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6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这俩女的身后可不是自己一个,身后一堆人跟着她们发财,牵扯出来就不是一个两个,是好多人家,成百上千的人。

    “老爷,江北那边的棉花,这去年一直在找各种借口,不肯干脆的把货交来。奴家寻思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叶纤云提起这个,陈燮其实是知道的,影子在苏北那边有暗桩。

    “有人要自己另立门户,这事情都不要多想就能明白。不要管他们,要自己办厂,他们也得有销售渠道。如今南洋的渠道在你手里,又有军队的订单,你还怕国内竞争不过么?”陈燮这么一说,叶纤云就明白了。这是那些土财主们眼红了,原本种棉花能挣银子,抬抬价格叶纤云也不会太计较。现在要自己买机器办厂了,无非就是觉得挣的少了呗。

    “那成,等他们的厂子建起来了,国内的棉布价格,奴家直接降一半。不过先说好,回头该交的银子,奴家打算留下来备用。”叶纤云听陈燮这么说,也死了用官场手段去搞死那边的意思。张家人不讲究,勾结其他财主,死活不肯续约,原来是这个缘故。你不仁我不义,那就在商场上斗个你死我活。

    “这个没问题,他们要是堂堂正正的血拼,那就跟他们耗着。借张家十个胆子,也不敢用下作的手段。”陈燮这么一说,就是告诉她,把斗争的范围放在市场内是底线。

    说起来一直做的垄断买卖,突然有人出来跟她竞争,叶纤云心里很不舒服。如今的大明,要说棉布的买卖,她手里的棉布基本垄断了市场。一个人吃独食,自然是能遇见眼红的。只是张家那边蠢了点,隔着一条长江而已,又不是岭南湖广那边,自己办厂织布,能够占一点本地的市场。

    三人正说着话,外头丫鬟进来道:“老爷,卧子先生来了,逢头垢面的,眼珠子红红的,怪吓人的。”陈燮一听这话,赶紧出来见陈子龙,看看这货的样子确实有点狼狈,好像几天没洗澡一样。

    陈子龙看见陈燮,立刻扑上来,激动万分道:“阁部,我看完了。反复看了十余回,才算是搞懂了阁部的心思。这里头的事情,除了那个官绅一体纳粮,别的都不难办到。”

    陈燮听了他说的,心里暗暗吃惊,心道这个家伙拿了白皮书才两天,怎么看着像不眠不休的一直在领会书里内容怎么实现一般?

    “卧子,你先回去休息吧,等你精神好了再说,现在跟你说不着。”陈燮也不客气,直接撵人了。陈子龙拱手笑道:“此文大善,如能一一落实,垂拱而治不再是一个空泛的目标。”

    陈子龙哈哈哈大笑,仰面大步而去。陈燮见他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猜到他是中了自己的毒了,简单的说就是被洗脑了。为了一个垂拱而治的目标,变得比自己都狂热。以前这个样子的眼神,只有在军队里面才能看的到。没想到,如今陈子龙也会有此反应。

    背着手往回走,后院的门口陈燮站出,回头道:“韩山,交代下去,三日后出发回京。”

    最终陈燮还是决定要回京师一趟,这一次回去,摊牌是必须的。懒得跟那些家伙再斗下去,如果他们不识趣,那就让他们自己关上门接着斗,别来打扰陈某人的事业就行。

    天近黄昏,井台边上,陈燮裸着上身,一桶一桶的凉水浇下来,爽的不能在爽了。这闷热潮湿的天气,每天就这个时候最爽了。反正这里是后院,没人敢来说是非。

    俩女带着各自的贴身丫鬟,捧着衣服过来,看见陈燮精壮的身材,眼里发热。浑身凉爽下来,换上送来的衣服,干爽的感觉浑身舒畅。回头往树荫下走去,桌上摆着菜肴,边上的桶里是冰块泡着的啤酒,这玩意是一个德国归化民在华亭办的小作坊酿的。偶然的机会被陈燮知道了,吩咐只要在园子里,每天都要这么备着。

    捞出冰块里的小木桶,拔出软木塞子,给自己倒了一大杯,咕嘟咕嘟的一口干了,冰凉顺着咽喉往下掉,浑身毛孔都是凉爽的,就是这个感觉,真是太爽了。

    甩开膀子,陈燮也不等别人,自己动手,又是倒了一大杯。这玻璃杯子,也是陈燮让人特制的,要的就是这个赶脚。想当初在大排档上,光着膀子吃烧烤喝啤酒的岁月,如今还是不能去想,一去想就心里痒痒。(未完待续……)

过节,更新晚一点。

    晚一点有一章更新,大家别等了,我才刚开始写。(未完待续……)

第七百一十章扬州的“热情”

    第七百一十章扬州的“热情”

    从华亭新区出发,趁明轮蒸汽船逆流而上,至江都下船,然后沿着官道北上。这个选择之下,扬州成为了必经之路。史书上有太多关于扬州的内容,诗人们也不吝溢美之词。总之这是个好地方,陈燮却一次都没来过,扬州人也不喜欢陈阁部。

    扬州人不喜欢陈燮是有原因的,因为陈燮把这里的盐商给得罪惨了。两淮盐场的盐,历史上一直都在市场上占着很大的比重,长芦之类的盐场根本就没得比。“两淮盐,天下咸”,扬州盐商富家天下,占据南直隶、湖广、山东、江西等地的市场,也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地区。

    还有一个就是运河的枢纽位置,决定了扬州的重要性。这两个因素,成就了扬州的富庶和繁华。如果历史没有变化,清军入关之后,扬州十日的惨剧会发生,多年以后扬州还会因为盐和地理因素而再次繁华。

    陈燮出现,改变了这个两个重要的因素。首先是盐,山东盐场的盐采用现代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细盐和价格优势,直接碾压两淮的盐。长江以北的河南、山东、直隶、辽东、口外的市场,两淮盐被挤出来。这还算伤筋动骨的,毕竟之前有长芦盐场在,这些市场不是两淮盐的主要市场。真正改变市场格局的时间,还是从陈燮出兵剿贼开始。军队从山东入河南后转进江北,山东的盐也跟着进了江北的淮河流域,然后又跟着军队的脚步进入了湖广。

    这如果是太平世界,盐商们能活撕了陈燮,可惜长江以北战火一直不休,盐商就算想照顾市场。也没那个牛逼,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市场的丢失。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陈燮总督三省之后,两淮盐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首先是开海,海路一开,运河的作用大大降低。这就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个打击还不算太狠,因为运河的生命力,不会因为开海有太大的影响,开海的目的还是为了收关税,运输本身还是次要的。江南的漕粮,有相当一部分,还是走的漕运,这是内阁求稳的决定,不能单纯的依靠海运。而是海运和漕运并举。尽管如此,海运的成本完虐漕运,从开海之初至今,运河已经不复当初的繁华,变得冷清了许多。

    其次是开海之后,船舶司巨大的收入,在国家层面完爆盐税,海商的快速的崛起。直接导致盐商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说的不好听一点,以前两淮的盐商打喷嚏。大明整个国家的财政都会感冒。现在不一样了,海商成为了盐场的有力竞争对手,他们带来的税收,取代了盐商的地位。开海至今,不足十年,享受陈某人海外攻略红利的海商就像一个传奇。迅速的成为了引领时代的商界弄潮儿。而且这个弄潮儿身后有一大群靠开海发财的地主老财,他们可真是不好惹的。丝绸、茶叶、瓷器,这些东西都是通过开海卖出去的,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实际上已经是陈燮一伙的。

    最后对两淮盐商打击最大的是山东出的细盐。随着陈燮的总督三省而进入江南市场,这个就太要命了。盐商为何能发财?因为他们掌握了盐的价格,加上官商勾结,从朝廷到地方,有着巨大财力的盐商,想买通谁办不到?

    陈燮是什么人?如果是太平时节,山东的盐别说往江南卖了,就算是在山东本地销售,你都得掂量掂量,担心受到盐商的反扑。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可惜陈燮是个军阀,是个借着战争的机会崛起的军阀。投入国内剿贼战争之前,陈燮在山东市场的运营,并没有让两淮盐商伤筋动骨,或者说他被忽视了。不就是一个山东的市场么?冒着得罪整个登州官场的危险去搞山东的盐场,得不偿失。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长江以北打成一片狼藉,盐商再爱银子,也得先保住小命不是?战争期间你跟军阀较劲,那不是找死么?

    等到陈燮在襄阳府一口气杀了两万多人之后,赫赫凶名成为了止小儿夜啼的法宝。想对陈燮下手的盐商群体,才意识到玩硬的没出路,只能走朝廷的路线。各种抹黑都来了,军阀、藩镇、有反意之类的谣言,很多都是出自盐商的授意。

    太平世界,一百个陈燮都被盐商发动整个大明的文官用口水淹死了。可惜陈燮崛起的时机是乱世,和平时期很好用的招数,一点都发挥不了作用。尤其陈燮显示出来的实力,皇帝都颇为忌惮,从最初的猜忌到后来的妥协,到信任和托孤,整个过程其实是陈燮不断为大明江山做出的贡献累积起来的。

    当然了,主要因素还是大明自身,军事上的无能和政治上的**,两者加一起,烘托出陈燮的强大能力和无人能撼动的实力。一度对陈燮颇为猜忌的朱由检,也想过动陈燮,可惜是投鼠忌器。不敢对陈燮下手,皇帝不下决心,下面再怎么闹都没用的。

    可以说伴随侧陈燮崛起的不仅仅是建奴的滚滚头颅和流贼的灰飞烟灭,还有扬州盐商的没落。战争时期,他们奈何不得陈燮,等到和平了,陈燮就更不是他们敢惦记的对象。就算有个别人想冒险,搞个专诸要离之类的段子,稍有风声都被盐商内部先灭了他。

    于是乎,两淮盐商对陈燮才仇恨值很高,即便是陈燮推出了咨议局和开海带来的红利分享,也不足以让仇恨消失。陈阁部途经扬州,知府谢大人要讨好陈燮,要求父老贤达去码头迎接一下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