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费尽了力气也没见着尸体。女子的亲人在水边呼天抢地哭得死去活来,又有什么用呢?那小姑娘就这样神秘地消失了。
  灾难还在延续着。下荡采菱的女子还是隔三差五消失着……乡亲们再也不敢让自家的女儿媳妇下水采摘菱莲藕荷了,日子开始过得紧巴起来,愁雾笼罩着家家户户。
  村里有个叫青莲的姑娘,年方16岁,天生丽质,眼睛亮闪闪的像珍珠,手臂白润润的像塘藕,脸蛋粉嘟嘟的像红莲,浑身上下水灵灵的人见人爱。青莲不仅人长得天仙一般,手也特别灵巧。这一阵,她不能下荡劳作,就在家里裁剪缝制起衣服来。没过两天,一块缀着流苏的包头巾,一件俏丽的拼接衫,一条作裙拼裆裤,还在穿腰上绣着一朵红牡丹,就连鞋上也绣上了一对戏水鸳鸯。青莲喜滋滋地穿上新服饰,走到水边一照,哎呀,真是绿莲衫子藕荷裳,鲜灵得快认不出自己了。正出神间,忽听到喊声:“阿莲,你跑到水边干啥?”青莲回头,是父亲从集上回来。
  青莲自幼丧母,亏得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把她拉扯大。这阵子,因为不能下塘,里里外外几乎都是父亲在操劳,老爹明显憔悴了。青莲鼻根一酸,眼眶就红了,拉着父亲的手说:“爹爹,让我下塘去采红菱,卖了补贴家用吧。”父亲听了大惊失色:“我就是累死了,也不能让你下湖塘,快一起回家去!”
  父女俩回到家里,老爹仍不放心,干脆将房门反锁了,随手将钥匙放入衣袋,因连日劳累,便和衣躺下了,不多会儿,发出了轻轻的鼾声。青莲瞧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脸容,心如刀绞,决心冒险下湖塘帮一把父亲,可是门被反锁了,出不去呀。青莲在屋里团团转,额上都沁出了一层细汗,情急中,口也渴了,拿起桌上的瓦壶倒水喝,才喝了两口,她心头像划过一道闪电,蓦地亮堂了。她蹑手蹑脚来到父亲床前,将瓦壶里的水轻轻浇在父亲的衣服上。老爹睡梦中好像掉进了河里,猛一惊,睁开惺忪的双眼,奇怪衣服怎么湿漉漉的,转头见青莲正坐在绷架前绣花,没去多想,下意识地脱下外衣甩在旁边,拉上被子盖上,又倒头睡下了。青莲等父亲睡熟了,从湿衣里掏出钥匙,轻手轻脚开了锁,出门后又把门轻轻掩上,直奔湖荡,不顾一切划着菱桶,手脚麻利地采摘起来。
  再说青莲父亲一觉醒来,已是日落时分,便叫道:“阿莲,时辰不早了,该做晚饭啦。”连喊几遍,没有回应,情知不妙,一骨碌翻身下床,冲出屋门向湖荡奔去。到荡边,一颗还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只见青莲一边摘菱,还一边哼着小曲儿,菱桶里已堆了一大堆水红菱。这时村里人也都围拢来,那些女孩子见青莲那身漂亮的服饰,连声赞叹着:“好看,真好看。”等青莲上岸,姐妹们缠着青莲,要她教大家缝制这种漂亮服饰。不久,姑娘们都穿上了这种美丽实用的衣饰,跟着青莲一起下荡采摘菱荷。嗨呀,还真神啦,从此再也没人失踪了。
  原来,前阵子东海龙王见水乡女子长得灵秀,将她们掳去龙宫当侍女了。自从青莲穿上那套服饰下荡后,龙王被青莲的绝色美貌惊呆了,以为是天上的仙女路过投下的倒影,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悄悄溜回了龙宫。从此,村村舍舍又过上了太平光景。这美丽的服饰也就一代传一代,直到现在,甪直一带的水乡女子还是非常喜欢穿这种给她们带来吉祥的极富特色的美丽衣饰。
  包头与肚兜
  包头与肚兜是苏州水乡妇女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多少年来,这一乡俗延续至今,不仅实用、美观、经济,而且颇具情趣。
  包 头
  苏州的水乡妇女,不论是天真无邪的少女,还是端庄纯朴的少妇,以至花甲老妇,头上都戴包头。
  包头是布料头巾,但不称巾也不称布,遗憾的是报刊也好,人们谈论也好,都说成是包头巾或包头布。其实包头和背心一样,同是人们服饰,背心没人说是背心衫或背心衣,背心就是背心,同样,包头就是包头,不必加油加醋。
  包头起源,仅有传说: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一时兴起,携西施和宫女去水乡游湖赏景。偶见村姑在湖中坐了木盆采莲时,随手摘下一片荷叶,折成三角状,戴在头上遮阳。吴王兴之所至,也让西施摘片荷叶戴上,不想西施戴后,分外俊俏秀丽,吴王甚是欢喜。回宫后,命西施及宫女以绫绸仿作,当形如荷叶的绫绸饰物戴在头上,却引起了西施思乡之情,难分难舍,不忍摘下,嗣后,相沿成俗。
  不过,从《中国文化辞典》服饰篇中注释:“包头,是明代流行的妇女头巾,民间老幼通用。一般用乌绫、夏用乌纱,万历年间曾用毛纤维编织物……”古用乌绫、乌纱,时今用黑绸绫、上青、黑直贡呢做成,材料不同,颜色相同,这就不是偶然而是有承延的意思了。在系戴包头的方法上,也是十分相似,且都称作包头,看来,包头应是从明代承袭至今了。
  古时的包头想来简单,现时的包头,却要讲究得多了。中青年妇女的包头,是用两色或三色拼角而成,主体是长方形,用黑布或上青布作成,两端的三角形,是用白色、浅蓝、翠蓝等不同颜色拼制,拼起来的包头呈30度梯形,拼角的边缘用异色布滚边或彩色线锁边,在下端角上还绣出花朵,在角端缝上白色包头带,带的顶端还缝上两个绒球,包头戴在头上,两个绒球分左右摆在发髻前的头顶上,走路时晃晃悠悠煞是好看。这是城里姑娘无法仿效的打扮。
  包头虽小,但在躬耕田地时很有用。莳秧都是背风后退、弯腰垂头,头发容易被风吹起遮住双眼,包头就可以起挡风护发的作用;在烈日下作业时,背颈裸露,此时包头两角恰好遮在肩背上护着背颈,免受烈日之苦;在收割、脱粒时,包头亦能保护头发和头颈不受草屑、灰尘的污染;冬天,包头就起到了帽子的作用,保暖且又美观。这种种功能,只有水乡人才能知道也才能享受得到。
  肚 兜
  肚兜是水乡妇女贴身之衣。不论老少,一年四季都有戴肚兜的习惯。尤其在夏天,村姑村妇戴了肚兜走路、干活、洗澡,习以为常,从无顾忌。
  关于肚兜的起缘,也有一种传说:相传汉武帝时,一个将军打了胜仗骑着白马班师,路过一片农田,见一对夫妇在莳秧。将军向莳秧的丈夫说:“农夫,农夫,你手拿秧把插啊插,阿晓得你一天能插几千几百几十棵?”插秧的丈夫被问得目瞪口呆答不上来,十分尴尬。乐得将军哈哈大笑:“我又胜了,我又胜了。”这时,一边的妻子突然答话,对将军说:“大将,大将,你身骑白马跑啊跑,阿晓得一天你能跑几千几百几十步?”将军瞠目结舌,红着脸走了。又有一天,将军骑着白马路过这夫妇的家,将军一看门口洗衣服的妇女,就是那位让他尴尬的秧嫂,他就一脚跨在马镫一脚踹地,问秧嫂:“我是上马还是下马?”秧嫂站起身,一脚跨进门槛,一脚留在门槛外,反问:“我是进门还是出门?”将军又哑口无言,灰溜溜的走了。将军回去后,气得病倒了。有位老道得知将军的病因后,便对将军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将军你遇到了智慧超越男子的才女,阴阳颠倒,致将军抱病卧床。”将军便问有何破解,老道拿出一个用红布缝制的肚兜,说:“只要将红肚兜抹在她胸前,方能调理阴阳,而使阳盛阴衰,将军便会气势盖天,一往无前。”将军听了老道的话,便拿着红肚兜找到秧嫂,以赔罪送礼为名,将红肚兜送给秧嫂,意欲遮住女人的智慧。谁知,秧嫂戴了红肚兜,反而显得精神爽朗,更加秀丽。后来,村上的妇女也跟着秧嫂戴起红肚兜,积习相传,延续至今。
  传说归传说,肚兜的起源还是有考证的。在古时称肚兜为抹肚、抹胸。《古今图书集成》抹肚条:“盖文王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缯为之,宫女以彩为之,名曰腰彩。至汉武帝以四带,名曰抹肚。”崔豹古今注:抹谓之腰彩。所以,腰彩即抹肚、抹胸。《中国文化辞典》抹胸条目:“古代妇女贴身内衣,用于约束固定乳部。”可见,抹肚、抹胸就是现在的肚兜。
  现今的肚兜是用幅宽80公分的布对折成40公分后裁成两个,呈正方形,对角使用,上角裁去,挖成凹弧形领窝,贴上6公分异色布,双边滚,绣上花卉图案。领部两边钉纽攀,联结绒丝带或银链条。
  肚兜在水乡盛行,主要在农田劳作时,可约束乳房的摆动,减少双乳下垂的重力;二是在炎炎夏日下劳作时,起到透风、凉爽的作用。水乡男女劳力在夏天都有赤膊的习惯,妇女戴上肚兜,也是美观、文明的表现。
  从目前来看,包头,在农村已不被普遍选用,逐步被各式帽子替代;但肚兜,却被有些时尚女子看中,女明星、女模特中,也有光着膀子、露着脊背,胸前挂个肚兜当作大礼服在中外舞台上作秀。
  五、姑苏老字号
  一品香茶食糖果商店
  一品香,含“一品当朝”、独家经营之意。开创于1917年,资金1。05万余元,首任老板江仲尧,总经理章臣全。该店开设在小杨树里口大马路967号(即今石路第二食品商店址)。章臣全还在南京下关开设稻香村茶食糖果商店,南浩街水弄口设“臣记”南北货店。
  1938年,一品香店面被日军炸毁。1939年,章臣全总经理雄心勃勃,在石路东侧姚家弄重开“福记”一品香茶食糖果商店,后庄作坊设在普安桥弄,后迁至鸭蛋桥浜2号。职工认输从20人逐渐扩充到40余人。
  章臣全去世后,侄子章臣沂继承其叔父事业,采用多头合股的方式,重振家业,在原址小杨树里口再建一品香商店。章杂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于经营有方,店有起色。1945年抗战胜利时,一品香在40余名职工的基础上又增加记件女工28名,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