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者也很踊跃。最有创意的是敬宗命令左右神策军士卒,还有宫人、教坊、内园分成若干组,骑着驴打马球。因为敬宗兴致很高,一直折腾到夜里一二更方罢。
敬宗还喜欢打猎,平时白天玩不够,就深夜带人捕狐狸以取乐,宫中称之为“打夜狐”。
敬宗实在是太喜欢玩了,他也实在是太会玩了。唐朝在这样的皇帝手上不亡国已是万幸,历史上评价敬宗为“不君”,实际上就是说他不打马球俑是个称职的帝王,这已是很替他留面子了。我们确实看不到敬宗在治国方面的才干,却随处可见他在玩乐方面的本领。敬宗是一位马球高手,又善手搏,观赏摔跤、拔河、龙舟竞渡之类的游戏从来都是乐此不疲。他还专门豢养了一批力士,昼夜不离左右。他不仅要各地都选拔力士进献,而且还出资万贯给内园招募,很舍得在这些力士身上花钱。敬宗玩兴一来,也就没有了什么顾忌:力士们庄陵神道翼马
有的恃恩不逊,敬宗动辄就将其配流、籍没;不少宦官小有过犯,轻则辱骂,重则捶挞,搞得这些人满怀畏惧、心中怨愤。宫中宦官许遂振、李少端、鱼弘志等还因为与他“打夜狐”配合不好而被削职。敬宗这种肆无忌惮的游乐,很快就把自己送上了末路。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还宫之后,兴致昂然,又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以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等二十八人饮酒。敬宗酒酣耳热,入室更衣,此时大殿上灯烛忽然熄灭,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同谋将其害死,时年仅18岁。除了唐末代亡国之君哀帝是在17岁被害以外,敬宗是唐朝皇帝中享年最短的了。敬宗死后,群臣上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文宗太和元年七月十三日,葬于庄陵。
第三部分二弟文宗(1)
文宗李昂,初名涵,与敬宗同年,出生于元和四年(809)十月十日。他以穆宗次子、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并不是既定的继承人选。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的结果。
刘克明与苏佐明杀害敬宗后,假冒敬宗旨意选立了宪宗的另一个儿子绛王李悟“权勾当军国事”。这样做本来也是多年来宦官拥立的惯用伎俩,大臣也都见怪不怪了。刘克明等还不以此为满足,又商议着剥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这样就惹恼了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唐末任左右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中尉的四位大宦官被称为“四贵”,他们是宦官中的实力派。王守澄等密谋商定,动用了所掌握的禁军力量将穆宗的次子江王涵迎入宫中,此举还得到了三朝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员的支持。神策军中尉派出的精锐禁军将刘克明与苏佐明一伙全部诛杀,绛王悟也死于乱兵之手。江王涵就是文宗,即位后改名为李昂。
建于文宗时期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由于没有先帝的遗嘱,文宗应当以什么方式登基即位,王守澄搞不明白。他听从了翰林学士韦处厚的主张:先以江王的名义宣告平定了宫廷的叛乱(这是为了说明江王有功于国家),然后百官再三上表劝他登基(这是为了说明江王有群臣的拥戴),再以太皇太后的名义颁布册文,下令指定他为继承人(这是为了说明江王即位具有合法性),然后举行册立新君的大典。文宗于宝历二年十二月十日在紫宸殿外素服与百官相见,十二日正式在宣政殿即位,十三日正式“成服”,也就是扮上了皇帝的行头,次日亲政。十五日文宗将自己的生母萧氏上尊号曰皇太后(穆宗贞献皇后)。文宗即位后一直有崇树外戚的打算,但是他的生母萧氏是闽人,来京以后父母早亡,家里只有一个弟弟,已失去了联系。文宗后来令福建官员寻访,一连有三个人自称是文宗的舅舅,其中有人还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但是最终都是假冒,真的国舅竟无从找到。据说元和、长庆时,两京百姓在大街巷里见面打招呼,多说“合是阿舅”,文宗找国舅的事正好与“合是阿舅”的说法相应验。
唐人《宫乐图》
文宗生母萧氏被立为皇太后以后,居住在大内,穆宗的母亲也就是文宗祖母懿安太皇太后郭氏居兴庆宫,敬宗的母亲王氏称宝历皇太后居义安殿,号“三宫太后”。文宗对她们是每五日一问安,逢年过节都会亲自往各宫谒见。对于祖母太皇太后郭氏,因为有拥立之功,更是礼数有加,文宗经常从城内复道中前往南内兴庆宫,群臣及内外命妇也到宫门问候起居。开始,有司献四时新鲜瓜果给三宫时称“赐”,文宗认为言赐不妥,就拿起笔将“赐”改为了“奉”。太和五年,在宰相的建议下,为了把太皇太后郭氏与宝历皇太后称号有所区别,将居义安殿的宝历太后以宫为称,改称为“义安太后”。开成年间的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文宗率同诸王、公主等在咸泰殿上灯,亮如白昼,迎来三宫太后,为她们奉觞进寿,一如家人之礼。
文宗在位期间的行为举止,与敬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勤勉听政文宗与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他每逢单日就上朝。每次上朝时间都很长,举凡军国大事,从朝廷用人到国库储藏,从各地灾情到水利兴修,他无所不问,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措施,他都详细地与宰相大臣讨论研究。他要求把各种节假日或者辍朝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双日,以便不影响单日的上朝。文宗还比较重视发挥谏官的作用,太和九年(835)十二月,文宗令铸造“谏院之印”,改变了谏官进奏表章还要在其他部门请印以造成奏事泄密的状况。
第三部分二弟文宗(2)
生活节俭文宗不仅倡导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即位之初,就下令放宫女、太常音声人,各地额外的进献和上供的奇珍异物基本上停止,五坊的鹞鹰玩物和游猎之事也都停废。他自己的饮食从不铺张,特别是遇到各地发生灾荒的时候,他更是主动地减膳。十月十日是他的生日,这一天被立为“庆成节”,文宗也不允许宰杀猪牛,只许食用瓜果蔬菜,他还特别诏令京兆尹暂停在城南的曲江池宴请百官和在宫中为他祝寿。文宗严禁臣下衣着豪华,有位驸马戴了很贵重的头巾,他提出批评。有位公主在参加宴会时穿的衣裙超过了规定,他就下令扣除驸马两个月的俸钱以示惩戒。有一个官员穿着桂管布做的衣服拜见皇上,桂管布是桂林地区生产的一种木棉布,布厚而粗糙,较之绫罗绸缎自然略逊一筹,文宗见他衣衫就认定此人是个忠正廉洁的臣子。他自己也做了一件桂管布的衣服,文武百官纷纷效仿,致使桂管布的价格上涨很快。文宗穿着朴素,有一次他对臣下说:“我身上的衣服已洗了三次了。”众人都赞誉皇杜牧《张好好诗》局部上节俭的美德,只有翰林学士兼侍书的柳公权认为,皇上君临天下应该选贤任能,使天下太平,皇上穿洗过的衣服,只是生活细节而已。不过,能够注意节俭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史书上也称赞他“恭俭儒雅,出于自然”。
喜欢读书文宗不喜欢音乐、歌舞和游乐,不近女色,自己在听朝理政的闲暇,十分注意读书。文宗曾对身边的人说:“若不能甲夜(初更)亲自处理政事,乙夜(二更)观览图书,怎么能够做人间君主呢?”所以,他每当退朝处理完政事以后,就手不释卷。
文宗博览群书,见识很是渊博。他经常就经书诗赋中的名物询问大臣,结果宰相经常被他问住,回答不上来。有时候,他不仅读古典,也很了解当代人的诗文。有一次,他在内殿赏花,就问身边的人:“现在京城传唱牡丹诗,谁写的最佳?”前朝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师”是很有名的,侍臣告诉他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句极佳,文宗听了很是赞叹。文宗平时尤喜读史书,对于历史上的名君贤臣羡慕不已。他因为喜欢读《贞观政要》而仰慕魏徵,就下诏寻访到魏徵的后人五世孙魏謩,并把魏謩任命为右拾遗,也是属于可以对皇帝进谏的言官。文宗也很喜欢把他认为有学问的大臣召到宫中讲谈经义,评论文章。像当时的翰林学士柳公权就常常被他召来,一谈就是很长时间,有时候在夜里闲聊不自觉中蜡烛都燃尽了。他和柳公权留下过“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的联句。
打击宦官自德宗以来,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制度,宦官势力的膨胀有了充足的理由,已经无法简单根除。由于文宗是宦官拥立,所以宦官的权势更是不断扩大。
太和二年(828)三月,文宗下诏制举,以贤良方正与直言极谏问策取士。进士出身的幽州昌平(今北京)刘蕡对策,直陈宦官专权,认为天下倾覆、海内大乱、国家政治危机都是由于宦官的专权所导致的,他还论述了藩镇擅兵、奸臣当道的危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震动。由于文宗刚刚即位,羽翼未丰,他任用了其他的对策者,惟独没敢用刘蕡。随着在位时间越来越长,他也开始着手解决专权的宦官。
太和四年(830),文宗任用宋申锡为宰相,要他秘密铲除宦官势力,但因时机不成熟,计谋破产。后来,文宗又重用郑注、李训开始剪除宦官。郑注本姓鱼,因为冒姓郑,人称“鱼郑”,以精通医术得以进用。李训原名李仲言,出身名门,以精通《周易》得以进用。郑、李二人都善于揣度人心,思路敏捷,口才极佳,文宗把二人视为“奇才”。郑注几番死里逃生都得益他的擅辩,他本来是因大宦官王守澄推荐得到重用的,太和九年(855)时他建议文宗剥夺了王守澄的实权并将他毒死。同时,李训建议文宗将担任山南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