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得了病。”
张忠说着说着,自己开始回忆,回忆没有儿子小宝之前的岁月,真苦啊,家主的日子也不好过,庄户们更不用说。
然后有了儿子小宝,一切开始改变,不仅仅改变了自己家,大唐的天下也跟着改变了。
不少臣子听到各种福利时跟着回忆,包括李隆基。
有的人回忆中露出笑容,有一丝的自信、一丝的骄傲、一丝的成就感。
他们甚至去想,什么李悝、吴起、商鞅、管仲、桑弘羊,在那时你们厉害,有本事你们到现在的大唐试试?你们那点政治、经济手段,实在是太弱了。
你们知道私有经济和公有经济之间的矛盾统一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是什么吗?你们了解货币调控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互影响么?你们清楚工业体系最终作用在哪方面么?
我知道,很简单的问题,我甚至还知道国际贸易货币兑换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商品掠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算什么?我能让被我用经济手段欺负的人继续求着我欺负他们。
可即使这样,我依然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不敢或缺。因为我在现在的大唐,我非常明白,以我的本事还不足以驾驭目前大唐的国内经济情况,它太复杂了。
我不能只看数据来行政,我必须先去了解各个阶层百姓的心理,我现在考虑的不是国库钱是否够用,而是如何好好地花掉这部分钱,让百姓生活水平整体提高。
像你们这些人,给国库赚到点钱以为很厉害,在我看来,实在可悲,给国库装进去钱,难吗?不难,如果不计算太多实际国民情况,我就可以让国库充盈。
但这不是我的目的,我不能那样自私,对我来说,难的是让大唐百姓如何在数九寒天感受到温暖,老人怎样颐养天年,以及……孩子的笑脸。
什么政治家,什么经济学家,什么军事家,什么文学家,通通给我靠边站,有我在,还轮到你们说话的份儿?
可是,即使这样的我,也不过是站在朝堂上芸芸众生的一个,我会的那些是今天来到含元殿上所有官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我就是这么普通,但我又是骄傲的,我为我大唐而骄傲,如果你们还在,我大唐一年内可以扫平你们所有国家,只因为比你们强的我在大唐如此寻常。它叫啥来着?哦,底蕴。
臣子们各有想法,李隆基也经过一番忆苦思甜,然后看着下面的群臣,说道:“诸卿,还得努力学呀。永诚,还有么?”
张忠点头:“有,但不是针对此事,是明年开春后的事情,小宝和鹃鹃打算大兴土木,预计耗资一亿贯。”
“多少?”一向沉稳的李隆基不由惊讶出声,别人跟着脸色变了又变。
“一亿贯,一千亿文,我家出一千万贯,陛下您出一千万贯,国库出两千万贯,大唐钱庄出一千万贯,剩下五千万贯,小宝和鹃鹃负责筹集,但不是我家出,我家拿不出这么多的现金,哦,小贝他们可能会出个百十万贯,这个没算在里面,随他们,愿意出就出。
还有我们官员们成立的集团,要拿出一百万贯,最近财务数据不错,过年大家分红,先把一百万贯予留出来。”
张忠一脸淡然地列举,单位全是以万贯计。
王的脸色不怎么好看,忍不住咳嗽两下,说道:“永诚兄,集团出一百万贯,作为个人来讲,我不反对。然,如此大的钱财使用,我户部为何丝毫消息不曾得到?”
“因,今日今时今刻才放出消息。”张忠坦然以对。
“陛下。”王作悲愤状。
李隆基蹙眉,一支铅笔在他手上刷刷地转着,二十多圈未落地,突然一顿,他才开口:“张卿,朕要说你。”
王高兴了,嘴角上翘。
“朕知道你总认为小宝和鹃鹃本事大,但,再大的本事,筹集五千万贯也为难呀,明年的医疗、教育、养老、再就业等福利部门的预算应先做出来,若国库还有盈余,可增加投入。
另,朕眼前所见之满朝文武,往日福利优渥、俸禄不斐,家中财产也未或缺,集团账目上如有余额,何不用之为民为国?钱放在那里会贬值的,不贬值的钱正如今日所议,让人担忧。”
李隆基语重心长地说一番。
于是无数愤恨的目光向王处汇聚,王发现天真冷,也不晓得今日散朝后张王两家答应送的加湿、暖风双功能的热风扇会不会还给送到家中。
“陛下,臣弹劾张忠有关乎国之大事不先与中书令商议。”宇文融声音响起。
“臣附议。”礼部尚书苏颐出言配合。
源乾曜跟着:“臣以为也是如此。”
“臣等附议。”又一群人同时弹劾,甚至包括兵部尚书萧嵩在内。
“臣还弹劾渤海都督府节度使张小宝和王鹃久留京城,不事边事,恐有它心。”有御史台的言官趁着此事把矛头指向别处。
“哦?那么朕想知道,卿弹劾他二人,想让他二人欲往何处?”李隆基问。
“臣不知道,臣只弹劾。”此人答。
“好,朕已知晓。”李隆基表扬。
“臣弹劾张小贝、王小远等人行事肆意,恐生异端。”另一个御史台的也不甘寂寞,见别人弹劾,他跟着出声。
只是他说完发现情况似乎不对,为什么皇上不高兴,之前同僚弹劾张小宝和王鹃没问题呀。
然后他看向源乾曜跟宇文融,两个人是中书的,只见二人猛对他使眼色,他这才恍然,弹错人了。
之前弹劾张忠和张小宝、王鹃,他知道是因为大家都有默契,每一次的大朝必然会找他们家一点毛病,不是说张王两家真有毛病,而是一种保护。
一个臣子一旦没有任何同僚反对是不好的,所以大家都是找点问题,估计这次自己一兴奋选错人了,大人可以弹劾,而且该送的东西还会给送到家中,弹劾人家小贝……有点过分是不?
此人如是想着,很捉急,满头大汗。
高力士忍不住了,只好提示:“你说小贝他们到处乱跑,那么小的孩子,哪里不对?”
“啊对,他们做的不对,陛下,诸位,你们想啊,小贝他们那么小,整天往远的地方跑,多让人担心,他们就不想想,累到了怎么办?冷到了怎么办?实在是太过肆意了。”此人急中生智。
“那又是如何生的异端?”李隆基问。
“必然的,陛下您想,他们在外面,我们担心不?一担心,就不能好好做事,做不好事,让百姓怀疑,不是异端是什么?”说完之后,此人长出口气,这一会儿的工夫,汗水已把衣服打透。
李隆基颔首:“嗯~!有道理,卿辛苦了。”
“乃臣之本分。”此人连忙跟着回应。
朝堂上出现了十来秒声音的空白期,正当李隆基要点名问政的时候,司农寺的蒋岑见没人说话,把本子翻开,朗声说:“陛下,经寺内统计,我朝之西红柿、辣椒、土豆、地瓜等外来作,已经达到全国铺开种植之数,臣提议,应把玉米以行政命令……”
“皇上,皇上,银州急报,银州急报……”
不等蒋岑把话说完,打含元殿远处那个大门口的位置传来一阵高分贝的叫喊,骆宾骑个宽轮的山地自行车风一样地出现。
众臣关注的并不是自行车,而是骆宾喊的话,银州怎么了?
几秒钟之后,骆宾一个摆轮停下,把车一扔,来到最下面的官员桌子边,先把人家的水灌两口,再抢过话筒,说道:“陛下,银州报,大雪,铺天盖地,半日积腰,一昼夜未止,远之县村,呼……。呼,远之县村为名开光者,口一千五百余,皆……呼……皆……”
李隆基只觉得心跳加速、浑身无力,臣子们也是面色肃然。
换成以前大唐技术不先进,没有什么医疗、教育等福利的时候,一千五百人的生死对他们来说根本无所谓。
哪天不死人?哪年受灾死的人少了?莫说一千五百人,一万五千人死也就死了。逃灾的时候几十万人流离失所,死在路上的不知凡几,早习惯了。
但是现在不同,如今不会出现旱灾几十万人吃不上饭逃难的事情,更不可能易子而食,只要人还在,其他的问题全不是问题。
可是突然间说有个地方一千五百人,半天雪就有到腰那么深,下了一天一夜,还没停,那人……
“混账!”李隆基一拍桌子站起来,怒目直望。
骆宾连忙使劲喘息两口:“陛下,恕罪,息怒,口一千五百余,皆困雪厚处,然,我朝十人巡查使昨夜来电,紧急发兵,俱收之。”
“你……”李隆基咬着牙指向骆宾。
“小人该死,跑得急了,陛下息怒。”骆宾抓着话筒跪在那里,不敢抬头。
李隆基缓缓坐下,想了想,说道:“蒋卿说玉米行政什么来着?”
“回陛下,由于很多地方的百姓习惯种植某样作物,对新作物不甚熟悉,故不受,臣以为,应下行政命令,强制要求当地种植。”
蒋岑看一眼骆宾,当作未见,顺着皇上的话答。
“非要行政命令?朕以为,可以采用别的方法,如报纸,说小宝和鹃鹃支持种植玉米,何如?”李隆基说出自己的考虑。
“大善,还请陛下知会其二人。”蒋岑就等这句话呢,他自己不好去找张小宝和王鹃商量,要求人家出面如何如何的。
李隆基颔首,又突然说道:“说起这个玉米,朕今年专门为诸卿修了个冷库,收获前已储备不少为成的株穗儿,过年时,一人分几百穗,拿回家给孩子吃。”
“谢陛下。”群臣已经不需要排练,很默契的同声道谢。
至于骆宾,暂时没人理会,似乎刚刚得到消息都已忘却。
“小人……小人也有吗?”骆宾本打算询问下受灾的地方怎办,话出口的瞬间则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