮台,中国和东欧的转型、改革等等,就意味着世界上,在未来除了市场经济还有民主政治之外,人类不会有其它的选择和途径。所以,他认为历史已经从根本上,本质的变迁上来说已经终结了,剩下的就是一个时间问题,就是一个零敲碎打的问题。

    那么亨廷顿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他认为不是。他认为在新的世界中,虽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这样的一种冷战,这样一种冲突结束了,但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不会结束,而且会上升为新的主导性的力量。也就是说未来的冲突,可能不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冲突,它很可能是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与儒教世界之间的一个冲突,所以他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我在这里把它引过来。

    他说,在新的世界中,文化认同是影响一个国家结盟或对抗的主要因素。他认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民族,在处理认同危机的时候,所谓认同危机就是我是谁?我是属于哪一伙的?谁跟我是一伙的?谁是我的朋友?谁是我的敌人?当他要寻找这样一些问题答案的时候,亨廷顿认为,对人们来说重要的是血缘、信仰、忠诚和家庭。人们与那些拥有相似的祖先、宗教、语言、价值观、体制的人聚集在一起,而疏远在这些方面的不同者。由于现代化的激励,他认为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限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重新划定的政治界限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界限趋于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的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

    所以他构想的未来世界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呢?就所谓的某一个文明的核心国家,比如说,他认为三大最重要的文明,一个是基督教文明即基督教世界,还有伊斯兰世界,还有儒教世界。他认为,在基督教世界里,核心国家就是美国了,在现代来说。其它还有一些周边国家,跟它相似的,但是实力没有这个核心国家强大。再有,就是所谓的散布在外围的那些个人,它的移民,就是在基督教世界之外的其它国家和地区生活的,但是它认同于基督教的这些个人,他认为这样构成了一个基督教的世界。他把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像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都归到儒家文化圈里,毫无疑问,无论从历史的渊源,还是从一个综合国力来看,中国都是这样一个文化圈的核心国家,再加上周边国家,还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他认为这个构成了儒教世界。他认为未来的冲突就是这样的几大板块之间的冲突。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他的这样一种观点。

    现在我们再反观一下,中国文化在100多年中它所经历的命运是什么?

    首先,150多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文化走上了持续衰落的这么一个道路。

    从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来看,随着汉族农耕文明不断地扩张,汉族统治疆域在扩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汉族的汉文化也在逐渐地扩张。

    古代中国基本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政府、国家来说,总的来说它还是推行儒家的文化,同时儒家文化也给这样一种政治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不能说儒家,比如跟基督教相比,跟佛教相比,没有那么多庙宇、僧人,专业的那样一些教师等等,我们认为它不是宗教。实际上在中国可以说整个国家就是一个教会,就是一个儒教的教会,教会既为国家,皇帝实际上就是教皇,所有的官员,还有这些读书人,准备考试、应试,然后学而优则仕的这些人,都是可以把他理解为教士。基本上全民,大体上来说,都是遵奉儒家所宣扬的那样的一些伦理规范,也就是说儒家尽管它是一种精英的理论,它作为一种书面的东西,它主要是和读书人进行交流的,但是它这种书面之外的东西,对民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他对民间处理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朋友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儒家的思想,像通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一些载体,它对民间的影响更大。

    但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文化面临着一个非常强烈的冲击。这个时候我想发生了第一个非常巨大的转变,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中国的士大夫放弃了天下主义,他终于明白了,中国仅仅是国际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