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7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个计划无疑是无奈之举,因为在埃及这个地方,战线拉长之后,后勤压力巨大。本来这地方就没有像样的道路,对后勤要求很高的近代军队,在这种环境下作战,对整个后勤体系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现任埃及帕夏昏聩无能,驻埃及军队缺额严重,武备松弛。闻讯之后决定掩盖消息。但是其部下相劝,以其隐瞒将来必然败露承受后果,不如夸大敌军的数量,以免战败之罪。于是一个关于大明军队入,人数多达十万的消息传回了伊斯坦布尔。

    苏伊士的消息传到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苏丹雷霆震怒。易卜拉欣被叫到苏丹面前问策,作为深入过大明境内的唯一的奥斯马帝国贵族,易卜拉欣在获悉这一消息后,极为坚定的表示:“不能出动出兵,原因是没有胜算。”这一说法立刻遭到了驳斥,反对派的理由很简单,强大的奥斯马帝国,疆域旷过,雄兵百万。怎么可以接受这样的耻辱,必须要打回去。易卜拉欣这家伙,被一群反对派打成了投降派,不得不黯然退下,放弃争辩。

    动嘴是最轻松的,主战派的贵族代表们却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被苏丹从欧洲召回,出面组建一支大军。与入侵的大明帝国中东远征军团作战。

    穆斯塔卡可不是那些只会动嘴的权贵,长期在欧洲作战。军事上至少是内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来在欧洲有个“欧洲病夫”的美誉,最初的起源就是因为1868年穆斯塔法的欧洲之败后,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日渐下降,偌大一个国家在欧洲地位变得无足轻重。

    这个时空,穆斯塔法的欧洲之败看来是没机会了,调回伊斯坦布尔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主动登门拜访易卜拉欣。两人见面,易卜拉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还提到了一个问题,苏伊士那个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帝国大军劳师远征。如果强行发起攻击。未战先败,几乎是定局。为此,易卜拉欣通报了他的人从苏伊士带回来的情报。就算除以二,大明帝国的军队至少在五万万人以上(情报工作难以展开,故而不全。)抛开装备的因素,以这个不全面的情报为基础,精锐的奥斯曼军队要打败这五万万大明的军队,至少要两倍以上的兵力才有把握。这一猜测是建立在对埃及帕夏的了解之上,所以误打误撞之下反倒蒙着了。

    十万万大军不可能独自上路,那么多人要吃饭,每天都是不得了的消耗。物资肯定是不缺的,运输是个大问题。即便是冷兵器为主的军队,人吃马嚼的也是一个巨的大数字。更不要说,奥斯曼帝国明知道大明军队以火器为主,怎么会冷兵器军队为主呢?

    两人商议之后,决定再次向苏丹上奏,军国大事不可以轻率。这一次的结果引起了朝野重视,易卜拉欣再次被推在前台,仔细的汇报了关于大明国力及军队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奥斯曼帝国,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欧洲强国的姿态,对于这一汇报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两人的预期。最终结论,由穆斯塔法和易卜拉欣联手,穆斯塔法出任埃及帕夏,易卜拉欣从旁合作,抽调精锐十万,出征埃及。

    这样一来,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再次被动变化。原本主要目标在欧洲方向,进行了一次调整。实际上呢,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方向不在非洲,高加索和维也纳才是主要方向。如果这一次来犯的不是大明这个庞然大物,奥斯曼帝国不可能如此重视。

    苏丹的意思,尽快打赢这一仗,然后跟大明和谈,避免这个大国长期为敌。这个主张,不能不说,苏丹还是很有见地的君主。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代,也就是“我大清”,中法战争明明是胜利者,却在谈判桌上妥协。人类历史上,这是比较罕见的现象。

    因为重视对手,准备期自然增加,赶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老期,吏治败坏,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这么多事情准备起来耗时很长,一个月过去,中东远征军的人员和物资全部上岸。建立了牢固防线之后,码头扩建工程启动,为后续的物资运输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面上的远征军司令尹杰一直很小心,即便对手的消息迟迟不到,也不影响他稳固防御的同时,派出机动性较强的小部队四处出击。大物资的储存需要仓库,军队需要军营,总的来说陆军还是一直处在忙碌当中。相比之下,郑森指挥的舰队就显得很无聊了。

    这一时期的红海地区,根本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打击目标。海岸边一水的小渔村,海面上就剩下一些小渔船,大炮轰过去都不够炮弹钱,打个屁的打。海军舰队唯一的任务,就是确保整个区域的安全。其实这个任务跟没有一样,这个时代的远洋商船,哪艘不是武装整齐。一般的海盗看见大明的商船,躲都来不及。就算遭遇了海盗,凭借着新式的75口径后装退架炮的威力,一般的欧洲军舰都占不到便宜,更不要说普通海盗了。

    所以整个舰队都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只能轮番出击,巡航练兵。有心打一仗的郑森,闲的可谓穷极无聊。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了两个月,苏伊士的远征军司令部才接到一个消息,一支骑兵部队往西北方向活动,前出进二百公里,发现了一些小规模奥斯曼军队的迹象。

    这个时代没有苏伊士运河,自然也没有塞得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只能走地中海塞浦路斯内侧的航线,运输至亚历山大港口。整个过程非常的艰难,所以现在穆斯塔法和易卜拉欣的大军,还在海上漂着,还没到亚历山大港口。

    而这个时候的开罗,小股骑兵的遭遇,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恐慌。有钱人纷纷逃离,北上至亚历山大港口,逃回出埃及者不少。反观远征军这一小股骑兵,因为只有一个班的规模,加上军令要求避免接触,也没敢多留,掉头回去了。

    带回来的消息很清楚显示,从苏伊士到开罗,没有发现任何敌人的踪迹。这个情报让尹杰陷入了纠结之中,登陆过了两个月,没有等到预计中的敌人反扑,旨在以逸待劳的计划,看上去要破产了。地图上的奥斯曼帝国很大,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在其统治之下。尽管手握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整个军队的补给都得依靠来自印度的运输,如果能就地解决粮食的问题,未来的后勤压力将大大的减轻。

    这么说吧,尹杰和整个大明陆军的参谋体系,对于奥斯曼帝**队的行动效率没有清晰的认识。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主导下,导致这边的行动一样的迟缓。接到这个骑兵侦查结果后,尹杰力排众议,决定派出一个步兵师的兵力,沿着大路往西北方向的开罗推进。

    这个计划的初衷,在于推进至尼罗河流域,力争就地打粮,缓解后勤压力。什么叫就地打粮,简单的四个字里头,充满的了残酷的意味。对于埃及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地区就在尼罗河流域,别的地方除了沙子,没有别的产出。

    考虑到在异域作战,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再三强调了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两个日裔步兵师一前一后,稳步推进,相机夺取有价值的目标,能够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最好。别看苏伊士距离开罗不远,在国内和印度,最多走五天就能到。(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一章埋骨之地

    第八百四十一章埋骨之地

    古城开罗历史悠久,多次被外敌侵占。1517年,土耳其人成为了埃及的统治者。这个古老的城市成为了省会后,走向了一百多年的衰落期。

    苏伊士以东是大片的沙漠地区,大军长途跋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远征军司令尹杰派出少量部队戒备这个方向之后,主力开始往开罗推进。再此之前,留下一个步兵师镇守苏伊士颇为必要,港口上海量的物资,是确保大军胜利的根本。

    土耳其人修路的热情远远比不上他们侵略的热情,通往开罗的大道路况很差。好在那些短腿的日裔士兵表现出来了极高的服从性和坚韧。加上整个远征军上下的行军速度,都被控制在每日四十公里的范围内。所以这一趟行军虽然前所未有的艰难,但是军心未乱。

    又到了一日扎营之时,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日裔士兵,有序的在明人军官的指挥下忙碌。大概是因为水源的珍贵,这一路上的水井之类的取水之处,都没有遭到破坏,少了不少麻烦。

    即便如此,连续一日的行军下来,尹杰的嘴里全是沙粒,怎么吐都吐不干净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真的想不明白,这地方有什么好的?话是这么说,实际上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有了这么一块地方作为桥头堡,非洲、欧洲、西亚三个方向,都在大明帝国的兵锋威胁之下。想打哪就打哪,只要保证海路的畅通,一切都不是问题。这地方就不是南洋那些地方能比的,想发财别来埃及,在这个地方戍边的唯一好处,就是军功。这里不但是桥头堡。而且是顶在地中海腰眼上的一把尖刀,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之后,任何一个地中海国家都会感受到来自大明的武力威胁。

    尹杰不知道万里之外的大本营是怎么想的,他能做的就是坚决的执行军令,在世界地图上,多一块黄色标志的地区。象征着大明又多了一块领地。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他们这一代人,渐渐的取代了早期跟随陈燮打江山的老人。相比那些老人,年轻一代的优势很明显,系统的文化军事教育,开阔的眼界。一旦有了相应的爵位,这些年轻人很快就能在军中掌握一定话语权,将来就算退役,也可以顺利的进入上院。

    新生的贵族们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他们的爵位绝大多数不是世袭的,后代们要想延续先辈的辉煌,就得一波一波的投身这个四处扩张的时代。这个过程中,不乏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