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袖子为我擦眼泪,见我没理他,他又轻轻地拿起地上的鞋子穿在我脚上,我完全无视他的存在。突然,他站在我面前,拔开我罩在脸上的双手,用他那小巧的左手捏着自己的鼻子往下拉,右手托着下巴往上推,做出一个狐狸的脸状,还发出怪叫声,像马戏团的小丑,逗得我一下子破泣为笑。现在想起来觉得心里温暖极了。
上学后,很喜欢跟男生同桌,有一种亲近感。那个年龄不懂男欢女爱,但是对男生的好感和女生不一样,可能因为那时和异性接触的经历少,所以会格外珍惜。
日久生情我喜欢的第一个女孩是在上初一的时候,她坐在我前面,并不漂亮,而且胖嘟嘟的。但她却经常让我课常走神。
有时候上着课,眼神就飘落在了她的花格子衣服上或者黑黑的小辫子上,越看越觉得亲切。像传说中的“日久生情”,她也经常会“回头一笑百媚生”,其实我并不爱搭理女生,因为我总固执地认为她们跟我不是一个阵营的,唯有她,不同。只要在她面前,我的话就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特别是在自习课上,跟她侃大山,聊兴起来了居然开始讨厌下课铃声。她还时不时地乐滋滋地塞给我一块糖果,我就更喜欢她了,感激的时候,甚至还说以后找老婆就找她那样体贴肉麻的话。其实那是瞎说,要是现在,我肯定觉得她很难看。但是,在当时少男少女互相打动,并不一定是相貌,最重要的一点是很纯洁的喜欢,没有什么私心杂念的喜欢。
最爱《生理卫生》
孩子从哪里来很多七八十年代的人小时候都问过一个纯洁的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答案却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腋窝里”、“肚脐里”、“石头中”。纯洁的我们就这样被心有杂念的大人们欺骗了。大人们的忌讳造成了我们的无知。上了学,有一天我走错了厕所,发现男厕所多了一道槽,却百思不得其解……
“性意识”的萌芽中学,男女学生之间一反小学时期对异性疏远的现象,开始对异性接近、向往和眷恋。这种青春初期“性意识”的萌芽,本是青春发育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无可厚非。不幸的是,自古以来,人们把有关男女性爱的问题当作丑恶之首,把它与道德败坏、下流无耻划上了等号。大人们对孩子这种朦朦胧胧的性意识,不是无意识地嘲笑,就是有意识地议论或讽刺,甚至百般阻止。如果有人在公开场合谈性,他就有被称作“色狼”或者“流氓”的可能。结果,我们陷入了苦闷、忧虑之中。初中的时候,高年级有个男生因涉嫌犯强奸罪,被警察抓走了。学校开了一次集体大会,数落那个男生的严重后果,却对犯罪原因只字不提,对于那个男生的行为,台下有人唾弃,有人不懂,也有人佩服……
精细胞和卵细胞的结合初中时的《生理卫生》课本是很多人的性启蒙书本。几乎所有的授课老师都有意跳过某一章,并声明那一章在考试中不会占多少分,但感兴趣的同学总是会把那一章看得滚瓜烂熟,某种程度上因为这一章节引起了我们对《生理卫生》课的兴趣:书上说一个精细胞和一个卵细胞结合便形成受精卵,进而变成胚胎……纳闷的是,书上并没有交代清楚精细胞和卵细胞的来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只能在我们自己的想像中小心翼翼地猜测。
高年级曾流传一种名叫《少女之心》的手抄本读物,不少同学都在早晚自习课上埋头苦读,有的埋头苦抄。因为紧俏,传说中的《少女之心》从未流落到我手中,有一点我必须说明──我想看,非常想。好在后来家里订的《家庭医生》满足了我对“性”的好奇感,每次拿到它总是要从后面的“读者信箱”开始看起……
情·色国门打开之后,西方色情影片以及港台情色影片开始流入内陆,一开始如同古时的精美春宫一般,让我们见识了“性”。在录像厅兴起的时候,我们有了固定的途径接触到情色电影,准确地说,更多的是色情电影。有的录像厅毫无遮掩地在广告上贴出撩人的半裸女,故意把声音放很大来招揽顾客,而这些正是春心荡漾的“坏”孩子们所好奇的。一伙人翻出宿舍,奔向录像厅,观看色情录像时的兴奋,昏暗的灯光下呛人的烟味,浓妆淡抹的女人……这些,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色情影片从此取代书本肩负起了性教育的重任。
奇怪的气球
小时候,喜欢玩气球。一分钱一个,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吹起来抛向空中,然后一群孩子跟着风不停地追,不停地赶;气球有很多的玩法,譬如在上面画个笑脸,然后再吹起来;里面装一些染了红蓝墨水的水,然后用嘴吸成一小颗一小颗的小水球,捏在一起像葡萄一样;或者把破气球撕开,用嘴吸小球然后在别人背后猛地扎破,来吓唬别人;气球上面的皮筋还可以扎头发……真是个不可多得的玩具。
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翻柜子,突然在衣服底下发现几个小纸袋,里面有许多透明的橡胶物体,于是就打开一个。咦?这不是气球吗!怎么这么大这么薄,而且还是透明的?于是就吹起来玩,越吹越大。这是我玩的最大的一个气球,前面还有一个像奶头一样的凸起,虽然不懂为什么气球前面会有这么一个东西,但可以肯定那是一款新气球。我马上如获至宝,拿到同伴前面去炫耀,还把其他的气球也分给了其他的同伴接着吹。有调皮者向里面灌糖水,前面的凸起就变得软绵绵的,再在上面用针插个小洞当奶头喝,乐得大家兴奋了一个下午。
晚上,父母回家看到我手中的气球,似乎很意外的样子一把夺过去就扔掉了,很生气,但他们并没有揍我,告诫我以后不许玩这种“气球”。当时觉得很纳闷。
后来上了大学,终于知道了那款新式气球是安全套,大学毕业后才知道气球前面为什么会有个小小的凸起。
第九章成长的烦恼
成长的过程,在我们的记忆中,像一张张照片,也有黑白,也有彩色。大多数人小时候充满着为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的热情,总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是真的长大了,又开始怀念小时候,因为小时候才能享受到无忧无虑的日子。
打是亲,骂是爱
成长的过程,在我们的记忆中,像一张张照片,也有黑白,也有彩色。
大多数人小时候充满着为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的热情,总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是真的长大了,又开始怀念小时候,因为小时候才能享受到无忧无虑的日子。
长大了才发现烦恼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因为有更多梦想需要去实现,我们需要去应付更多的烦恼,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享受解除烦恼之后所带来的快感。
成长是一种经历,有了经历才会有回忆,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故事去延续我们的辉煌!
七八十年代,没有家庭暴力的说法。一般的家长都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打骂是“家务事”,不足与外人道。家中因为“顶嘴”而上演“家庭暴力”是家常便饭,最可恨的是家长和教师们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之说。
我就对父亲有种莫名的恐惧感。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很多都是他大发雷霆的样子,只要他眼睛一瞪,大喝一声,我就不得不屏住呼吸。小时候,在我的心目中,“爸爸”这两个字有时候跟“老虎”一样,是用来吓人的,我吃饭的时候如果不好好吃饭,或者把小脚放到桌面上,爷爷奶奶只要说:“爸爸来了。”我就会赶紧乖乖地吃饭,或者把脚立即缩回去。
有时候我犯了错误,父亲也有不打我的时候,例如,有时候一不小心摔了杯子,他就会瞪大眼睛瞪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目光就像他手中的鸡毛掸子一样,重重地落在我身上。
上初中的时候,班上的同学都知道我有一位吓人的父亲,都不敢随意登门来访。即便要来,也会先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你爸在家吗?”他的鼎鼎大名让我的人际关系大打折扣,跟同学们玩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因为父亲一丝不苟的严格,我的成绩也不敢不好。一次期中考试的时候,数学考了69分,被父亲一瞪眼,期末赶紧就考了96分。
虽然父亲对我的严格让我在学习上不敢怠慢,让我以后做人做事也养成了严格的习惯,一步一步靠近自己的理想。但是,小时候的我看到别人的父亲主动买小人书给孩子看,带孩子出去游玩,甚至让孩子当马骑在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羡慕。我多希望自己的父亲不那么威严,不那么吓人;多希望他慈祥地待我,希望他露出笑脸给我。
父亲只是望子成龙的传统中国父母中的一位,他对我的严厉只不过是继承了“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思想。等我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父亲已经老了,脸上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笑容,像是为他“严父出孝子”的教育思路的成功感到的欣慰。
我也慢慢了解到父亲当初的良苦用心,可年少的我,又怎么能理解他呢,那时对父亲的恐惧成了儿时最大的烦恼。
我的兄弟姐妹
那年,我6岁,姐姐8岁,家里两个丫头,父母本着“人多力量大”的原则,又给我们生了个弟弟。
其实,我并不太喜欢这个弟弟,因为他是我们村第一代“超人”,即被处以超生罚款的第一代。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刚出台,各处墙上写满了“一对夫妻一个娃”的口号。乡下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人每天到各村宣传政策,抓大肚子妇女。母亲却躲过了这一劫,顺顺利利地生了个儿子。
虽然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弟弟没关系,爸爸妈妈也没有像电视上的超生游击队一样东躲西藏,但罚款是绝对不能不交的。毫无疑问,交完罚款后就不能给我和姐姐买新衣服和吃的东西了,更重要的是,这也直接推迟了我家购买录音机、电视机、自行车等现代化商品的时间。
家里并不富裕,却养了三个孩子,争强打斗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