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风-第3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静辉说道:“圣上过奖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来降低大宋后勤的成本。” 
    “爱卿还有何良策?” 
    “圣上,去年虽然才刚刚开始西北屯田,但效果已经开始显露,当年屯田厢兵便种出了粮食、棉花等作物,粮食已经可以自给自足,过为了安定屯田厢军,朝廷两年免掉一切税收的!” 
    皇帝赵顼点点头说道:“错,朝中有人也非常抱怨既然有了丰收为何征税?!过被中书省给挡驾了!” 
    王静辉冷笑道:“过是鼠目寸光之徒,哪里知晓圣上和中书省各位相公地想法?!这么早就开始征税,那今日朝廷屯田岂又重蹈覆辙?!朝廷虽然在屯田当中投入甚多,但与要付出的厢军军费相比那就算什么了,过要知道今日成功屯田的厢军士兵,以后就可以脱离军籍用朝廷供养了,这可是甩掉了一个大包袱!” 
    皇帝赵顼脸上微红了一下——他原本也想要收税的,过王安石和司马光出人意料的都强烈反对。他这才放弃了这种心思,过要是真的如驸马这样算账清楚的话,那他早就放弃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终归是把君臣放在第一位,而王静辉在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这个君臣概念,当然皇帝要他脑袋地时候例外。 
    “今后几年若是发生战事。还是以西北宋夏边境为重点,辽国虽然是我大宋头号强敌,但现在已经日暮途穷,慢慢腐烂掉了,最多是威慑恐吓,太可能发生军事冲突。” 
    说完王静辉朝内侍要了笔纸画出了宋辽夏的交界简易图,然后标出了几个州府说道:“臣打算由西到东依次在庆州、延安府、晋州和太原府开设大规模的纺织作坊,这些纺织作坊臣将会号召楚州及其他各地的商人来建立。为的就是很好的消化西北及河北诸路屯田所产生地棉花,为此臣还缺少圣上的支持。” 
    “呵呵,爱卿总是喜欢讨价还价,说吧,需要朕给爱卿提供什么方便?”皇帝赵顼现在心情好的很。 
    “臣需要大宋西北及河北诸路所有禁军、厢军的全年装及帐篷的订单,甚至是大宋所有军队只要能够用棉花制成的东西的订单!只要有了这份订单,臣就可以号召所有的商人朝这几个城市投资设立纺织作坊,并且有把握将其成本降低两到四成!”王静辉颇有把握地接着说道:“由此产生的好处还止这些,臣还会集中商人手中的资金来修缮沿途的道路。使之变得更为快捷,最重要的是由于大量的资金注入。这几个城市将会逐渐成为大宋新的纺织中心城市,由此产生的赋税在几年之后会变成一个天文数字,更要说这几个城市会带动昔日贫穷苦寒的西北之地逐渐变得富裕起来!” 
    “这个……这恐怕中书省会同意。门下省也会封还,比较难办!”皇帝赵顼有些为难地说道,他可以看到其中由此产生的好处,但把军队用地东西交给民间来生产,这恐怕会遭到所有人的反对,至少台谏上说过去,为了避免今后被动,皇帝赵顼有些退缩了。 
    王静辉并没有放弃,说道:“臣可以写一道札子上书。如果可以的话可转呈中书、门下、枢密,臣可当面游说!相信会有很多人看到其中地益处,也许会获得通过的!” 
    “好吧!过爱卿可把王韶收熙河与商人合作的事情一起写个札子上来,这样也许各位大臣权衡利弊之后,也许可以通过。”皇帝赵顼有些无奈的说道,他很少看到驸马为一件事而坚持,过好像每一次驸马坚持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事后总会给朝廷带来极大的好处,虽然他并看好驸马,但鉴于以往驸马的“优良”记录,他还是愿意给王静辉一个机会,自己去对付中书、门下、枢密的大臣们。 
    回到驸马府之后,王静辉就开始思量着如何写好这两道奏章,关于捆绑商人一起趁着王韶进军熙河而发过路财的事情倒是很难,毕竟也看看自己捆绑地都是些什么人——曹老太太和以韩绛与曾公著为首的河北籍官员势力,仅仅凭借着这个阵容,王静辉根本用担心皇帝赵顼和政事堂的相公们会赖账,为了支撑王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拿下河湟之地,王静辉几乎豁出去血本,联合几家大有来头的商家联合举贷粮食近七十万石从各地运往西北战场,这七十万石粮食过需要四十万贯,但这运费可就大发了,到目前为止已经运送了四十七万石粮食交付给王韶,花费近一百二十万贯。 
    这也让王静辉对战争有了最直接的体会——打仗就是在烧钱,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就看谁有钱,谁能够支撑到最后。王韶原本要考虑到后勤影响,这战争花费是很大的一部分,虽然他只管打仗,但这军费也是很要命的事情。现在有了王静辉在身后支持,反正他知道驸马做这种事情也是第一次了,在保安军大战当中,韩琦和王静辉就有过类似的交易,所以当王静辉的特使找上门来的时候,王韶非常痛快的便答应了王静辉的请求,同意王静辉和其捆绑的财团一起来分享战争的红利,同时他也清楚能够趟这趟浑水的商家肯定个个都是有来头的主儿。   
      正文 第二百六十一章答辩 
       
    王静辉并是想要发战争财,他的财产已经足够多,现在连散财都来及,哪里还会在意财产能够有一个数量级的增加呢?过除了他之外,还有更多的人想要发家致富,他的任务便是给这些人指出一条既能够发家致富,又与国有利的道路来,对于这种参与分享战争红利的商业行为,王静辉估计政事堂的相公们肯定会慎重考虑,就算是司马光与王安石得绕道走,毕竟一下子挡了这么多来自各个利益团体权贵的财路,那以后他们想要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次保安军之战中是王静辉一个发独财,韩琦的报酬和皇帝的赏赐则是他说其他有背景的大商家的充分佐证,其他人看到参与支持战争也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自然也就在乎提前要出血。当然这也是一种赌博——如果大宋军队在战争中失败的话,那什么报酬都用提了,这就使得商家也要考虑战争的胜负问题,王静辉是可能说他们向灭夏战争中投钱的,但对于王韶领军收熙河军事行动,他说商家向里面投钱的难度是很高,因为王韶也参与了定边军之战中的围困党项主力的行动,多少也有些将风范了,更何况王静辉便是这次行动中策划者之一,所有被招揽来的商家对此当然有信心,而且现实也正朝着预期的目标在进行。 
    对于中国历史上最有效率的作战系统,王静辉更加倾向的还是秦朝,仅作战攻无克,战无胜,更加让人钦佩的便是其后勤系统。在后世的时候他曾经看过很多报道,秦朝的作战后勤支撑其最少六十万军队常年在外作战,这对于一个人口仅仅过几百万的国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并且这个国家在灭六国之前的几十年来并没有发生内部暴动起义。在王静辉地眼中,这已经上升为“神迹”了,至少在来宋朝这几年当中,王静辉就知道有一次次小规模的军队哗变事件出现,而且他知道整个宋朝历史上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 
    王静辉想要将后世的标准化生产引入到这个时代的大生产过程中来,至少在他的产业当中,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并且也在深刻的影响到与他有生意来往地商家,杭州商人之所以能够想出火碱独立于肥皂生产过程之外。便是李管事受到王静辉的启发所想出来的。过这个时代想要做到标准化生产难度还很大,至少其度量衡单位混杂一,给标准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宋朝的“斤”是“十六两”,而且“两”的重量也是后世的重量,这使得王静辉更喜欢使用“石”。 
    过王静辉向皇帝赵顼保证能够将棉花制品的成本压下两到四成,这到也是虚言——通过拍卖和标准化生产,他大致估算了一下达到这个目标是非常有把握的,官方地棉花制品生产作坊效率低下。况且棉花制品又是什么“高科技”玩艺。依照商业运行成本大大低于国营运营成本地原则,这种非核心军事物资完全可以交给商人来完成。 
    至于原有朝廷军器监所掌管的棉花制品作坊,其原有规模在王静辉的眼中并庞大,他完全可以组织商人或是干脆自己收购过来,把这些已经是熟练技术工人许以厚利全部弄到西北或是河北去,这样他心目中的北方纺织中心也可以早些实现。整个运作过程朝廷完全可以达到减负并且还可以采购到廉价的纺织品的目的。 
    军队物资国家统一采购化这只是王静辉优化社会资源的第一步,等他搞定度量衡问题,那将武器以标准化零件生产然后组装起来将会是一个梦想。这样便可以进一步降低朝廷在军事上地开支,一支弓箭所花费的成本大约是四五十文钱,要是能够实现他心中的标准化生产。那至少可以降低一半地成本,更重要的是以后若是连弓弩这样杂的武器也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那在战场上可以互换零件,提高其使用寿命,这样点点滴滴算起来,那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 
    王静辉并没有按照皇帝赵顼所想的那样写出两道札子,而是合二为一列出“综合减少对外战争朝廷成本”的题目。因为有了保安军之战和现在正在进行中的王韶收熙河的样板,在前半部分中,王静辉只是就事论事把事实摆在那里就可以让人非常清楚战争与商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且如何协调和合理地运用这种关系,以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在后半部分关于把军队的一些物资交给商人来生产,王静辉则停笔找来李管事,向他详细咨询了关于大量生产棉花制品的成本,并且委托李管事向外朝那些有着特殊背景的商家放风,希望他们背后的势力能够支持自己的主张——这是一种有利于国家并且互惠互利的事情,他们背后的势力既可以在这种政策实施后得到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可以为国家减轻负担,一举两得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