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正毅在2002年夺得将八块土地并为一块63万平方米的地产开发用地的权益。这块地位于上海腹地静安区,开发资金为人民币50亿元。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需要拆迁12000户居民。
依照规定,如果开发商无偿得到国有土地开发权转让,必须同意让搬迁居民回迁重建的住宅。但代表约2000家拆迁户的6名居民却向法庭提交诉讼书,控告周正毅拒绝让他们回迁。土地开发权转让文件显示,周正毅末付分文却获得其中至少一块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权。
对周正毅的调查主要集中于问题贷款,包括一笔向中银香港借的21亿港元贷款。周正毅用这笔钱购入上海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的75%股权,然后又用这些股权来抵押贷款。
有关方面表示:“周正毅案”主要涉及中银香港集团,与上海方面无关,只因周正毅的公司主要业务在上海,周正毅本人也在上海长驻,所以中纪委及监察部人员才选在上海对其进行调查。
调查期间,周正毅表现得很合作。周正毅除与妻子毛玉萍涉嫌在港涉及中银50亿元
金融案外,其以私人投资的方式,在上海主要百货公司开设六间英皇钟表珠宝店同时也被列为调查对象,以了解珠宝店是否被用作洗黑钱。
英皇钟表珠宝所属的英皇集团在2003年6月3日已发信给周正毅,表示即时收回英皇的名称使用权。据了解,英皇以“租牌”方式,向上海六间英皇钟表珠宝店提供大批价格昂贵的珠宝及手表,每月收取一定的“租牌费”。
问 题 贷 款
一位在建行上海分行工作的人士透露,该行曾多次派人去周正毅的农凯集团“蹲点”,这也印证了关于上海十多家银行频繁造访农凯集团上海总部的报道。该人士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建行对“农凯”的债权有多少,因为牵扯的公司很多,相互担保、抵押的情况很普遍。
有报道称,周正毅先后向上海十多家银行取得数以十亿元的巨额贷款,其中以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贷款最多,兴业银行也是一大债主。
周正毅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法人股市场掘金。虽然江浙沪一带不少人士看好这一行当,不过周正毅看中的应该不仅是法人股以后可望流通的前景,更考虑到可以利用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平台。
周正毅旗下的“海鸟发展”2002年通过了在6~12元之间按10配6的比例配股的议案,该议案当时如获实施,可能会为公司带来3~5亿元资金。
除了“大通证券”外,周正毅还通过“大盈股份”持有“富友证券”12。77%的股权,这为他介入二级市场的炒作提供了便利。
另外,周正毅还通过上海农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兴业银行2。33%的股份,为第六大股东。
首富的空手道
由周正毅打造的上海企业王国,错综复杂,特别是旗舰农凯集团与各股东间的互控结构,令人猜不透谁才是控股股东,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入局,迷惑银行取得融资。
有人认为,周正毅案最令人关注的,是周正毅与中银香港的关系,即周正毅收购“建联通”的资金来源。
一名机构分析人士说,由于周正毅在上市公司持有的所有股份,都已经作为过渡性贷款的抵押给了金融机构,同时他又在不停地把自己的私人资产通过上市公司“套现”,因此最终的财务压力可能会传递给金融机构。
2002年6月,周正毅计划收购由和记黄埔及国浩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建联通”。该公司原本开发电讯业务,但网络股热潮过后,各股东的兴趣都锐减。当时,“建联通”账面上的现金约有22亿元,加上1个亿的科技项目可出售,现金流达到23亿元。
中银国际为周正毅收购“建联通”的财务顾问。周正毅以每股0。82元,向“和黄”等大股东买入“建联通”近六成股权,还向其他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整个交易达15亿元。
周正毅通过毛玉萍与刘金宝的关系,顺利从中银香港借取21亿过渡性贷款,而抵押品竟是尚未收购的70%“建联通”股份。其中除15亿元是借给他作收购外,余下六亿元多是后备信贷额。中银香港明知这笔贷款违规,风险保障严重不足,但是双方当时有默契:当周正毅完成收购“建联通”后,那21亿元现金的运用都要获中银香港批准,而中银香港也派两位相关人士加入“建联通”董事局。
中银香港规定,所有贷款审核程序,都要先经由信贷初审部主任进行初步筛选,并由该部门
总经理签名核实。若是大额贷款,申请要交到大型企业放款审查委员会(简称“大放审”)
作最终决定。而周正毅这笔贷款的违规问题也正是出于此。
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大放审”的成员有企业信贷部副总经理卢重兴、总经理兼副总裁柯文雅,以及总裁刘金宝等人。在审批周正毅的这笔贷款上,作为部门副总经理的卢重兴,应在“大放审”的会议上负责说明贷款内容,最后须由与会人士举手表决。然而卢重兴清楚,以借款人背景抵押品来看,这笔贷款很有问题,于是借故不出席会议。事后不久,卢重兴便由企业信贷部调到特殊资产管理部出任总经理。
实际上,香港银行界当时对中银香港给予周正毅21亿授信额度贷款予其收购“建联通”颇有微辞,都认为过于“儿戏”。
“这笔贷款,在我们银行根本不可能批出。所有银行内部都有贯例,即使拿‘汇丰’来抵押,也只能贷五成,更何况‘建联通’这样三四流的上市公司,最多只可能借一成。周正毅要收购上市公司,自己却一分钱不出,这是什么道理?而中银香港的贷款,净利息收入只有3厘,却要承担21亿元这么大的风险,根本不值得。如果这样做都行,不如我贷款给你
去收购‘和黄’好了,那岂不是更有保障!”香港一家华资银行的企业信贷部管理人员对此曾发表过很肯綮的议论。
2002年8月收购完成后,“建联通”改名为“上海地产”。而周正毅也同时开始进行他的套现大计,将上海的物业项目,逐一注入“建联通”,套取公司21亿元资金,既够他还清中银香港的贷款,
还可以一并清还“农凯”以前欠上海银行的问题贷款。这样周正毅不单可以无债一身轻,手上还有一个上市壳。只要时机配合,他便可利用消息刺激公司股价上升,趁手上股份水涨船高之际配股套现,摇身成为真正的富豪。
接着,上海地产又以3。3亿元购下上海吴中路一块面积不详的地皮,使周正毅套现74亿元,估计这批现金,已全部还给中银香港,换言之,尚欠中银7。8亿元。于是,在2002年4月底,上海地产又计划向“农凯”购入旗下的东方伦敦伯爵豪园地产项目,作价6。6亿元。周正毅以为这次交易可以“过骨”,差不多还清中银15亿元贷款后,便轮到他“吃大茶饭”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
迟来的坐而论道地产运作(2)
过桥贷款与信用证
向银行申请过桥贷款收购现金流充足的上市公司以套现,只是周正毅构筑“金融帝国”的众多手段之一。据知情人士透露,“手法多多”的周正毅还有另一拿手好戏——“在大额贸易下向银行开列远期信用证融资”。
这种手段和当年纽约分行周强骗贷案手法相似。不过,周强是利用手中多家皮包公司进行虚假贸易,开列假信用证,打信用证融资的时间差,以保证手头充裕的现金流。简单地说,就是拆了西墙堵东墙。
周正毅进行的信用证融资贸易背景是否真实可信,还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进行利润率极低的大宗电解铜贸易最易使银行的非信贷类资产风险大规模积众。
“农凯”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拥有固定交易席位,参与电解铜的期货交易,而华亭进出口公司则直接做电解铜的进口贸易。
据业内人士说,“‘农凯’之所以选择单价高的电解铜贸易,就是为了将贸易量做大,这样远期信用证额度就大,在前一笔信用证资金结算日和下笔信用证开出之前,信用证融资就起到了融得巨额外汇的功能。”
而银行的资产分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信用证融资属于非信贷资产,银行承担着相当的风险,也有一定的授信额度。很显然,对农凯集团长期进行的利润率极低的电解铜大额贸易的极大风险和真正用意,该银行的非信贷资产部门一直置若罔闻。
周正毅贷款的四大选择
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的首席顾问刘梦熊为周正毅介绍过五个上市公司作为他“买壳”计划的备选。“建联通”(后改称“上海地产”)也是刘梦熊向周正毅介绍的项目之一。
刘梦熊是香港市场著名的买壳中介人,他本人长年持有香港证监会发放的“投资代表”牌照。对于周正毅的买壳风格,刘梦熊用了八个字进行归纳:“无道无义、无理无法”。
刘梦熊曾对他人说起过一段关于周正毅的往事。有一次,刘梦熊陪同明珠兴业的大股东黄坤去上海看周正毅的物业,当时周正毅开着四驱车带着几位香港大亨在上海滩“游车河”。他指着几处楼盘说这是周氏公司的物业,黄坤当时问了一句:这些物业有几成出售、几成出租?周正毅的回答让这些人当场愕然:没卖、没租,我不需要动用这些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