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很自然的偏向了陈燮。这个没啥好说的。东昌的奏报,先一步上来了。对不之后发现,两边说的差不多。说明陈燮没有欺君。这事情还没定论,陈燮的奏折也到了,一看陈燮请辞,孔贞运又来劲了。这位阁老,平时没啥言语,那是被温体仁压的狠。现在事关孔家,虽然他是江苏人,但架不住他姓孔啊,有理由发言。

    山东的事情,内阁里争议不休,朱由检也在犹豫。朝臣弹劾海也来了,都是奔着山东群臣去的。不止一个陈燮,这是要山东官场灭团的架势。很自然地,反对的一方开始还击,谁当官没几个同年座师来着?开始吵,朝会上吵,散朝了弹劾吵。

    有趣的是,这些人吵架的范畴,其实就两个字“责任”。丝毫没人去提,山东旱情如何,灾民安置如何。就是在咬着民乱孔家被破一事,王八咬人不松口。

    文臣吵架,朱由检心里很不爽。为啥?很简单,山东的奏折又来了,这一次更具体。调集了多少粮食,安置了多少灾民,兖州府的乱局被控制住了,目前没有再闹腾的意思。

    争吵了一个月,陈燮在兖州就呆了一个月。连续十几份奏折,没有一份是自辩的。都是开口称,臣有失察之罪,然后说具体的都在干啥。审问官员,查明案情,打击奸商,罚没粮食多少,罚金多少。一笔一笔的账目非常清楚,这是在真真的做事的态度。

    又一天的早朝,文官们还在两边对喷的时候,朱由检忍不住了。拍着龙椅站起,抬手指着在台下吵架的官员们,怒喝:“你们在这里互相攻讦,可知山东地方正在忙于安顿流民,挽救夏收,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你们可知道,山东从各地调来多少粮食?你们可知道,陈思华在兖州呆了一个月,忙着安抚地方,上的奏折里,一个字都没为自己辩护?你们可知道,陈思华收缴赃款,对奸商开出罚金单子,所得白银五十余万,山东地方不留一两,全部押送进京,交给朕来处置?陈思华在山东,为地方稳定殚精竭力,你们呢?可有一实策?”

    这一通骂的,下面的文臣们目瞪口呆,完全没有反应过来,朱由检拂袖而走。吵了一个月的事情,终于落下了帷幕。内阁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票拟一则,交司礼监披红下发。

    具体内容为,兖州之事,巡抚、布政司、按察司,皆有失察之责。念彼等处事果断,善后及时,不以重责。暂时留任,以观后效,再有事发,两罪并罚。都指挥使毛XX,兖州分巡道,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人虽死,不能脱其罪,责成山东地方抄家,女眷充为官妓。

    这么一个处置,山东官场要员们,除去自杀的都指挥使,其他人毛都没掉一根。这样的处置结果,山东地方自然弹冠相庆,总算是保住了自己的饭碗。

    陈燮从兖州回来,看见这个处置结果之后,还是上奏一份,称:一干以死逃罪者,念其尚有羞耻之心,抄家、罚金即可,女眷发还祖籍,可彰君父之德。

    这一份奏折到了京师,再次掀起轩然大波,文武百官意外众口一声,支持陈燮的建议。朱由检看在抄家罚金的面子上,思之再三,勉强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百官纷纷上奏,称颂君父之德,不亚尧舜。并恳请,今后非谋反大罪,皆效此例。

    赶上五十万的银圆的汇票到手,听说山东地方恢复了平静,心情大好的朱由检,意外的同意了这次建议。并表示,有司可设条例,以待日后有据可查。意思是,抄家是必须的,罚金换一条命也是必须的,该罚多少,你得有个标准。但是,是否按照这一次的例子来,还得由皇帝来决定,不可作为常例。意思就是,规则可以搞出来,是否按照这个规则来,标准在皇帝的手里掌握着。这一招出来,虽然说皇权还在发挥主要作用,但已经被砸出一个口子。

    山东的事情,居然就没人提了,孔家的问题,也没人去提。最后还是陈燮联合按察司、布政司上奏:圣人门第,不可没落。可从罚金之中拨款一些,交由彼等安家,另选继承人,官府出面帮助孔家恢复门第。

    朱由检很干脆,一事不烦二主,孔家的妇孺是陈燮救的,一些贪官的罚金还没收上来的,全部交由陈燮代转给孔家。另立家主一事,也由陈燮代为选定,择日举行仪式,上奏审批。

    陈燮很认真的写了个长奏折,先说漕运卫所废弛,可借机整治,为日后整顿卫所积累经验。接着说山东两府官员一案,牵扯众多,当由厂卫接手善后。再说孔家的事情,还是要礼部派一个老成持重的官员下来主持,地方处置名不正言不顺,还是扛着君父的名义下来的官员比较有说服力。具体到钱粮,山东地方可以担负。最后说到官员,吏部、兵部,应尽快选派官员下来接任。

    这份奏折到了京师,陈燮再次受到了百官的好评。之前那些弹劾陈燮的家伙,突然换了一张嘴脸,往死里夸陈燮。朱由检这一次很干脆的照准了陈燮的意思,不过加了一条,卫所整顿之事,由陈燮负责。具体到卫所官员的问题,由陈燮推荐至兵部。

    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给了陈燮这么一个好处,还是看在陈燮带兵厉害的面子上。朱由检小气吧啦的一面,暴露无遗了。陈燮兜了一圈,要的不就是这个么?接着旱情的机会,山东官场上下,都给收拾了一顿。两个府的官员,基本上都被装了进去。关键是卫所的权利,陈燮拿到手了,这一下整条运河,都在陈燮的手上。

    在卫所这个问题上,朱由检和陈燮之间,其实是一个默契的结果。陈燮惦记要在运河上收费呢,这个事情朱由检可是记的很清楚的,不然也不能把卫所的事情都给陈燮处理。皇帝再信任一个官员,也都是有度的。

    山东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算是基本结束了。皇帝的同意之后,陈燮立刻着手整顿山东卫所。本来还有个南直隶的大河卫,陈燮是在是够不着。卫所有大量的土地在军官的手里,这一次陈燮接着这个机会,上上下下的军官都撸了个干净。土地自然到手,由专人打理。军户还是军户,不过不用再当兵了,安心种田,地租降到三成五。负责农业这一块的负责人,带着军户修水利,挖深井,费用都是从罚没的钱财里出来。

    一番梳理折腾下来,山东运河沿岸尽数落到陈燮手里。沿途的百户、巡检等等官员,全部都换上登州营的军官,任城卫、平山卫的官兵,也都换成了山东的新兵。

    内阁来了个阁老,不过不是孔贞运,而是贺逢圣。安置孔家的费用,陈燮倒是一点都不耽误,拨款一万银圆,粮食两千石。这么配合,贺逢圣也很满意。(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章温体仁的末路

    第三百九十五章温体仁的末路

    孔家的事情就这样算了,重新立一个幼儿家主,然后就没然后了。原则上是一群妇孺当家,由于孔家的地契、高利贷这些文书,被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陈燮一点都不客气,还了孔家土地一万亩,别的田都充公了。孔家的人不满,但是拿不出凭据来,这事情只能不了了之。衍圣公是个孩子,一群老弱能蹦跶出什么花样来?

    奇怪的是,没人弹劾陈燮欺负孔家一门老弱,就算是山东本地出去的官员,也都没有帮孔家说话。平时很闹腾的御史言官们,这时候都意外的安静。

    六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吸引了所有注意力。这个大事的起因,是一个张汉儒的人。这个人干了一件事情,检举揭发自己的老乡钱谦益。张汉儒不过是一个师爷,在当地想弄钱谦益,真是太难了。不过话说回来了,本地恶霸钱谦益,没把这个事情当一回事的时候,京师来了人。二话不说,锁拿钱谦益去了京师。这一下,事情闹大了。

    事情为何会闹大呢?呵呵呵,得从首辅温体仁那说起。温体仁仇恨东林,科举的时候就不吝力气,打压东林出身的举人中进士。当年廷推一案,东林玩了个釜底抽薪,直接给温体仁和周延儒排除在外,这是断人前程的举动。温体仁恨死了钱谦益。尽管在随后的战斗中,温体仁和周延儒成为了胜利者。后来周延儒又给温体仁在背后捅刀子干了下去。但是这仇恨的种子深深的埋下了,温体仁看见来了机会,当然要整死钱谦益。

    “六月,奸人张汉儒窥温体仁欲罪东林,遂入其门下,相与定密谋,乃抗章诋毁钱谦益、瞿式耜居乡不法。体仁从中主持之,逮二人下诏狱严讯。”这是史料上的记载。

    按说钱谦益都在家吃自己了,温体仁应该放过他才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想见嘛。温体仁不干。非要整死钱谦益,有机会要整死他,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整死他。

    张汉儒罗列了钱谦益五十八条罪状。这绝对是要搞死他的节奏。下了诏狱的钱谦益。路子还是很多的。而且不差钱贿赂,在监狱里待遇也不算太差。居然还能要到纸笔,给皇帝写信。他要自辩。不过这些信石沉大海了,朱由检没搭理他。

    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钱谦益放了一个大招,这个大招就是求助曹化淳。好笑吧?一点都不好笑。就是这位“道德君子”,在朝在野,都要跟阉党做坚决斗争的钱谦益,这个时候向司礼监太监曹化淳求救了。

    曹化淳跟温体仁没啥利益纠葛,跟钱谦益也没啥关系,为啥要帮他呢?这得从另外一个太监说起,这个太监叫王安。王安是什么人呢?他有两个亲信,一个叫魏忠贤,一个叫曹化淳。明白了?太监界老boss。

    王安死的时候,需要一个墓志铭。而这个墓志铭呢,就是钱谦益写的。在一个,东林党还有一个活着的孙承宗,这位老先生也出面活动了,要营救钱谦益。

    果然,曹化淳看在死去的王安的面子上,可能还收了点好处,答应帮忙。从这点看,曹化淳还是比较有情义的一个太监,不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