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塔木德智慧全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行动避免冲动,使英雄不会头脑发热。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一部分凡事都有解决的窍门

    凡事都有解决的窍门    
    《塔木德》上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凡事都有解决的窍门。”    
    有一天,两个妓女来见所罗门王,站在他面前。其中一个说:“陛下啊,这女人跟我住同一个屋子,我在家生孩子的时候,她正住在那里。我生了一个男婴,两天后她也生了一个男婴。这屋子里只有我们两个,没有别人。一天晚上,她不小心压死了自己的孩子,就半夜起来,趁我熟睡时抱走我的孩子,放在她床上,然后把她那死了的孩子放在我的床上。第二天早晨,我醒来要给孩子喂奶,发现他已经死了,再仔细一看,才知道那并不是我的孩子。”    
        
    另一个女人说:“不!活着的孩子是我的,死的才是你的!”    
    第一个女人回答:“不!死孩子是你的,活着的是我的!”    
    她们在所罗门王面前就这样争辩起来。    
    所罗门王心想:“既然她们都说活孩子是自己的,死孩子是对方的,那么……”他对左右说:“拿一把刀来!”左右的人把刀拿进来;王下令说:    
    “把这活着的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这个女人。一半给那个女人!”    
    那孩子的母亲心疼自己的儿子,就对王说,“陛下,千万不要杀这孩子!求你把他交给那女人好啦!”    
    另一个女人却说:“不必给我,也不要给她,把这孩子分成两半吧!”    
    所罗门王说:“不可杀死这孩子!把她交给第一个女人,因为,她才是孩子的真正的母亲。    
    ”    
    以色列人听说所罗门这种英明的裁决,都非常敬佩他;他们知道上帝赐给他智慧,使他公平地审判案件。所罗门确实不愧为睿智的君王,眉头一皱,就解决了一桩棘手的疑案。    
    那个“恶毒”的妓女,不仅想夺人之爱,而且还想将孩子一分为二,以求心理平衡。但上帝是公正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当然,凡事都有解决的窍门,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勤于学习,也会像所罗门王一样充满睿智。    
    把能砸碎障碍的石头当作钥匙    
        
    《塔木德》上的一句著名的格言是:“开锁不能总用钥匙;解决问题不能总靠常规的方法。    
    ”    
    两个儿子大了,犹太富翁老了。    
    这些日子富翁一直在苦苦思索,到底让哪个儿子继承遗产?富翁始终拿不定主意。    
    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时代,他忽然灵机一动,找到了考验他们的好办法。    
    他锁上宅门,把两个儿子带到一百里外的一座城市里,然后给他们出了个难题,谁答得好,就让谁继承遗产。    
    他交给他们一人一串钥匙、一匹快马,看他们谁先回到家,并把宅门打开。    
    马跑得飞快,所以兄弟两个几乎是同时回到家的。    
    但是面对紧锁的大门,两个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试右试,苦于无法从那一大串钥匙中找到最合适的那把;弟弟呢,则苦于没有钥匙,    
    因为他刚才光顾了赶路,钥匙不知什么时候掉在了路上。    
    两个人急得满头大汗。    
    突然,弟弟一拍脑门,有了办法,他找来一块石头,几下子就把锁砸了,他顺利进去了。    
    自然,继承权落在了弟弟手里。    
    犹太人自古就懂得,人生的大门往往是没有钥匙的,在命运的关键时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    
    守成规的钥匙,而是一块砸碎障碍的石头!现代犹太人也非常精于此道。    
    1956年10月,以色列军队企图夺取西奈半岛,而首要目标是埃及军队的核心要塞——米特拉山口。埃及驻西奈半岛守军将领当然也十分明白,一旦米特拉山口失守,那么西奈半岛也就难以维持了。因此,他们除了派重兵镇守山口外,还在旁侧地带驻军策应,以备不测。    
    “以我们目前的守备力量,我想,米特拉山口在我们手中是万无一失的了。”山口埃军守各部队首领这样向上司说道。    
    10月的一天,米特拉山口的埃军阵地上空,突然出现了四架以色列野马式战斗机。“不好,敌人要来偷袭我们。全体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指挥员下达了作战命令。埃军士兵纷纷进入隐蔽掩体,举起自动步枪,架起高射机枪,准备射击。可是,那以色列战斗机并没有对埃军阵地用机枪扫射,也没有投下炸弹。它们轰鸣着,一忽儿猛然掠地俯冲,一忽儿又直插云霄。低飞时距地面不过4米高,而升起时又不见了飞机的踪影。    
    埃军官兵对以色列战斗机的这种奇怪举动一时目瞪口呆。    
    “不要傻看了,快打电话向上报告吧!”不知是谁提醒了一下,于是官兵慌忙摇起电话,准备向上司报告。可是摇了半天,一部电话机也听不到声音。    
    “哦,是那几架该死的飞机把我们的电话线给割断了。这可怎么办呢?”    
    事情正是这样,以军用飞机的螺桨和机翼将埃军的电话通信线切断了。    
    埃军官兵一下子陷入了极大的惊慌之中,这时,一场大战开始了……    
    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    
        
    《塔木德》上说:“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犹太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仅领会了敬奉上帝的要求,还能挖掘出更多的意义。    
    二战期间,波兰已落入希特勒的魔爪,邻近的小国立陶宛也在虎口边上。    
    于是,立陶宛的犹太人纷纷逃离,经日本迁往他国。    
    一天,日本政府机关的函电审查官,前往日本犹太人委员会调查一个犹太拉比卡利什发往立陶宛的一个函电的内容。电文上写着:“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委员会主席阿南也不知该电文是什么意思,只好解释说:“这次的是一个宗教礼仪上的问题。”    
    审查官听了这番话,觉得有理,就让他把电报发出去了。    
    后来,阿南终于找到那位可敬的拉比,向他询问“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的意思。    
    拉比却用深沉而悲哀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他,然后说:“你难道没听说这句有名的《塔木德》里的格言吗?6个人可以用一份证件上路。”    
    阿南这才恍然大悟。卡利什拉比刚刚离开欧洲来到日本,他关心着立陶宛的犹太同胞。他知道,日本的边境上办签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于是,他就给立陶宛的同胞建议,6个本来不属于一家的人可以作为一个家庭申请签证,以便更多的犹太人可以借此离开。    
    日本人没研究过《塔木德》,就连犹太人委员会的主席阿南也搞不懂拉比的建议。所以,当一个又一个犹太人的“6口之家”通过各种途径踏上日本列岛时,日本人只会惊叹犹太人在家庭中的高度同一性,根本想不到犹太人的家庭人数竟是由日本的入境管理条例所决定。这确确实实是钻了日本法律的一个大空子!    
    独立思考,怀疑一切    
    


《塔木德智慧全书》 第一部分《塔木德》有这样一段案例

    《塔木德》有这样一段案例:    
    教士问:“有两个犹太人从高大的烟囱里掉下去,一个满身脏,一个很干净,谁会去洗身子呢?”    
    年青人说:“当然是满身脏的人!”    
    教士说:“你错了!满身脏的人看着很干净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干净的;很干净的人看着满身脏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满身脏的。所以,是很干净的人去洗身子!”    
    教士接着问:“两个人后来又掉进高大的烟囱,谁会去洗身子呢?”    
    年青人说:“当然是那个很干净的人!”    
    教士说:“你又错了!很干净的人在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满身脏的人则相反。    
    他明白了那位干净的人为什么要洗澡,所以这次他跑去洗了。”    
    教士再问:“第三次从烟囱掉下去,谁又会去洗澡呢?”    
    年青人说:“当然还是那脏身子的人。”    
    教士说:“你又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从同一个烟囱掉下去,其中一个干净,一个脏的吗?    
    这就是《塔木德》的精髓,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不给人们权威性解释,学生必须融会贯通发表自己的见解。    
    犹太人中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就是依靠“独立思考”、“怀疑一切”的精神留名青史的。    
    马克思生活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空前激烈,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现实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可想而知,和那个藐视昏昏噩噩、无所事事的安宁相比,遵照“怀疑一切”这个不妥协法则,自然探求生活中各种现象的人物,该具有何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气魄!马克思早在刚刚开拓自己道路的时候就曾断言:只有“批判旧世界”,才能创立新世界。马克思所开拓的崭新的方向,不是那种妄图建立“供未来各个世纪使用的一劳永逸”的学说,他认为自己的迫切任务是:“无情地批判现有的一切。所谓无情地批判,就是要有两个不怕:一不怕现有的结论;二不怕触犯最高权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明方向,打碎旧世界。    
    马克思探索伟大的人类真理和正义的人类世界,引导线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他的怀疑,总是有所发现;他的批判,总是有所创见。批判、批判、批判!他每部著作的封面上都写着这样响亮的、充满战斗性的字句:马克思25岁时撰写的第一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