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4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开宾馆的时候,陈县长如释重负,虽然价格有点低,但还算能接受。先向领导汇报,取得了重大的工作成绩。当初花了三千万搞的蒸汽机车和一段铁路,现在三折价就处理了,连铁轨一道处理了。总比血本无归的强,地皮还能利用上。苹果更是直接买出去五百吨,谁知道这小土豪有多少温暖要送,反正是现金支付。就为这些苹果,陈县长都想过只要陈燮能全部吃下去。他白送火车头。

    “上一任领导搞的旅游项目和水果种植,这一任领导真惨。看在这个陈本家,心思全在苹果上头,是个心里有百姓利益的官员,我就不为难他了。这批货,一半在旅顺上岸,一半在登州上岸,没问题吧?”陈燮问吴琪,这货面无表情道:“可以,你列请到。我照办。”

    忙活了一天。陈燮回家,又开始新一轮的荒唐。真是奇怪了,不管怎么卖力,三个女的肚子就是没动静。这让陈燮有挫败感了。为啥在明朝能怀上呢?这个问题。陈燮很不解。问吴琪。她也没答案。陈燮不知道的是,他这次回去之后,三个女的都中招了。

    真是十年辛苦。总算是开花结果了。

    这一趟陈燮回来,组织的物资数量最大的是粮食和钢铁。明朝缺啥?现在最缺的就是粮食,陈燮打算用粮食来解决明朝的问题,依靠明朝的粮食准备,说实话解决问题的速度慢了点。这不是一个省缺粮食,这是全国性的饥荒。因为陈燮的疯狂采购,多地的粮食价格上涨了一成,这混蛋祸害完了现代社会就走了。导致超市里到处都是骂娘的大妈!

    趁着夜色,一双巨大的手,直接给火车头丢旅顺码头的铁轨上,第二天一早,所有人都傻乎乎的看着这个巨大的家伙时,陈燮坐在车头上,笑嘻嘻的看着大家。十二个读过书的年轻人,被陈燮挑选出来,亲自教导。马拉的轨道已经不适应了,需要重新返工。为了防止不必要的意外发生,陈老爷下了血本了,让人在铁路两边拉上铁丝网。遇到公路,得设障碍,有专人把手,一旦火车接近,这边就堵上。

    这个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弄,陈燮先搞五公里的铁路出来,亲自带会十二个青年人怎么开火车之后,丢下说明书,就不管那么多了。其他的事情,另外找人来负责,交代清楚。

    在旅顺逗留了三天,一人一斤苹果,二斤白面和大米当做年货发下去,整个辽东的移民都傻了。这啥情况?还有这种好事?办事的官吏,一律口称,这是陈老爷的恩惠。整个辽东的百姓都感恩戴德,今后谁来当这个官,都别想让百姓忘记陈老爷。

    登州这边更过分,只要是学堂里的孩子,每人发一斤冷冻的猪肉,一斤苹果。职业技校的学生,还能多领五斤白面和五斤大米。用陈燮的话,这是鼓励职业教育。为了赶上这个年,陈燮在现代社会才呆了一个月就赶回来了。

    整个山东都沸腾了,过去的一年,各县都有一所新式小学,愿意进新式小学读书的孩子,可都不是什么士绅家庭的出身,因为这个地方不教四书五经。陈老爷的善举来临了,波及了整个山东各县,直接导致来年的小学生源暴涨,新式小学不得不增扩。

    读书不为了当官,这是明朝人无法想象的事情。读书不收学费,这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一些穷人家的孩子,就为了一天一顿粥,光着脚丫子进了学堂,穿着鞋子回家。新式小学,在山东这个地界上,崇祯十二年的岁末,用令人发指的方式,淹没了旧有的教育机构。读书,不在是一些人的特权,读书是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的权利。只要你来,我就收,每天给一顿饭吃,还发衣服和鞋子。陈燮在明朝折腾了十年,突然爆发出来的能量,如同火山迸发,直接淹没了整个山东。如果说,之前的救灾,以工代赈之类的形式,给了百姓一条活路。大量的工程,确保了来年的农业生产。那么,新一轮的教育风潮,就是陈燮对旧的教育体系的摧毁和碾压。弹劾?随便,那玩意不伤一根毫毛。

    陈燮巡抚山东,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工商业的兴起。现在好多士绅,因为地租太高,粮价太低,根本就找不到佃户种地。你还不敢强迫百姓给你种地,狗日的影子像鬼一样,一旦发现了有这种欺压的现象,立刻上报官府。官员要是不能妥善处理,山东的土皇帝陈燮都不用出手,自然有人动手给官员拿下。

    陈燮在山东的这些作为,朝廷都知道,但是谁有闲心管这个。谁也不愿意为这些事情,得罪了陈燮。反之,谁要是弹劾了陈燮,一准要倒霉。一群御史,拿着各种证据,证明弹劾陈燮的官员,家里如何如何横行不法,胡作非为。这种事情一次两次就算了,多了大家都知道了,这混蛋根本就没道理可讲。你搞他,就让你丢官破家。谁叫人家银子多!

    要说在山东,最倒霉的还是德王和鲁王,这是他们的封地。结果呢,封地上的百姓,全都跑了个精光,土地找不到人来种。王府的人只要出门,都有人盯着。稍稍做点违法的事情,立刻被抓起来,打板子,枷锁示众。地方上根本就不给王府面子。嚣张的鲁王,一度派人出去抢凡事的家奴,被官兵用火枪当场轰死了十几个。

    鲁王为这个事情,都上告到朱由检跟前了,结果被下旨训斥。陈燮收拾藩王这种事情,朱由检是拍手称快。什么?皇室的面子?拉倒吧,这帮人除了会添乱,就剩下生孩子了。

    陈老爷这种用钱砸死你的办事方法,在明朝也就这么一个特例了。别人也没这个家当来折腾,就算是有,也不舍得折腾。尤其是明朝的藩王,那才叫搞笑呢。民军没到城下,麦子烂在仓库里都不会拿出来,等到民军打到了门口,这才想起来出点血。最后往往是人也没了,银子也没了。朱家这帮子孙,多数都一个鸟样,抠门。这是有传统的。

    崇祯十二年即将过去,大明的格局大大的好转了。非要找一些闹心的事情呢,还是要算年初的时候,陈燮在北直隶击败了清军,多铎率部撤离时,蓟辽督师洪承畴,保定巡抚孙传庭,都闭门不战,放走了清军。

    为此,崇祯一脚给孙传庭踹回了陕西,洪承畴的蓟辽督师督师也撤了,让回到剿贼的岗位上继续战斗,总领陕西、山西、宁夏、河南,四省军务,配合杨嗣昌剿贼。

    崇祯十三年正月,朱由检下旨,继福建开海之后,山东开海,在登州设船舶司,收银子补充国库。同时下旨给陈燮,告诉他,日子选好了,二月二日,八字钦天监也看过了(不敢说八字不合),该来京师准备接走公主了。

    山东这边,陈燮为了安顿公主,也是费了一番心思。干脆在大明湖畔,另外起了个宅子。挂上公主府的牌子,今后这里就给坤兴公主住了,别去巡抚衙门的后院凑热闹了。山东倒是安排了一个新的巡抚,直接就是让宋光兰接任了。主要还是考虑,派别的人来,跟陈燮合不来。其实这担心多余,就算合不来,也折腾不起啥波澜。

    陈燮人还没到京师,就让人从大发钱庄分号,送了一张五十万银圆的票子进了宫,摆在皇帝的面前,说是今年上半年的山东关税,先交了。穷的要当裤子的朱由检,看见票子眼珠子都绿了。不过是一个山东开海,这就是一年一百万银圆。福建那边,为何只收到山东的三分之一呢?这里面,有问题啊!

    陈燮这边准备的聘礼,足足装了一百两四轮马车,浩浩荡荡的从广渠门进了京师。百姓万人空巷,围观这一场面。可惜,没看见陈燮,因为这货悄悄的提前一步到了京师。(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七章必然的改变

    第四百六十七章必然的改变

    这一桩婚姻,在明眼人看来,这是一种很及时的婚姻。陈燮的势力发展到现在,已经无人能遏制。即便是举国之力,也不能撼动他。真的要生出**换代的心思,动起手来,也无人能抵挡陈燮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正因为如此,皇家迫切的希望这桩婚姻的达成,即便是不明真相的人觉得,陈燮比公主大了20岁这一点很不符合皇家的身份一事,都被忽略了。

    不能不说,这个时代的女性,生下来就被各种束缚。说句不好听的,有时候想死都由不得你。当然,欧洲也差不多,只不过看上去很美好。所谓的绅士风度,那是建立在女性对男性的地位无法撼动的前提下。是一种强者俯瞰的产物。

    陈燮不想在人前路面,不是因为长的丑,而是不喜欢这种太热闹的场合。

    进京之后,立刻入宫面圣。朱由检迫不及待的问:“思华,山东一年的海关税,真的有一百万两么?为什么福建一年只有三十万?”有一个词叫“走、私”,陈燮很耐心的跟他解释:“陛下,这个世界很大,大到您无法想象。泰西也叫欧洲,有国家几十个。因为对财富的追求,欧洲开始了大航海的时代。他们发现了新大陆,也通过海路,找到了大明所在的大陆亚洲。新大陆盛产黄金、白银,这些国家通过抢劫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财富。有钱了。他们就要花出去,往哪花?答案是大明。茶叶、丝绸、瓷器、大黄,这些东西都是大明所独有,欧洲又奇缺的东西。大明海禁时期,民间对外的海上贸易,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为什么?因为利益太大。海上贸易,每年流入大明的白银,最多的年份达到了一亿两。这些银子,您不去收,照样还是会流入大明。进入一些商人的口袋。而在大明。从事商业贸易的人,小民鲜有,缙绅、勋贵、官商者多。这也就是臣为何要成立海军的意思,只要掌握了大海的航线。所有逃税的商船。臣都不打算放过。请陛下放心。一旦辽东和草原的大局稳定,臣南下,替陛下去收这个银子。”

    朱由检不傻。只是见识不足。听完陈燮一番话,苦笑道:“朕节衣缩食,做一个道德楷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