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人的社会地位就决定了《大宋商报》的命运,不过王静辉可不是这么容易认命的人──《大宋明镜报》当初就是靠一些《封神演义》、《西游记》这样的“通俗文学”白话文学来打开了销路,扩大了其影响力,王静辉为了不让《大宋商报》成为鸡肋,便开始在《大宋商报》上连续发表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经济理论方面的,《经济学》是后世大学中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王静辉虽然对后世的经济学并不精通,但来到这个时空后经商起家,使用商业手段来影响大宋高层,上呈给大宋统治高层的许多策论中都有经济学的影子,他对这个时代的商业运行状况是十分清楚的。
王静辉在《大宋商报》上发表地第一篇文章便是《论国家调控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这完全是针对王安石变法所发表的一篇经济理论方面的文章,尽管在后世经济学家的眼中,这么粗糙的文章有些惨不忍睹,但在这个时代其轰动效应却是毫不亚于一场学术界地地震,当这个时代的大儒、士子们在《大宋商报》上面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内心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这些人当中也包括了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等朝廷重量级人物。
由于这篇文章所阐述的内容正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依据,所以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一时间《大宋商报》成为众矢之的,各种评论纷至沓来,王静辉也采取了听之任之地态度。《大宋商报》的经营权虽然不在王静辉的手中,但是编缉和办报思想都是来源于他,所以《大宋商报》对于这些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评论,精选出来刊登,当然这场论辩地主力依然是王静辉。
不过当第二期的《大宋商报》出版后,人们都是一阵愕然──《论自由经济和管制经济的优劣》。作者依然是那个引起广泛争议的小王驸马。争论依然在进行,但随着每一期的《大宋商报》,王静辉每次都会有新地经济理论文章在上面刊登,这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这些经济理论给大宋所有的有识之士打开了一扇新地窗户──人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眼中一钱不值的经济原来和国家民生关系的这么紧密。王静辉的文字依然采用白话文。所有的人只要会识字都能够看明白,但却仅仅有少数人能够明白其中的深意──这些少数人当中既有拥护者也有反对者。
王静辉对此并不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从来就不缺乏拥护者,更不缺乏反对者,一个新的观点诞生总会伴随产生争议。若是没有人来争论才是他的失败,况且他也秉承着“真理越辩越明”地观点,有了这些争论正是人们关注这些经济理论的表现。只要有人能够看得进去。看得明白,他的任务就完成了──总有一天这些拥护者也好,反对者也罢,在碰到问题的时候都会学着用另外一种视角来看待处理问题,他的任务便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开启这些人思考的动力。
王静辉不知道,已经有很多有心人将这些刊载他的经济理论的《大宋商报》收集、整理起来,多年以后有人将他在《大宋商报》上连续发表的一百三十多篇各种经济评论都誊抄成册,私下传阅。后来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得知后便干脆将之收集整理出版。当曾掌柜将整理好的书稿交给王静辉,想让其专门为此书起一个名字后,王静辉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这可是宋朝版本的《国富论》啊!”他心中默默的说道。
王静辉发表这些经济评论当初固然有想普及最原始的经济学以影响这个时代的士人以更加科学谨慎的态度来看待社会经济运行,但没有想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居然是《国富论》的翻版──当然这与后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其学术水平和引起的重视程度上来看远远超越了《国富论》。
虽然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但王静辉还是以《国富论》为这本书定了名字,里面的内容完全是以他在后世所学到的《经济学》为蓝本,结合他对这个时代经济运行的理解综合写成的,这样的书更加具有指导性,更加适用。王静辉也将这本书列入了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的教科书,尽管当时也有很多书院的老师和学生反对过,但说服他们并不困难──孔子将管子的地位评价的非常高,这并不是因为管子有多深厚的儒学功底,正是由于管子将“利”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国家之大利”为重,这与《国富论》的初衷并没有什么不同!
随着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将《国富论》引入到教材当中,不出几年之间,大宋绝大多数的书院都将此书列为教材之一,以至很多年后大宋朝廷在进一步改革其科举制度的时候,将《国富论》列为天下应举士子必读之书,后来干脆列为单独考试的一科,这些变化是王静辉在当初所从来不敢想过的──以他对一个以儒学为治国指导方针的朝代居然能够使用《国富论》做教材,乃至当作考试科目,他还以为这辈子是看不到那一天的,没有想到世事发展确实是难以以常理所论的。不过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现在王静辉为《大宋商报》撰写经济评论却没有想过这么远的事情。
正文 第三百二十二章 期待
王静辉的经济评论为《大宋商报》的发行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争论的日益激烈,《大宋明镜报》乃至朝廷的口舌《大宋新华报》也都给卷了进来,不过《大宋新华报》的态度是十分微妙的,鼓励争论但却并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指示是来自中枢政事堂的各位相公!
王安石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每天繁忙的公务已经使他筋疲力尽,不过在任何人的面前,这位大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位极人臣,在别人的眼中他永远是那样精力充沛的解决一切棘手的难题,不过他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司马光不同,一个富有激情开拓精神,一个则是保守稳重如履薄冰。
不过王安石终究是个人,他也有疲劳的时候,此时正是他感到万分疲惫的时候。政事堂的所有重要文件和法令没有他的印章不行,而他虽然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但面对如山一般的奏章,头皮也不禁发炸。
“是该找个人来分担自己的负担了!”王安石心中暗自盘算着,不过他环顾四周心中将可以信赖的人筛过一遍后,才觉得自己的好学生吕惠卿是他最为信赖的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政治主张、更重要的是吕惠卿办事有条理,有手段,比之身旁的谢景温等人要牢靠的多。
吕惠卿在家丁忧三年终于可以回来了。三年前王安石刚刚被英宗赵曙启用不久,吕惠卿地父亲就去世了,按照朝廷的惯例,吕惠卿必须在家为父丁忧,尽管王安石万般不情愿的放吕惠卿走,但这个重要的学生走后让他感到身边的人手骤然紧张起来。虽有李定、谢景温和众多赞成新法的人在他地身边,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吕惠卿的。更让他内心感到心痛的是苏轼兄弟的离心──苏辙本是自己钦点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的,但终究在新法条文上意见相左,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苏轼兄弟现在更加转向到驸马王静辉旗下的“寒暑论”了,这不禁让他有些气恼。
想到王静辉,王安石走到书架旁,将厚厚的一打报纸打开──这是今天刚刚送来的《大宋商报》,他飞快的翻阅着报纸,前面地内容没有什么重要的。他的目标便是王静辉所写的商业评论版,这才是他最需要的。在王安石地眼中,《大宋商报》上虽然也有时势板块,但上面的内容远不及《大宋新华报》和《大宋明镜报》写的好,最主要还是在三者之间报道的倾向不同──《大宋商报》更加注重的是解读朝廷地法令对商家的运营和百姓的生活有何影响。若是没有王静辉每期都在上面发表经济评论,这份报纸对王安石来说简直就是废止一堆──上面地广告实在是太多了,举目望去只有头版没有广告,其余各版至少也有四分之一是广告,甚至干脆整版都是广告。里面也有类似《大宋明镜报》一样的“通俗白话小说”,不过内容却是令读书人都感到汗颜的,无非是取悦于市井百姓。
王安石不明白为什么王静辉就这么偏爱白话文。不过这样的文章确实是非常浅显易懂,据说这是照顾大多数商人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所采用的办法。作为大宋首席富豪,小王驸马的生意经一直是所有大宋商人和立志从商发财的人最感兴趣的,当然这些经济评论是被那些商人一个字一个字当作《圣经》来研究的,说起来研究最深入地人还是这些商人。
每期一千到两千左右的商业评论很快便被王安石阅览完毕,不过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王静辉所有的奏章他都看过,一些经济理论甚至早就被他引用到新法当中去了,但这并不代表现在他就能够深刻了解经济评论中的内容。王安石每天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在王静辉发表经济评论后。他日记中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是对这些经济理论的心得,不过随着他的深入研读,心中的困惑也是越来越多,甚至是反对的意见也越来越大──从这些经济评论上看,小王驸马应该更加偏向于所谓的“自由经济”,而他则是典型的“国家干预经济”。
更令王安石痛苦的是,他的周围并没有人能够和他畅谈这些经济理论,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他很清楚儿子王雱的性格,对于这两个相同年龄,都有不世之才的年轻人来说。不能够走到一起确。实一种悲哀,更加悲哀的是他非常明白这完全是王雱的错──因为王雱的嫉妒心理!
尽管在政治主张上,王安石和王静辉两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王安石心中却明白小王驸马是非常赞成由他来领导和推行变法的,不同的是在变法的细节上的主张不同,这从这两年变法开始后,小王驸马屡次反对变法条例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