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初唐-第5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小婿现下也还不敢肯定这个小婿心里的想法是否属实,得先去问个清楚才能明白是不是真的……”我拔腿就想走。没想到李叔叔架上了墨镜,大手一挥:“不用,老夫随你一同去看一看去,看李卿到底有甚子惊天的大喜事”我也匆匆地把外套穿上,跟李治他们打了声招呼之后就小跑着追上了李叔叔的脚步朝着前方走去。

    在栖凤阁内,不仅仅是李孝德,他的身边还跟前一个浑身晒得跟昆仑奴式的老农,老人家表情很是担忧和害怕,看得出,肯定是长期在地里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

    “臣李孝德见过陛下。”

    边上的老农腿一下子就软了下去,趴在地上半天也没爬起来。李叔叔没弄明白不过还是示意上侍卫扶起了这位老农,和颜悦色地笑着赐了座和茶水,才把目光投到了李教德的身上。

    李孝德先看了我一眼,他的表情之激动,让我想起了帕金森综合症的患者:“陛下,微臣奉了房大人的密令,经过了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其中的艰险实在是……”李孝德这丫的为了表功,说了一长串拉的废话,见我跟李叔叔由一开始的和颜悦色变成一脸黑线之后赶紧把话说到了正题上边:“臣等终于找到了这种稻种。”

    李叔叔蹲在跟前,傻了吧叽地眨着眼儿,根本就没弄明白什么回事,我没功夫给李叔叔解释,直接一个虎跃跳到了李孝德的跟前:“你能确定是占城稻?”

    李孝德百分之两百地用力点头脑袋,伸手一指还在边上哆嗦的老农言道:“这位是在林邑种了几十年占城稻的老农,我们的人把他也给请来了,这是稻种。”李孝德飞快地捡起了他刚才摆在一边的一个小袋子,打开,呈到了我的跟前。金黄色的稻种,漂亮得如同一粒粒黄金雕琢的麦穗,我眼里的泪花儿差点就涌出了眼眶,如此捧着珍宝一般,哆嗦着嘴皮子道:“你确实这就是仅五十余日便能收获的占城稻?”

    “下官绝无一字虚言。”李孝德同样激动得眼泪花直冒。李叔叔没听清楚我像发神经一般的自言自语,忍不住凑上了前来,详端了下我捧着的稻种,瞅了如同发神经的我跟李孝德。

    “贤婿,李卿,你们俩闹什么毛病。这稻种又是怎么一回事?你们想把老夫憋死是不是?!”李叔叔急得直抽眼角,搞不懂我跟李孝德倒底是为了什么犯了肌肉抽搐症。

第656章 复杂的心情

    “陛下天恩,幸得陛下之佑,我大唐,终于找到了一年可两熟至三熟的稻种。”我差点都泣不成声了,真的,激动得太厉害了,这不知道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更能上大唐对江南的开发提前数百年。

    呛啷啷……一声脆响,李叔叔手中的茶杯被他失手打碎在地上,眼珠子差点给瞪爆了,就跟个饿了三天三夜乞丐瞅见一块冒着油光的五花肉似的。别说李叔叔,周围所有人都因为我这句话就是被皮靴抽了脊背似的,全立了眼、

    李叔叔似乎已经压抑不住心跳的剧烈,双脚一软,一屁股就坐在了地板上,嘴皮子就像是刚在寒冬腊月里刚从阴沟里爬出来的倒霉蛋,哆嗦得厉害:“一年可熟两到三季?那亩产得有多少?”

    “每产若按两季算,可得米五六石,若是三季,或许能得七到八石。”李孝德说完这话,李叔叔翻起了白眼,老半天才回过了气来,在边上侍卫的搀扶之下,坐到上榻上喘得风箱。

    打击太大了,这是绝对的,想一想,眼下大唐一亩旱田的产量才多大?按大唐现在的农业水平,不说北方,就是唐代农耕技术最发达的关中,如果指关中的旱田,种一亩的栗麦不过能到一石五到两石,而水稻的产量高一些,也不过出米三石,但都是生长期长的原种。

    而如今到手的这种占城稻可就不一样了,虽然跟大唐目前使用的水稻品种都同属禾本科植物,但是却有着难以让人惊叹的优越性。高产、早熟、耐旱,这是它的三大特点。

    那位被李孝德带来地老农也总算是缓过了气来。在我们这帮人的跟前,结结巴巴地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小臣乃林邑国的外官可轮,赵霨,见过天朝大唐之皇帝陛下。”一说还把我们给吓了一跳,这老家伙赶情不是老农民,而是林邑国的官,而且还不小,位在弗罗之下,也就相当于是个副宰相。瞅他那吞吞吐吐的表情,似乎有事要说。没功夫,屁大的小国。有啥说的,李叔叔最想知道的是这种占城稻的特点。

    这位林邑国的副相只得先把这种稻米地特点进行了描述。他是在林邑生活的汉人。祖先也就是汉朝时候过去地,而且像他这样的汉人在当地也还不少,就连林邑国国主都是汉族后裔,林邑国地官方语言也以汉语和土语两种共同使用,也亏得如此,不然,我们也很难了解这种水稻的特性。

    从他的描述里。我们渐渐地明白了。在他们那里种植这种稻米,完全就是粗耕放作。既无需灌溉,也无需多作打量,盗米任期自然生长。应了一句话。旱不求水,涝不疏堤,既不需要粪壤之类的肥料,更没有从事大量的田间劳动,一切都任由天定,可就是这么懒怠无比的方法,依旧能达到大唐最好的水稻相当地产量:二石半或者三石,况且,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而我大唐地水稻一年仅收一次,这就相当于是只要是在气候合适,永远温暖如春夏的南亚一带,别说三季,四季我都怀疑有可能。

    林邑国副相赵霨有些骄傲地扬起了脑袋:“我林邑国虽小,人口不过三十万,所开田亩不到二万余顷,但我林邑国气候炎热,最是适合此种稻物,所产之谷米最低每亩至少也能收获六石之数,每年所获谷米……”老家伙眨巴眨巴眼,自个在那儿板手指头算。

    我也在算,娘地,算术不好,边上,李叔叔的心算成绩相当的不错,猛力地抽了一口气:“二万顷,折成亩就是二百万亩,那就是一千二百万石谷米,娘地,贞观十八年我大唐一年岁收租栗不过一千九百八十余万石……”李叔叔心情太狂暴了,忍不住暴了句粗口。

    听了李叔叔这话,我差点晕了过去,他娘的,太吊了,实在是太吊了,李孝德恶狠狠地瞅着这个干巴瘦猴的老头,就像是恨不得一口能把老家伙的裤带割断,从他肚子里掏出谷米来一般。

    李叔叔抖了半天才端起了一杯茶水,嘴喝了大半,衣服也吸收了近半,前襟上尽是水渍,能不激动吗?李叔叔算是心理素质越强的了,不然,这会子没兴奋的昏死过去就算是好的。

    “我大唐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种?”李叔叔问了个傻问题,不过,林邑国副相赵霨答得更实在:“只要不是旱田,就能种,只不过越往北,种的季数就越少。如果是在天朝大唐的南部,也可种上两季吧?”赵霨不太敢确定,毕竟他一路行来长安,并没有亲自对大唐地域进行农业考察。

    一问一答,让李叔叔的嘴差点裂到了后脑勺。不过,李叔叔没有失去理智,加上我也在这里冒充水稻专家,给李叔叔解释了什么叫霜降期,什么叫生长周期。李叔叔这才明白过来。

    “……据臣多年以来的考察,嗯,是研究得出的结论,我大唐长江以北少量地区和以南之域的气候更适应这种水稻,可为一年两熟,若是岭南一带,相当多的地方可得三熟。”考察个屁,研究个屁,本公子也并没有忽悠人,可我知道后世的产粮区,及江西、安徽,的双季稻种植地域绝对不少,而且两湖、四川同样也是双季稻种植的大省,更别提浙东、闽南、广东、广西这几个气候更炎热,无霜期更长的省份。

    李叔叔的眼睛瞪得像是两盏高倍望远镜,死呆呆地瞅着我,边上的李孝德也赶紧替我说话。“陛下,微臣也可以作证,房大人绝对没有欺瞒陛下,我大唐进奏院亦收到了消息,早在汉代岭南之地就已有种植双季稻的记载,只不过一直以来,没有人去刻意的推广……”

    李叔叔闭上了眼睛,深呼吸,世界是多么的美好,今天得到的消息是那样的美妙,三个深呼吸之后,李叔叔方自缓缓睁开了双眸,表情,已然恢复成了一代英主的本色。

    “林邑?这朕怎么觉得有些耳熟?”李叔叔微微一皱眉头。

    我朝李孝德挤挤眼,这家伙立即上前禀报:“陛下,这林邑国,是乃前秦之时林邑县也,前汉又归于日南郡,置象林县,古越裳之界也,前汉之伏波将军马援开汉南境,置此县。其国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又出玳瑁、贝齿、吉贝、沉木香……”

    蛊惑,**裸的蛊惑,李孝德跟了我这么久,这个时候不出招还等啥?那样的话,岂不是辜负了我数年的精心教导?进奏院,目前负责的主要是

    军事情报这一块的一个半配属单位,实际骨子里全是一群整天窥探、打听着大唐周边各地域特产、矿物、生存资源、各国的

    军事力量、军民配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方面的大唐中情局。

    现在,进奏院的力量也开始进行分划了,因为我不想在大唐,出现一个向后世明朝一般的锦衣卫那种置于国家法律之上的系统,更重要的是,需要把他们的权责进一步地明确和分划。

    李叔叔点了点头:“林邑国,林邑……哈哈哈,朕还险些忘了,那好像是在武德六年,你们的国主范梵志遣使来朝我大唐,八年,又遣使献方物,先帝为此,还特地设《九部乐》以宴之,贞观初年,你们的国主还遣使以贡驯犀以贺朕之登基,言语多有不敬,当时,朕之爱卿还欲劝朕,发兵讨之,朕有言之:昔苻坚欲吞晋,众百万,一战而亡。隋取高丽,岁调发,人与为怨,乃死匹夫手。朕敢妄议发兵邪?后赦不问,后头黎为国主不久就便病死,其子镇龙立,亦献异宝甚多,朕记得清楚得很哪……”

    李叔叔在这里显摆知道,不过,我忍不住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