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7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津一切都没有变化,大街上甚至都看不到戒严的军队,依旧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运河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京津铁路沿线成为了新的繁华点。

    停开半个月的铁路线,再次启动了,这一次出现的是军列,打头的是一辆装甲列车。亲自赶到天津的王贲,陪着陈燮坐镇天津,等候通州、密云方向的消息。

    其实按照陈燮的意思,带着一个警卫团就能北上了,可惜王贲死活不肯答应,要死要活的给陈燮拦下了。陈燮在天津坐镇的消息传的很快,根本就没有刻意隐瞒。通州驻军是第五师长徐链和一个步兵团,原本防御的对象是辽东方面,一看军列出现在通州城外,立刻派人出来相迎。遭遇大明海外联盟步兵第三师长施乐行之后,徐链立刻表示愿意投诚。

    施乐行也没有难为他,就提出一个要求,一干第五师高级军官自觉组团赴天津旅游吧。

    不是大明新军太烂,而是陈燮的名字威力太大了,所到之处,军队体系内没人敢于直面一战,甚至连想都不敢想这个事情。就拿徐链来说吧,京师兵变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下完蛋了。陈燮还活的好好的,哪个想不开的家伙要搞兵变?得知是皇帝主导的兵变之后,立刻做出决定,按兵不动。如果陈燮留在华亭,只是派兵来打,他就退到密云,在不行就往长城之外退。反正是捏着手里的军队不放,到时候手里总有点本钱不是。

    可惜他的算盘在听到陈燮亲自抵达天津之后便破灭了,一个旅的兵力,想跑都跑不过山海关杀来的骑兵联盟第一师。这还搞个屁啊,赶紧的主动放下武器好了。说到底,还是陈燮这个人对于新军体系来说,实在不是正常人可以对抗的存在。不是说陈燮是刀枪不入,而是因为陈燮过去的辉煌历史,在军队体系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甚至这么说,不管有没有“皇家”这两个字,只要是新军,就别想在陈燮的面前硬气。这个军队的魂,都是陈燮给的。

    陈燮是不希望流血的,但是很多事情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九月初十,陈燮至通州,城内官员出城相迎之时,一人站在城楼上,白发颤抖,振臂高呼:“陈思华,汝受先帝之厚恩,如何行此叛逆之事?”

    陈燮抬头看着城上之人,并不人士,乃问身边人等。无人得知,最后还是徐链这个带路党上前说:“兵部侍郎金铉,也就是现在的总参副参谋长。此番奉旨来通州,要求卑职进京,卑职称病不去,借口军需不足,粮饷缺口较大。”

    相比于唯唯诺诺的徐链,陈燮更为欣赏城头上的金铉。可惜,欣赏归欣赏,这种仗义死节的忠良,往往也是阻挡时代前进脚步的绊脚石。这种死心眼比起来,陈燮更愿意和那些灵活的大臣合作,这个跟节操无关,仅仅与大明的事业有关。

    说句不好听的,历史上的金铉在李自成进京的时候,选择了投金水河殉节,既然有投河的勇气,为何没有引刀杀贼的魄力呢?

    陈燮默默的看着城头上的金铉不说话,对于这种气节颇高的大臣,陈燮毫无办法。说的难听一点,他们不知道变通。说的好听一点,他们有自己的坚持。不管怎么说,总是能令后人肃然起敬,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这样的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没什么用处。

    陈燮还是迈步走向了城门,金铉毫不犹豫的呐喊一声:“回头是岸啊,公爷。”说完,纵身约下城头,一头白发在风中散开,飘舞!(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七章讲道理是没用的

    第八百四十七章讲道理是没用的

    很壮烈的场面,但是毫无意义。躺在地上的尸体下,一大泊鲜血,在阳光下如此的刺眼。但是没有任何人停下脚步,匆忙的家仆出现,抬走尸体之时,留给陈燮的是无奈和悲愤的表情。这是早就准备好以死相阻,可惜,陈燮不会停下来,当个人的德操对历史大势形成阻碍之后,这个人的或许会得到一声赞叹,但是冷静的人会在遗憾之余表示不屑。

    也就是说,个人的德操未必就一定能与他的能力成正比。相比之下,对于那些德操不算太高,但是愿意跟随大势去动的人,陈燮认为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作用更大一些。理由很简单,他们尽管是被利益驱动着去做一些事情,人类的进步不就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而产生动力么?

    清理干净地面后,沾着血迹的黄沙被清扫干净,地上还有残余的血迹印记。陈燮丝毫不受这个事情的影响,示意马车进城。这就是历史,从来都不缺这种愚忠。尽管他们的内心知道,自己做的未必是对的,但是他们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理念。可叹可悲!

    九月十一日,广渠门外的火车站没有了往日的繁忙,冷清的看不到几个人在走动。全副武装的士兵,列队在铁道两旁。朱慈烺亲自任命的大都督张竞择,没有选择固守京师,以死报君王,而是来到这里,站在火车站的二楼上,用望远镜看着滚滚黑烟的逼近。

    陈燮出现在通州的消息,张竞择想不知道都很难。可惜,知道又如何呢?丝毫没有勇气去领军一战,那一夜意气风发的将军。此刻的心情沉重,呆呆的看着火车逼近,减速之时赶紧整理军装下楼,带着一干等在楼下的军官们,大步出了车站,在火车边上列队。

    挺稳的装甲列车上出现的不是陈燮。而是辽东总督王贲。虽然年过六十,鹤发童颜,步履稳健。看着站在下面的张竞择,王贲微微的笑了笑道:“你倒是知趣,想活命就带上家小和细软离开京师,去美洲也好,去南洋也罢,做一个富家翁吧。反正你捞了不少。”

    张竞择如同被抽调了骨头一般,直接瘫坐在地上。逃出升天。肩膀上山一般的压力没有了。至于军队和手下,他现在顾不上了。各路情报显示,不少于五万大军逼近京师,天津、通州不战而降,保定驻军连旗号金龙旗都没敢挂出来。

    拱卫直隶京畿的六个步兵师,一枪没放就全都怂了。不禁让人想起先帝时,建奴铁骑在城下纵横,城头上的官兵无人敢出城一战。

    如同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般。两个步兵师一夜之间撤出了京师,清晨之时再打开门时。百姓们看见街上多了一些和气的军人。熟悉的黑色制服,熟悉的飞鹰胸牌,这是当年拱卫京师的飞鹰骑又回来了。

    朱慈烺什么都没有做,安静的在皇宫内呆着等候结果。广渠门外,列队相迎的是文武百官。昔日的阁老们还在执政的就剩下两位,一个是洪承畴。一个是杨廷麟,今天都没有出城相迎。理由是,病了!呵呵。

    两位行将退休的阁老是什么心态,陈燮不去关心。都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也就是在大明这个时代。还能在中枢呼风唤雨。陈燮没有否定他们能力的意思,只是觉得他们就算使劲的追赶,也不可能跟上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这个时代,注定是属于年轻人的,属于那些眼界开阔,知道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紫荆城依旧宏伟,红墙高大,门禁森严。

    深宫大院之内,总缺少一些阳刚之气,庭院深深处,阴森之气浓郁。尽管还是中午,却难掩森森冷意。一片落叶轻轻的飘在脚畔,朱慈烺忍不住看了一眼,满目悲凉。

    身后是一直忠心耿耿的邱致中,东宫旧人,年龄相仿。站在那里,看着当今天下名义上的第一人的背影,孤单凄凉。皇帝这个位置,谁都想坐,但是现在这个位子,却未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皇权在过去的十几年内,遭到了严重的削弱。甚至都比不上万历年间。那会至少是因为皇帝年幼,内有李后冯宝可以制衡外廷,哪像这些年的皇帝,就跟提线木偶似得。换成自己是皇帝,也要挣扎一下吧?

    这种挣扎,最终还是以武力的方式体现出来。原本以为皇帝只要控制京师,传檄天下,自然是望风景从。不料,仅仅有陕西一支孤军北上,人数不过万,搞笑的是,这支军队的首领,曾经是闯逆的部下,投诚后的姜瓖,现任陕西总兵,不能不说这个事情有点讽刺。

    可惜,年迈的姜瓖刚刚出发,就病死在路上。不论他的动机何在,总算是留下了名字。实际历史上,姜瓖也是个反复之人,这个时空的新军改革,他是守旧派,受制于文臣而不能掌握新军,所以他的勤王之举真实意图,有待商榷。

    实际上姜瓖出兵的消息抵达京师的时间,比他死在路上要晚几天。

    马车停在宫门之外,车门打开之后,陈燮迈步下车。就他一个人,慢慢的走到宫门前,面无表情的看着守备宫门的禁卫:“我要见陛下。”声音不大,但是那些威严的禁卫,刷的一下跪了一地的,为首将军磕头道:“公爷要见陛下,卑职不敢阻拦,还请公爷稍后,由小的去通传一声。卑职给公爷磕头了,求您开恩。”

    陈燮叹息一声,点点头道:“你去吧,我等等就是。”

    此刻一人自门旁闪出,冲陈燮拱手就鞠躬道:“余姚黄宗羲,见过公爷。”

    这位提出“民本”思想的明末文人,坦白讲陈燮的理解从来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本”。黄宗羲的民本,在陈燮看来这个“民”是狭义的,指的是士绅集团。因为从明末的情况来看,军户、匠户、贱民这些人群。甚至小自耕农,在黄某人的眼里,都不算民吧?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的理解,还是很现实的理解,不是拿着放大镜去给他扩散的做法。

    “原来是黄太冲当面,不知有何见教。”陈燮还是很客气的拱手回礼。不管怎么说,此君在历史上散尽家财,募兵六百,一个文人能做到这一步,就很不容易了。总不能指望他拎着刀子去跟满清玩命吧?至于为人和思想上的东西,何必苛求古人呢?

    黄宗羲没想到陈燮礼数给的很到位,多少有点惶恐的侧身道:“不敢有见教,只是斗胆问一句,公爷此番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