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3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劳经说的激动,眼珠子都红了。登州海军打败了郑芝龙之后,就没啥事情可做了,一直在训练训练。一干战船,最近轮番出动,在福建海域封锁海上的丝绸贸易,这是陈燮的命令。要求所有走海路出去的丝绸,必须停止从苏州沈家进货,不得擅自送往南洋于番人贸易,只能送到大员,在定居点一带受监督的情况下,与番人进行贸易。就这个,还得交保护费、停船费什么的。你也可以不交,发现就给你击沉咯。这年月,就是靠拳头说话。

    “西劳经,不要着急。你现在的任务,是完成对丝绸贸易定价权的垄断。记住,掌握了定价权,才是对外贸易的最高境界。现在是丝绸,下一次就是瓷器,大黄、茶叶。只要是赚钱的东西,都得由咱们说了算。”陈燮安抚了一句,西劳经有点丧气,巴不得现在就跟荷兰人开战呢。

    “阁下,卑职明白了。请问阁下,郑芝龙那边,今后的策略是什么?此人一直在要求采购军火,用于澎湖岛要塞的防御。”西劳经虽然没有明说,但还是暴露了他的心思。这是在打探陈燮对郑芝龙的态度。

    自打败郑芝龙以来,登州营开始在淡水经营地盘,往淡水移民,修建要塞,开垦荒地。同时还跟本地土著打了几次仗,大获全胜之后站住了脚跟。两年多来,一个移民点基本成型了,十万移民在移民点修筑了要塞和驻地。这个移民速度,不能说算快,但是也不算慢了。主要是陈燮现在还没有把精力投向南方,这些事情的都是海军方面配合联合商号在操持。

    驻军方面,登州营在淡水要塞,也不过投入了一个乙字营,新编的一个要塞炮营。总的来说,动作不算太大,甚至都不如郑芝龙在台湾南部的经营速度和规模。

    “暂时先和平共处吧,只要他有银子,十二磅炮一下的火炮,都可以卖给他。没有海上的优势,他在大员翻不起大浪。我们还可以利用他往大员移民的举动,增加大员本土移民的数量。现在海军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李国助死心塌地的给我们卖命。得罪人的事情,让他去做,我们登州营,不做恶人。”陈燮的一番话,听的西劳经佩服不已。这样的人才是做大事情的人啊,坏人都是别人来做,好处一点都不落下。在幕后操作,这手法真高明。

    其实这也不是啥高明的手段,现代美帝都玩烂的招数。表面上看起来,淡水那边是李国助的地盘。实际上,李国助就一支船队,还有就是能分点保护费和跑海贸。银子是没少挣,实力却不怎么强大。郑芝龙要打他,赢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但是想灭他就难了。淡水那边的港湾内,常年驻扎八条一千吨级别战舰,一个季度一轮换。

    交代完毕,西劳经也下去了。陈燮开始了精心的准备,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有利条件,往旅顺运送各种物资,还有分批的运去部队。苏皓宸可以说是最勤苦的一位,制定作战计划,计算各种物资,运输等等,都是他带着一帮参谋在做。

    截止八月底,盖州囤积了三万发新式开花弹(榴弹),这种欧洲十八世纪诞生的开花弹,在大明工匠的聪明智慧面前被克服了。陈氏火箭(康格列夫火箭),五万枚。栗色火、药,二十万斤,手榴弹二十万枚。军用口粮,至少能吃一个月的,各种攻城器械无数。

    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二十二日,清军再次入寇。清军分二路进至墙子岭、青山口,明蓟、辽总督吴阿衡、总兵鲁宗文战败而死,中官郑希诏逃走。清军遂长驱直入,兵屯于牛栏山。时明宣、大总督卢象升丁忧,候代未行。帝乃诏督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诸军入卫。二十四日,京师戒严。

    黄太吉憋不出住了,以多尔衮为帅进犯,陈燮终于等到了玩一把大的机会。

    第四百零八章(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八章脏!

    第四百零八章脏!

    建奴进犯,站在后人的角度看,燕山山脉可不是什么通衢大道,有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雄关。为什么清军就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呢?要知道,从这里进来,走的是远路。要走近道,从辽东过来,还是山海关近吧?

    明朝有很多事情没法弄明白,值得一提的是吴阿衡,其妻为田贵妃的姑姑。作为权贵,战死在疆场上,也算是死得其所,令人敬佩。

    京师告急,朱由检首先想到的不是别人,正是陈燮的登州营。召集群臣开会,第一句就是:“急调登州营北上勤王。”多数已经习惯了建奴进来干一票就走的大臣,这个时候没动静。平时嘴巴都很利索的大臣们,这会一句话没有。

    杨嗣昌站了出来,举着笏板道:“陛下,臣以为不可调登州营来京,可令登州营自盖州往北进击,收围魏救赵之效。”

    如果是别人站出来说这个话,朱由检能当场拿下廷杖。杨嗣昌是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朱由检还是很克制的反问:“京师奈何?”

    杨嗣昌是坚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计划制定者,为了这个计划,他是反对调兵北上的。但是朱由检这一句话,可把他逼到绝路上了。不回答是不行的,仔细想想道:“可同时令陈燮率山东兵北上勤王。”

    如果是以前,朱由检还是会愤怒,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还是让他心里很犹豫。陈燮的漕运兵,居然扣押了国舅爷的船和人,这让朱由检的后院很不安生。田贵妃闹腾,朱由检也让人问了陈燮,得到的回答是国舅爷枉法,证据确凿,为法度计,不敢徇私。意思是,没抓田敦吉就不错了,皇帝还是别为难我了。下面的工作不好做的。而且陈燮的山东。夏税真的交了六十万两啊。这一年就是一百二十万呢,贵妃受点委屈就算了。

    尽管没有为难陈燮,朱由检的心里还是有疙瘩的。杨嗣昌的建议,让他动心了。点点头道:“那就这样吧。召卢象升进京。”

    “五月。象升丁外艰。上疏乞奔丧。帝不准,令席丧候代,进兵部尚书。?”这段记载。清楚的显示了此刻卢象升的状态,服丧期间,欲丁忧而被夺情。

    “象升身着麻衣,脚穿草履,头裹白巾,誓师于京郊。崇祯帝派中官高起潜为象升军监军。十月初四日,崇祯帝召见督师卢象升于武英殿,问方略。象升答:“臣主战。”时崇祯帝犹豫于战和之间,朝中重臣,杨嗣昌、高起潜、陈新甲都力主和议。”

    一直骨头很硬的朱由检,在这时候要不要议和的问题上,犹豫了。在武英殿,面对这个大臣,朱由检的心情很复杂,因为此前也有个人,因为擅自议和的借口,被他凌迟了。这个人叫袁崇焕,死了很久了。杨嗣昌对卢象升的态度很不爽,因为这是跟他的策略相悖的观点。正因为这个矛盾的冲突,杨嗣昌深恨卢象升。因为卢象升的正面形象,反衬了他主张议和的丑陋。你说他恨不恨?

    武英殿上的朱由检表情复杂(帝色变),良久沉吟道:“招抚、议和是外廷(内阁)的主张,你出去跟他们商量吧。”

    内阁之中,杨嗣昌面色难看,不为别的,而是为了一份来的有点太及时的奏折。上这份奏折的人叫陈燮,山东巡抚。陈燮在奏折里说:“臣已经下令登州营自盖州集结,这一次不能直捣黄龙誓不还。臣闻京师有言为招抚大计,求奴议和者,此辈居于庙堂,上不能为君父分忧,下不能安抚黎民。建奴入寇,不思战而逐之,以议和为策,不忠!不义!无能!无耻!臣请诛此獠!今臣在济南,正厉兵秣马,不日北上。臣宁可战死沙场之上,也绝不忍辱偷生议和。臣陈燮,于济南叩首,骤闻噩耗,未能早日灭奴,此臣之罪也,请陛下降罪于臣,以励三军拼死杀敌。”

    杨嗣昌有了杀了陈燮的冲动,你他娘的这么快就来这么一份奏折,你到底想干啥?四正六隅的计划,正在收官阶段,你搞什么搞?这个时候要主战,不仅仅是调一个山东兵那么简单,皇帝肯定要下旨调洪承畴和孙传庭,这样一搞,流贼再起怎么办?

    卢象升出来了,杨嗣昌强忍怒火,把奏折给他看。卢象升飞快的看完之后,露出欣慰的表情道:“吾道不孤!”这话说的杨嗣昌的脸更黑了,监军高起潜气的把脸都扭开了。陈新甲也是一脸的难看之色,他也主张议和啊。按照陈燮的意思,你得先干掉我。

    实际上这个时候,卢象升看的才是最清楚的那个人。皇帝三赐卢象升尚方剑令督天下援兵,卢象升打赢了还好,打输了,他就得背黑锅。杨嗣昌和陈新甲没这个担忧。一旦打输了,就算是建奴退走,赞成议和的卢象升肯定要被拿下。

    “招抚、议和,乃是外廷(内阁)定下的方略,此权宜之计也。”杨嗣昌还想劝说,卢象升一句话让他闭嘴了:“我手领尚方宝剑,身负重任,如果议和,当年袁崇焕的命运,就得轮到我头上了。”

    这句话,最深刻的理解,就是政治太他、妈的脏了!为什么这么说?仗还没开始打呢,有人就准备让卢象升来背锅了。一声缟素的卢象升,明朝是个很重礼的时代啊。正常情况,卢象升要丁忧在家守丧的。国事艰难,奉命出山,在这个时代,卢象升是所谓的不详之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祥之人,却是名义上的统帅。那么请问杨嗣昌和陈新甲,你们想干什么?难道明朝就没有能代表打仗的人了么?事实上确实是没有,目前能拿的出手的就是卢象升。问题是,事实不能说,实话不能讲。

    卢象升说了实话,所以,杨嗣昌、陈新甲、高起潜,恨死他了。那么站在卢象升的角度呢?现在我得罪了你们,可能会被你们害死,但是至少不会连累家人。我要是听你们的话,傻乎乎的去议和了,将来是要连累家人的。

    看的很清楚的卢象升,这个时候其实在选择一个死路。因为他的坚持,其他大臣被迫同意战。被杨嗣昌看成搅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