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患衣墒κ挛袼3潞B砩侠�114查号台找到那家律师事务所的电话,费尽周折地联系到当事律师。在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并取得了律师的信任后,陈海最终和那个学生取得了联系,这次采访任务圆满告终。
直到今天,陈海对自己的这次采访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后来我每次在应聘记者时,都会把这件事说给招聘人员听。当时在那样的情况下我能找到那个学生,的确是觉得挺自豪的。〃这篇报道后来被《法制日报》以头版头条刊登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甚至惊动了湖北省教育厅以及那位学生所在学校的领导,他们亲自给陈海打电话询问此事。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放弃了文学梦的陈海更喜欢当记者写新闻报道的感觉…一针见血,每一个字都充满力度,令人血脉贲张。而这些视角独特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得到了作为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
由于在校期间的〃离经叛道〃,学校中文系甚至学校的领导都知道了陈海这个人。一次,他在以特约记者的身份采访学校校长、著名大学者王庆生先生时,他将自己的经历绘声绘色地侃了一通。王庆生校长听罢后笑着说:〃不错,我们学校还有这样的人才。〃〃其实这是我'自我推销'的方式,否则全校有这么多学生,校长又那么忙,怎么可能认识你?那可是副部级干部呢!〃陈海笑着解释自己的大胆行为。事实上,王校长后来也一直关注着陈海的成长,直到他离开武汉赶赴京城。在陈海的毕业纪念册上,王庆生先生写下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祝愿。
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多数大学生似乎更愿意采取一种被动的方式来接受别人的注意、赏识和认同,最后往往落得〃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境况。实际上,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与那些懂得表达、懂得表现自我的人接触。向目标对象有技巧地进行自我推销,这是无数大学生需要补的一堂课。
走进北京的敒门砖
〃从1997年到1998年,我由于在外面有很多锻炼机会,成长很快。〃1998年底,即将毕业的陈海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以他当时的水平和在文学界的小有名气,在武汉进入一个强势媒体工作已经没什么问题,可不安分的陈海还是希望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见见世面。
那年寒假,陈海只身到了北京,住进了曾经魂牵梦萦的北大校园。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他特意选择在北大西门的旅馆住下,却没想到第一晚就被同屋偷了1000多元。当时陈海因为经常有稿件发表,所以每月都能收到不少稿费,有时月收入甚至超过了大学老师的工资。丢钱尽管让他一时不快,但没有影响他继续在北京找工作的决心。在一周之内,他应聘了十几家媒体。虽然有的媒体很想录用他,却无法解决外地生源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户口。
第4节:职业发展换汤不换药
1999年正好是大学实行分配的最后一年。当时的陈海还不能接受和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方式,于是就打电话找学校辅导员商量。热心的辅导员告诉他,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正在招人。陈海连忙打车跑到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找到了人事科的王科长。王科长手里早已有一本陈海母校的毕业学生信息资料。他对陈海的简历和成绩单翻看了半天,然后说:〃小伙子,你的成绩可不怎么样呀!〃。
陈海一听就乐了。说实话,他是名副其实的逃课大王。除了专业课,他大学四年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一般,还有几门是补考过关的。陈海不露声色地递给王科长一摞厚厚的作品,回答说:〃中文系的学生却写不了文章,光成绩好有什么用?〃王科长被他的豪气与自信逗笑了,随即拿起电话,把他推荐给了北京市第六中学。
〃现在想来,我觉得当时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了合适的人。〃通过面试、试讲等严格审核后,陈海正式被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接收,安排在北京六中。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六中位于天安门和中南海之间的长安街上,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都相当特殊。学校是文物古迹〃升平署〃所在地,最早由蔡元培开创,校园环境古香古色。在这所人文气氛浓郁的高干子弟学校,陈海很快适应了北京的生活。
自此,陈海暂时抛弃了自己的媒体梦,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还当起了班主任。〃那段日子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回忆,忙碌、充实、稳定。〃从做〃文人〃到做孩子王,陈海承认,这种转变使他在为人处世方面提高很多。但他对写作的强烈爱好,一直在心底涌动。
时间一长,陈海开始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缺陷: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外掏东西的过程,而学习的机会却很少,和社会的联系也很少,有时候甚至感觉臊己要跟这个社会严重脱节了。
于是,2000年暑假,耐不住寂寞的陈海又跑到外面去做记者。一开,他只是做兼职。2000年10月,经过慎重考虑,陈海结束了为期1年半的教师生涯,正式应聘到交通部的一家杂志社。陈海说,第一次领到正式的记者证,出差采访时打着领带、穿着西装,正经八百的,感觉〃倍儿有面子〃。
职业发展〃换汤不换药〃
不久,陈海就觉得这家杂志社存在垄断化的缺陷,于是又相继转战《北京青年》周刊、北京市妇联《女性》月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等,开始做财经人物专访。在此之前,他做过文化报道、社会新闻,唯独没有从事过人物报道。专访财经界高层的经历,不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为他以后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由于在记者圈子的强大竞争力,陈海不安分地炒掉了许多家媒体,而选择了在几家知名媒体长期发展。对于自己的频繁跳槽,陈海有着他自己的解释:〃媒体可以换,但事业不会换。我所做的事其实从始至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做财经人物专访,变的只是发表文章的媒体而已。我要从我为媒体服务,转换到媒体为我服务。〃陈海的〃媒体为我服务〃观念的体现就是,他不再受雇于任何一家报刊,而是开始在不同的报刊上开设自己的财经人物专栏。2002年6月,陈海把自己的财经人物专访结集出版为《智慧改写命运…财富时代创业经典个案》。
陈海的不安分,其实是对工作平台的不安分,但对于职业来说,他可以说是〃从一而终〃。受新观念影响的求职者们将频频跳槽当成了家常便饭,却忽略了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职业生涯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究竟选择换一个工作单位还是换一个行业领域,这对个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5节:陈海创业感悟
做财经人物记者,长期和那些资本家、知本家打交道,陈海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02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认识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当时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后,当他们再次遇见时,陈海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设想…专门为风头正健的〃海归〃们出一套书。王辉耀一听,深表赞同,两人一拍即合。一套书就这样在聊天中〃聊〃出来了。
这两本名为《海归时代》和《创业中国》的丛书填补了国内海归研究的空白。陈海的《创业中国》选取了活跃在商界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具有代表性的海归人士作为采访对象,通过展示这些创业者或经理人的经典创业历程与独特的思维方式,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海归创业精英们独特的成功路径,为大量海归创业者和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商务人士提供了财富榜样与创业智库。
〃采访这50个人对我来说是一件轻车熟路的事,但我从中收获很多,受到的影响也很大〃。采访50名精英,意味着从50个不同的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吸取最先进的理念、最前沿的思想、最纯粹的精华。自此,陈海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与其治于人,不如尝试治人。而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要如何才能从一个文人记者转变成一位商人?两种角色应该怎么调整?
实际上,陈海早在2002年初就和一位中央大报的高级记者开始运作京华传媒网。当时已是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传媒论坛总版主的陈海,一直在思索开拓京华传媒网发展之路的切入点。他曾经和某门户网站联系,表明自己希望承包一个频道,但却没有得到回应。
陈海清楚地知道,他手里所拥有的媒体资源才是他最重要的资本。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最优整合以使其转变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他还没有答案。2003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和《数字传媒》杂志合作,兼任杂志主编。
这一年,陈海整合新浪网、京华传媒网和《数字传媒》杂志等业界资源,采取网上和网下互动的形式,成功策划了〃新浪…京华传媒新年论坛〃,并在新浪网上现场直播。他不动声色地利用自己的关系请来媒体领域几位重量级的人物,论坛活动一时间声名鹊起,他使网络在传统传媒业界守成了一次漂亮的亮相。而这次论坛的内容则成为《数字传媒》杂志的封面文章,标题为〃京华传媒群雄论剑〃。陈海又给自己的网站做了个大广告。
尝到甜头的陈海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继续策划〃京华传媒论坛〃。〃做论坛基本上是公益性的,不挣钱,只是希望能把它做成一个品牌。〃面对外界的疑惑,陈海这样解释道。他已经意识到,在互联网领域,内容、技术、市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创业就是要保证这三个团队里都有强有力的灵魂人物。而除了在技术方面他不占优势外,在内容和市场方面,他基本上可以独挡一面,几年媒体记者的从业经历无疑给予他独特的竞争优势。
陈海创业感悟
说起自己的创业动力,陈海颇有感慨,陈海很清楚不同身份定位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