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星际强兵-第7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理论提出来之后不久,一名人类科学家就提出了一个解决技术,还在实验室中得到了验证,即“质量转移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其实依然是空间通道,只不过用来传递的不是飞船,而是大质量物体。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通过一条提前开启的,而且只在极短时间内存在的空间通道,将大质量物体转移到某个目标点上,从而导致目标点空间扭曲。虽然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足够开启一条更大的空间通道,并且让飞船以光速到达目标点。因为大质量物体所导致的空间扭曲会随着前进空间通道关闭而消失,所以随后开启的主空间通道的跨越距离必须受到严格限制。当然,这并不是主要问题,只要不断开启前进通道就能不断的通过其产生的空间扭曲开启主空间通道,从而实现跨恒星系统航行。真正的问题是前进空间通道的尺寸对大质量物体所产生的限制。简单的说,这个物体必须有足够大的质量,尺寸却必须足够的小。

在深入研究后,人类科学家发现,唯一符合要求的大质量物体是黑洞。

如果只是如此,还没多大的问题,因为银河系中有很多黑洞,而且以人类科学家掌握的技术,转移一个普通黑洞算不上麻烦,至少没有无法跨过的障碍,需要的只是时间,以及足够多的投入。

问题是,这还不是全部问题。

在进行了一次以理论研究为目的的实验之后,人类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现象,而且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这就是,黑洞在离开了恒星系统,处在恒星系统之间的空间里面,会迅速消亡。随后,这个现象得到了理论说明,即在完全延展的空间里面,原能密度过低,而黑洞本身就是原能富积体,因此当处于原能低密度的环境中的时候,构成黑洞的巨大质量将转变成原能去填补周围的原能真空。事实上,这个过程一直在进行,只是因为恒星系统内部的空间高度扭曲,原能密度并不低,所以黑洞的耗散速度很慢。在恒星系统之间的空间,因为几乎没有原能,所以黑洞会以惊人的速度耗散。更重要的是,耗散的速度跟黑洞质量没多大关系,因为黑洞的质量越大,原能富积度越高,耗散速度就越快,因此从耗散到消亡的时间与黑洞的质量没有直接关系。

这个时间有多长呢?

按照理论计算结果,在几十毫秒到几百毫秒之间。

显然,太短了。

就算飞船以光速进入空间通道,而且以光速飞行,压缩率达到一万倍,也就是当时的极限水准,飞船通过空间通道所能飞出的距离也就只有几百到几千光秒,而跨越一万光年所要进行的空间跳跃次数就是天文数字。

这个壁障被人类科学家称为“耗散陷阱”。

只是,人类科学家并没有因此死心。

为了越过“耗散陷阱”构成的障碍,人类科学家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不但用掉了大量资源,也耗费了不少人力。直到第二纪元最后几百年,随着“瞬时跳跃”理论,才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瞬时跳跃”理论并不复杂,关键只有一点,即以极短的时间依次开启多条早已设定好的空间通道,而且通过高度压缩的方式来大幅度缩短空间通道的内部尺寸,达到以极短时间实现跨恒星系统航行的目的。该理论的核心依然是“质量转移技术”,只不过得在几乎同一时间转移多个黑洞。

严格说,“瞬时跳跃”根本不是理论,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上的创新。

因为没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所以实现“瞬时跳跃”的技术难度更大,对各方面的要求也更高。

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同时转移多个黑洞,而且是质量足够大的黑洞,从而产生足够巨大的空间扭曲,确保开启的空间通道的内部尺寸足够的小,让飞船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空间通道。

事实上,这也是灾难的根源。

很简单,满足条件的黑洞只有一个,即银河系的中心黑洞。

虽然在此之后,人类科学家在技术上有很多创新,以此达到降低实现“瞬时跳跃”难度的目的,但是受理论限制,这些技术上的创新都没有能够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即实现“瞬时跳跃”必须利用银河系的中心黑洞。

在经过数百年的研究,各个方面的相关技术都得到解决之后,人类科学委员会最终通过了启动“瞬间条约”的决议。至于最后的结果,根本就不是秘密,也就是导致银河系彻底毁灭的“灭世灾难”。(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八章镜相转变

对“神示计划”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杨屹也是目瞪口呆。

虽然在黄伟成留下的资料中没有提到“神示计划”的后续,也就是“神示计划”取得成功之后,人类与银河系联盟的其他文明该何去何从,但是可以确定,不管“神示计划”的结果如何,银河系都会毁灭。这就是,在中心黑洞被转移走之后,银河系将失去稳定存在的关键技术,必然毁灭。

很明显,“神示计划”根本就没有后续,期目的就是在银河系毁灭之前,把人类与其他文明送往邻近的恒星系统。

杨屹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即在第二纪元末期,银河系的毁灭已成定局。

随后,杨屹的这个猜测得到了证实。

其实,不管是“神示计划”,还是“星火计划”,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拯救已经走投无路的人类与银河系联盟的其他文明。关键就是,在第二纪元的几千年里,因为过度开发,加上没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银河系的资源即将枯竭,即便是无处不在的原能也因为过度的利用而变得稀少。结果显而易见,哪怕没有“神示计划”导致的灾难,银河系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因为由原能构成的稳定力场崩溃而毁灭。唯一的求生之道就是逃离银河系,因此跨恒星系统宇航技术是关键的关键。

事实上,就算“星火计划”或者“神示计划”取得了成功,人类与其他文明顺利到达其他恒星系统,跨恒星系统宇航技术依然是关键的关键。很简单,在众多文明的开发与利用之下,任何一个恒星系统里的资源都有枯竭的一天。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去下一个恒星系统。

显然,这也是“星火计划”的不足之处。

人类与那些幸存下来的文明能够在经受一万年的煎熬之后到达南阿尔法星系,关键不是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各艘飞船上的人类科学家,以及人类科学家在第二纪元期间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如果没有这些人类科学家,恐怕没有一个文明能够在一万年的航行中保持稳定与繁荣,也就不可能顺利来到南阿尔法星系,更不可能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之内成为南阿尔法星系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些人类科学家的存在,银河系联盟的众多文明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星火计划”能够取得成功,运气占了很大的比重。

那么,下一次呢?

显然,没人指望下一次还有如此好的运气。

其实,在“星火计划”实施之前,包括黄伟成在内的众多发起者就意识到,人类在银河系联盟中的威信与地位将随着银河系一同毁灭。就算到达了南阿尔法星系,人类也未必能够主宰银河系联盟。就算人类依然是银河系联盟的霸主,也不再是神一般的存在。就算人类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当灾难再次降临的时候,也不可能依靠绝对的威望,在少数科学家的主持下展开逃亡行动。简单的说,能有一次好运气就很不错了,绝对不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

正是如此,包括黄伟成在内的一百名发起者才用了大量时间搜集与整理人类在第二纪元的科技成就,并且在“星火计划”正式实施的时候各自拷贝了一份,确保能将人类的智慧结晶延续下去。

当然,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把人类的科技成果保存下来,还是为了继续在第二纪元没有完成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星火计划”最初的一百名发起者,其实都是“神示计划”的参与者。

说的简单点,黄伟成他们是在参与了“神示计划”,并且对“神示计划”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发现“神示计划”根本行不通之后,才走到了一起,依靠自身的影响力启动了“星火计划”,最终让“星火计划”得到了落实。也就是说,黄伟成等一百位发起“星火计划”的科学家对“神示计划”有着深刻的了解,知道“神示计划”的不足与缺陷,也知道“神示计划”为什么会失败。换个角度来看,他们同样知道该用什么办法才能让“神示计划”取得成功。

换句话说,他们并不认为“神示计划”行不通,只是觉得在第二纪元无法成功。

很简单,“神示计划”进行第二次修正的时候已经是第二纪元末期,银河系已经没有足够多的资源支持人类科学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正是如此,坚持“神示计划”的那些科学家才在理论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采取技术取巧的手段来推动“神示计划”,最终引发了“灭世灾难”。如果有更多资源,能够让人类科学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也许就不会有“灭世灾难”。哪怕银河系仍然会毁灭,人类科学家也能在此之前找到实现跨恒星系统宇航的办法。

至少,黄伟成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这也是黄伟成他们选择南阿尔法星系的原因之一。

很简单,南阿尔法星系的规模是银河系的上百倍,是众多与银河系相邻的恒星系统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更重要的是,南阿尔法星系是双子伴生恒星系统中的一个,与之伴生的北阿尔法星系的规模同样十分巨大。也就是说,南阿尔法星系与北阿尔法星系能够为银河系联盟的文明提供相当于银河系数百倍的资源,能够支持人类科学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就更有希望取得突破。相对而言,其他相邻恒星系统要么离得更远,要么规模不够大,条件都比不上南阿尔法星系。

在来到南阿尔法星系之后,黄伟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