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5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姜逢元的面子又被狠狠的落了一下,最后的挣扎都没力气了,只能沉默的看着其他人说话。周延儒心里是很明白的,天津这个事情,陈燮是说话算话的,要不是郝晋和李锦作死,不至于搞成那样。即便当时人拿下了,后来陈燮还是给了郝晋机会。就是看皇帝能不能放他一马,还有就是看周延儒救人的决心如何。总的来说,陈燮做的仁至义尽了。如果李锦做人够意思,当时的父老就可能为他说话,围观的百姓也会为他说话。只要发生这样的事情,郝晋的问题就更好办了,可惜,李锦没那个做人的本事。

    当然这是周延儒个人的理解,他是无法理解陈燮在其中蕴含的法律精神的。中华自秦以来,君主专权一直是统治者的最高追求,这一点清朝做到了最巅峰。明朝的专权其实没那么严重,因为皇帝和大臣之间是有互相制衡的。

    现在陈燮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慢慢的淡化君主专权,引导一种君臣互相制衡的模式。进而慢慢的向法治去挪动,一点一点的。很难,陈燮心里很清楚。人类社会,说是法治国家,本质上不管什么制度,还是要人去执行。只不过法律这个东西,在不同的制度之下,占的比重不一样而已。法治程度越高的国家,低层的民怨就相对越少。总的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一个看谁的钱多,一个看谁的权大。

    周延儒犹豫再三,还是摆手道:“陛下,臣还没想好。”朱慈烺有点失望,这个首辅能力不错,就是太磨叽。行,我找别人!说着视线转向卢象升,这老先生也摇头:“臣没想好。”这是真话,是真的没想好,他现在内心无比的纠结。一个传统文人,你让他接受这个,很难。其实他看到了里面的好处,但是更多的看到的是“坏处”,什么坏处?百姓不好管了!这个逻辑一点都不奇怪,即便是现代社会的天朝,这种逻辑还是有很大存在的比重。一个:“管”字,道尽了两千年人治社会的遗毒。

    朱慈烺看看杨廷麟,这位老先生摸着脑门,摇摇头苦笑:“臣说不好,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一旁的史可法按捺不住,站起道:“陛下,臣以为,思华先生所为者,有上古之风也。”

    何为上古之风,就是什么尧舜禹的时代了,那会还是原始**的末期,其实已经不是了,不然哪来的三皇五帝?但是按照一些传说,那个时候就是这么决定事情的。大家坐一起,然后表决,围着火塘表决。好吧,这是生产力决定的。说一句题外话,读大学的童鞋,真的要好好学习马哲,那玩意太厉害了,就算在今天,绝大多数事情都能用马哲来解释清楚。

    大家一听这个,都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又都觉得不妥。这怎么行啊,这帮刁民,没事都要找事,管都不好管,要教化之功。现在给他们这个权利,将来还怎么管啊?

    朱慈烺听了之后,仔细琢磨一会才道:“日前举人拦马之案,可否用此法处置?先说一句,在是思华先生的意思。”就这么一句话,轰的一声在众人的脑子里都炸了一个雷。包括姜逢元在内,整个人都绝对不对了。这什么节奏?这个剧本不对啊!我是他的政敌,怎么能放过这个狠狠打击我的机会?这里面有什么阴谋不成?

    姜逢元还在纠结的时候,朱慈烺又道:“思华先生还说,任何事情,都应该尽量的放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朕,苦思一夜,觉得先生用心良苦,但是有不明其意。还请各位爱卿教我,这道理从哪里能说的明白?”

    毫无疑问,谁都解释不了,这么做无疑跟现行的体制相悖,官府的权利,怎么能分出去呢?被监督就算了,判定是否有罪,你还要让百姓去做主?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玩啊。但是在场的诸位,除了姜逢元,都找不到反驳的角度。很简单,因为公正!

    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想到了“公正”这个字眼的时候,表情都发生了变化,甚至是有点慌乱的感觉。为啥?因为在场的诸位,谁敢保证自己在陈燮的位置上,能做到公正?大明朝的官员,滥用权利的现象,根本就是比比皆是。

    很自然的,朱慈烺想到的是“吏治”,难道陈燮用心良苦,就是为了吏治?

    陈燮终于出现了,看看现场一片死寂,笑道:“这是怎么了?”说着朝朱慈烺拱手:“见过陛下,臣抱歉,起的太晚了一点。”朱慈烺摆摆手道:“不碍事,先生既然来了,那就说说,为何要这么做?”陈燮看看大家手里的东西,笑眯眯的点点头道:“说这个事情啊,很简单,因为公正啊。为官者,难道还有什么比公正更重要的么?人都是有私心的,作为官员,掌握了权利,在行驶权利的时候,谁也不能保证他没有私心。不然的话,大明这么多读圣贤书出来的官员,怎么会出那么多贪赃枉法的事情呢?既然读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那就用法律和制度来限制他们,尽量的减少权利带来的不公正。”

    可以说陈燮这话在别人的心里,这就是奇思妙想。尤其是朱慈烺,差点就叫出好来了。但是其他阁臣的脸色可不好看,权利在手,谁愿意被限制?陈燮继续又道:“这一次,臣不过是你一个尝试,未必就做到了最好,还需要实践来验证。”(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二章进进退退(头疼欲裂今天一章)

    第六百六十二章进进退退

    “无论如何,这样做,总是不那么妥当,要顾及官员的体面,官府的威严,否则刁民闹事,这百姓还怎么管?”姜逢元还是找到了说话的机会,并且成功的打动了在场陈燮之外的其他人。就算是朱慈烺,也对他的话感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朱元璋的这个皇帝,非常注重礼法,百姓吃饭怎么坐,都有法律规定,怎么穿衣服,也有相应的法律。

    老朱为啥要这么干?很简单,为了朱家皇朝的延续,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皇朝的延续,才能符合皇帝的最大利益。朱元璋做的一切,或者说他希望看见的一切,很多东西都被后代改的面目全非了。但是有很多东西保留了下来,比如说官府判案的时候,没有功名的百姓是要跪着的。你可别小看这一跪,人要是跪的习惯了,奴性也就成自然了。“我大清”就是靠着这一套,延续了三百多年。老百姓不到要饿死,很少发生大规模的造反。晚清灭国,不是因为百姓的缘故,而是因为清政府失去了他们统治阶层中间段的支持,立宪派在皇族内阁出台后死心了,在武昌起义之后,成为了投机派。

    但是现在呢,陈燮做了一些改变,天津之案,老者们是坐在听审的,而不是跪着。一个民族的血性,先从站起来培育,要不怎么太祖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呢?就是因为,从明朝到清朝,五百多年,一直跪着呢。

    君主高度集权,成型于明朝,巅峰是清朝。要想改变这一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陈燮就是一个勤劳的小鼹鼠,挥动着爪子,一点一点的挖大明统治基础的墙角。

    “这个,可以搞一个折中的方案。”周延儒总算是开口了,再不开口。这首辅就没存在感了。他这么一说,立刻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认同,就算是史可法,也觉得陈燮做的太过了。过犹不及,那就折中一点。虽然陈燮很想一步到位,但是看看现场的这个情况,朱慈烺的表情就说明了他的态度。骨子里的东西,哪里是说改就能改的。

    “如此甚好,不知老爱卿有何良策?”朱慈烺都不敢正视陈燮了。因为他还是第一次在某件具体的事情上,放弃了对陈燮的坚定支持。

    “陛下,老臣以为,陈大人的做法用心是好的,但是过于操切。可以这样,凡有大案,公开审理,呈示证据。邀请本地耋老现场听审,是否有罪。还是应该有官府定夺。”周延儒一番话,算是往后退了一大步,朱慈烺觉得可以,看看陈燮,有点心虚道:“姐夫,你的意思如何?”

    陈燮心里无奈。脸上却是微笑道:“周相老成谋国之言,自然是可以的。”不管怎么说,总是往前迈出了一小步。一个家庭都能为小事出现争执和矛盾,何况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人多了,想法就多。要做成一个事情,追求效率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你做不到让每个人都满意。一个国家的政策和制度,能做到照顾到多数人就很不错了。现代社会都很难做到的东西,何必苛求明朝的皇帝能做到?遗憾归遗憾,陈燮还是很坦然的接受了这个结果。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不是什么偶然的产物,而是必然的结果。否则这么大一个帝国,根本就无法有效的管理。简单粗暴一点,其实也是正常的。

    反应过来自己的步子迈的太大一点之后,陈燮反而坦然了。朱慈烺见他表情很好,立刻开口道:“浙江举子集体闹事一案,朕以为,可以按抗旨论罪,不知各位爱卿以为如何?”这个时候说这个,陈燮颇为意外,下意识的看了一眼朱慈烺的表情,异常的坚定。

    终究是皇帝了,就算是小皇帝,在某些时候个人意志也是极为强烈的。在这个事情上,他的态度其实已经很清楚了,举人拦车,京营出动之后驱散不肯撤离,这不是抗旨是什么?

    这话一出口,在场的大臣都吓一跳,抗旨这个罪名可是太大了,杀头都够了。所有人下意识的看着陈燮,包括一脸惶恐的姜逢元。这个时候,姜逢元不敢再开口了,生怕起发效果。激怒皇帝的同时,还激怒陈燮,那十几个举子就死定了。

    陈燮看着朱慈烺年轻的脸上。流露出来的一种霸气,这是皇帝特有的气质么?想想也是啊,一个人坐在这个位置上,怎么会不发生一些变化呢?姜逢元是不敢说,别的人是没法说,因为陈燮在啊,还有谁比陈燮说话更有效果呢?除掉姜逢元和小皇帝,其他人下意识的心里笃定,陈燮一定会放那些举人一马。

    “陛下,言重了。举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