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车臣之鉴-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特别强调指出,俄罗斯在车臣的“大屠杀”行为将会使莫斯科加入七国集团的愿望无法如愿以偿。    
    对于来自西方的指责和要挟,莫斯科没有选择对抗,就连科济列夫在听到克里斯托弗的指责后,也只是诙谐地告诉记者:“看来‘蜜月’已经过去,但是还没有离婚。”与此同时,俄罗斯还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接受了欧洲安全与合作委员会派观察员前往车臣的要求,并且在1995年4月28日发出了在车臣停止军事行动的命令。这些举动使西方国家领导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于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很快就恢复了因车臣危机爆发而中断的向俄提供625亿美元贷款的谈判。特别令俄罗斯振奋的是,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梅杰、法国总统密特郎等主要西方国家领导人,都如期参加了1995年5月9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活动。虽然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动身之前一再宣称“人们不应该把这两件事混淆起来。去莫斯科绝不意味着赞同叶利钦在车臣问题上的做法”。其他国家领导人也都有类似的言辞,但这次在莫斯科举行的庆典,对叶利钦形成的支持是客观存在的。


第四部分车臣问题的国际背景(4)

    应当说,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面对的国际环境是难得的,只是由于领导人优柔寡断,国内反对派又假仁纵敌,致使联邦错过了从根本上解决车臣问题的时机。这是俄罗斯在处理车臣问题过程中的主要失误和教训之一。    
    二源于“冷战”的反战    
    第二次车臣战争是1999年底发生的,在这次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采取了与俄罗斯第一次征讨车臣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几乎公开站在车臣民族分裂分子一边。在舆论上对俄罗斯进行口诛笔伐;在行动上通过各种途径对非法武装给予支持;从策略上要使车臣问题国际化,最终让车臣脱离俄罗斯,使车臣成为造成俄罗斯分裂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西方的态度是自第一次车臣战争结束以来美俄关系的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化在两次车臣战争之间日趋明朗,但其实萌芽于俄罗斯从苏联独立出来的第一天。    
    前面已经提及,在叶利钦决定对车臣进行征剿的时候,俄国内已经形成了一股反对向西方“一边倒”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没有因为西方默许第一次车臣战争而削弱,相反,对叶利钦第二个任期所执行的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为俄罗斯朝野共识的理论和思想认为:美国一直在坚持冷战思维,企图独霸世界。因此,“冷战的结束并没有消除世界对峙,没有成为走向文明世界的开端,却产生了瓜分人类的新危险,美国谋求世界领袖地位是这种危险的根源,同时也是他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条件”。在这种思想和认知的指导下,俄罗斯从90年代中期起开始改变对美国的依赖和乞求,在为自己做出了合理的定位后,开始探寻更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是在经济方面一改前几年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实行以西方为主,全方位对外的经济战略,加强保护和扶持本国生产;在政治上探索适合于俄罗斯国情的民主制度;积极推行“独立外交”政策,在与西方保持现有关系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其他领域的合作,恢复在独联体世界的影响和作用;在国际事务中,加强与欧洲的沟通与合作,借助可团结和可利用力量,遏制美国的一言堂,把建立多极世界,同时使自己成为其中一极作为奋斗目标。    
    俄罗斯对内对外政策的改变引起了美国警觉,同时也促使西方迅速加大了防俄、弱俄、遏俄的力度。从1995年开始,美国针对俄罗斯采取了几项大举措:一是进一步扩大北约,不仅使俄罗斯完全暴露在这个世界上最大军事集团面前,而且还将原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匈牙利、捷克和波兰招至麾下,让俄罗斯感到无地自容;二是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和1972年美国与苏联签署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约束,加快实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NMD),从根本上削弱了俄罗斯的核力量;三是无视俄罗斯的存在,绕开联合国,轰炸并肢解了俄罗斯盟友南联盟;四是开始向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乌克兰、外高加索及中亚地区渗透。在美国巨额经济援助的诱惑下,1999年4月,前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乘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第一个五年期满之机,宣布不再签署条约。随后,与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国一起,成立了具有明显反俄倾向的“古阿姆集团”,让俄罗斯感到自己的后院已经不保。五是在俄罗斯国内寻找新的代理人,从以往对叶利钦个人的支持,转向支持多党民主制。用美国人的话说,不能“只把鸡蛋装在叶利钦一个人的菜篮子里”。    
    面对来自西方全方位的挤压,俄罗斯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抗争。在个别问题上甚至拍案而起,摆出了拼个鱼死网破的架势。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自己制定的《北约战略新概念》为依据,悍然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袭。这是西方对最后一个不肯向北约就范的俄罗斯盟友发动的清剿,为此,莫斯科迅速做出反应。正在前往美国的总理普里马科夫,在得到南联盟被轰炸的消息后,立即调转机头,取消了对美国的访问。    
    叶利钦总统在第一时间里就通过媒体发表声明,称“如果军事冲突继续升级,俄罗斯保留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其中包括军事措施,以此保障俄罗斯和整个欧洲的安全”。在声明中,俄罗斯要求联合国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停止北约军事行动的问题;同时宣布停止参与“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和“俄罗斯—北约伙伴计划”;限令北约驻莫斯科代表24小时内离境;召回俄罗斯驻北约首席军事代表;推迟有关北约在莫斯科开设军事联络处的谈判。此外,声明还表示要对南斯拉夫人民进行人道主义援助。    
    政府的强硬态度得到了各界普遍支持和拥护,在俄罗斯国家杜马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身着戎装,摆出一副随时准备奔赴南斯拉夫参战的架势。在发言中,日里诺夫斯基情绪激动地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3月24日在南联盟投下的第一颗炸弹,就已经点燃了战争的大火。他说:“请大家不要忘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巴尔干燃起的。事实上,第三次世界大战在这一天已经开始。”    
    对于日里诺夫斯基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俄罗斯电视台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问题是“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能否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调查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结果,因为莫斯科竟然有90%接受调查者认为“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


第四部分车臣问题的国际背景(5)

    最能宣泄这种民众情绪的地方当然是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周围。从北约对南斯拉夫动武的第二天起,这里的气氛就与战火纷飞的贝尔格莱德同样紧张。成千上万愤怒的莫斯科人夜以继日的在这里举行各种抗议活动。他们当中有老红军战士、少年儿童、学生、教授和各界知名人士。其中行为过激的年轻人屡次与保护使馆的警察发生冲突。所有路过使馆门前的车辆都长时间鸣笛,与示威者的口号声响成一片,让人感到震耳欲聋、撕心裂肺。在4月26日、27日的抗议活动中,俄共领袖久加诺夫、自由民主党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等,都与民众挽着臂膀行进在队伍中。人们呼喊着口号,高举着标语牌,上面写着“对南战争,就是对俄战争”、“昨天—伊拉克,今天—南斯拉夫,明天—俄罗斯”、“保卫南斯拉夫兄弟”、“美国是国际法西斯”等。俄共在集会上还发表了一份书面声明,要求政府采取一切措施制止美国法西斯,其中包括废止与北约签署的所有协议;解除对南斯拉夫、利比亚、伊朗的武器禁运;组织自愿兵向塞尔维亚兄弟提供援助;在白俄罗斯领土上部署带有核弹头的导弹等。    
    在这次北约肢解南联盟期间,俄罗斯除了在舆论和道义方面对兄弟的塞尔维亚给予了支援外,也采取了一些行动。1999年3月31日,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宣布: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七艘舰只将前往巴尔干地区。4月2日,俄“河湾”号侦察舰也从黑海驶往地中海,任务是“收集和分析巴尔干地区的局势”。与此同时,俄在远东地区开始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参加这次行动的有远东军区、太平洋舰队、空军和空防部队、内卫部队。俄罗斯北方舰队在海上也进行了配合演练,核动力巡洋舰“彼得大帝”号和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以及其他几十艘舰只,都参加了这场苏联解体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演习中,俄军试射了多枚导弹。    
    为了挽救南联盟的命运,俄罗斯还应南斯拉夫的要求,考虑构筑俄白(白俄罗斯)南联盟。这项提案很快就在议会获得通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期间,俄罗斯真正与北约短兵相接的只有一次,但仅仅这一次,就成了“瘦死骆驼比马大”的专题讲座,在给北约上了一课的同时,也为俄罗斯挽回了一点颜面。    
    1999年6月12日,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进入了第77天。这时,出于各种考虑,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已经接受了八国集团条件,同意主要由北约组成的维和部队进入科索沃。当天早4时30分许,由英军第五空降旅1000多人组成的先遣部队越过了马其顿与南斯拉夫边界进入科索沃。为了防止遭到袭击,他们小心翼翼地行进了11个小时,于下午3时到达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但眼前发生的一切让英国人瞠目结舌,原来200名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着绿色迷彩服的俄罗斯空降兵横刀立马,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