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鹿天下之根本。今刘泽已得荆襄北境,吴侯切不可等闲视之。倘若刘泽全取荆州,则与江东共拥长江之险,江东之优势不复存矣。愚以为,吴侯应即刻出兵,乘刘泽无瑕南顾之际,抢夺荆南四郡,暂不与之争锋,以谋求划江而治,只要吴侯坐拥江南半壁,内修政理。外固江防。便可立于不败之地。曹操与刘泽虽有互不相侵之协定,但一纸空文,岂能挡得了曹操壮志雄心?不出数年,曹刘必然相争。这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甚至是两败俱伤,彼时吴侯便可乘隙而北伐,一举可定天下。”
诸葛亮一席话。为孙权勾勒出一幅争霸天下的蓝图来,听得孙权如醉如痴。在诸葛亮的宏观构想之中,划江而治是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东必须有所动作,乘刘泽立足荆州未稳的时候,虎口夺食,将刘泽尚未染指的荆南四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抢夺到手,依靠江东强大的水军力量,固守江防,将刘泽的军队挡在长江以北,这样孙权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坐拥江南半壁江山。接下来孙权所要做的,就是坐山观虎斗,等曹操与刘泽斗到两败俱伤之时,出兵北伐,便可以轻取天下。
诸葛亮的策略是避实就虚,不与徐州军做正面的冲突,以目前江东军的总体实力,水军占据优势,而陆军占据劣势,诸葛亮建议孙权先取荆南四郡,就是要扬长避短,攻占荆南,依靠优势的水军力量,封锁长江水道,完成划江而治的战略目标。诸葛一生唯谨慎,他对孙权提出的战略构想无疑也彰显了这一点,徐州步骑冠绝天下,此诚不可与之争锋也,江东如果想在荆州的搏奕之中占得上风,就必须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江东军的水军优势明显,那就充分地发挥水军优势,不与徐州军在荆北相争而转取荆南,划江而治,分庭抗礼,以长江为天然屏障阻遏徐州军的南进之势,一旦天下有变之时,再相机而动,不用奇险之招,不贪功冒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对于目前并不占据优势的江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孙权听罢,暗暗称奇,心道这卧龙果然有奇才,当下长揖一礼,道:“先生金玉良言,权受教了。先生乃当世奇才,如能屈就江东,必为江东万民之福。”
诸葛亮淡淡地一笑道:“亮乃散淡之人,逍遥惯了,只愿闲云野鹤放逐江湖,功名富贵,与我如浮云。今日只为探视兄长而来,兄长既然无恙,亮这便归去,后会有期。”
鲁肃劝慰道:“孔明先生有济世之才,若放逐山野,岂不是明珠暗藏,绝非社稷之福。”
诸葛亮道:“人各有志,子敬兄就不必强留亮了。”
眼看得诸葛亮去意甚坚,求贤若渴的孙权又岂能放过这个机会,暗暗地向诸葛瑾投了一个眼神,让他出面来劝说诸葛亮。
诸葛瑾心领神会,对诸葛亮道:“吴侯思贤若渴,二弟如留在江东,必可一展平生所学,二弟岂不闻伯夷叔齐之事乎?虽饿死在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不分别。你我二人如能共事江东,旦暮可聚,亦不失骨肉亲情。此乃为兄之愿,望二弟勿辞。”
“这……”诸葛亮沉吟未决。
孙权道:“先生志趣林泉,权本不敢强行挽留,但现下襄阳已为刘泽所据,某常闻刘泽近走卒而恶士人,先生若返襄阳,恐为刘泽所害,故而请先生暂居江东,待荆襄局势稳定之时再行回乡不迟。先生既然无意仕途,权也不敢强加官职,但请先生为幕宾,权亦可早晚请教,先生何时去留,但凭尊见。”
诸葛亮想了想,似乎现在的确也没有好去处,便道:“蒙吴侯厚爱,亮权且留驻几日,待荆州安定之后,再行请辞。”
孙权见诸葛亮同意暂时留了下来,便略略宽心,寒喧几句之后,遂与鲁肃告辞而去。
诸葛瑾见诸葛亮怏怏不快,乃道:“吴侯雄才大略,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明主,二弟有王佐之才,在江东必可一展平生抱负,何故执意要走,难道二弟心中另有明主吗?”
诸葛亮摇摇头,道:“吴侯可为人主,但纵观其度,能贤亮却不能尽亮,何况江东俊杰如云英豪辈出,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他们皆是治国兴邦之大才,我留之无益,不如早去。”
诸葛瑾含笑道:“二弟多虑了,子布公瑾宽宏雅量,皆为社稷之臣,为兄与他们相处甚为和睦,二弟若肯投效吴侯,也定与诸臣相处融洽。何况襄阳兵祸连绵,二弟此时亦不应归去,且留江东,以为上策。何况吴侯也答应二弟去留自便,既来之则安之,二弟不妨多走走看看,合则留不合则去,不知二弟意下如何?”
诸葛亮只觉得胸中郁闷,也没有回答诸瑾的话,只是道:“兄长身体尚未康健,还须静养才是,亮先告退。”
诸葛瑾道:“二弟远来,还不曾用膳吧?”当即吩咐管事给诸葛亮备餐,诸葛亮并没有吃,而是漫步而行,不觉已出了建业城,来至长江边。
遥望长江烟波浩淼,江中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诸葛亮伫立于江中,久久地出神凝望。
┄┄┄┄┄┄┄┄┄┄┄┄┄┄┄┄┄┄┄┄┄┄┄┄┄┄┄┄┄┄┄┄┄┄┄┄┄
孙权回府之后,心中郁闷,重重地叹息了一声,在他看来,诸葛亮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光是他这番划江而治的见解江东就无几人能及,如果换了开疆拓土飞扬跋扈的孙策可能对诸葛亮的这番言论不以为然,但对于守成持重的孙权而言,无疑是最合他的拍。但孙权也看得出来,诸葛亮并无意出仕,最起码不愿归附于江东,这让孙权有些大伤脑筋,象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正是他渴求已久的,遇之而不得,殊为人生一大憾事。
鲁肃一直跟在孙权的身后,见孙权忧色冲冲,便道:“主公所思者,是为孔明不肯归顺吗?”
孙权轻轻地叹息一声,道:“如此旷世逸才,得之乃江东之福,失之乃江东之憾。”
鲁肃神情略显严肃地道:“属下刚刚接到荆北方面的密报,刘泽南渡汉水之后并没有急着攻打襄阳而是亲赴孔明故里隆中,想必刘泽也是听闻了孔明乃当世奇才,才不惜枉驾屈尊礼贤下士,主公切不可轻易放孔明归荆州,否则其为刘泽所得,必为江东之劲敌。”
孙权闻言眉头紧锁,道:“方才孔明之策,子敬有何看法?”
鲁肃道:“取荆南之地,与刘泽划江而治,不加刀兵,主公便可坐拥半壁江山,立于不败之地,待天下有变,主公即可挥师北伐,诚如是,大业可定。孔明之高论,江东诸臣,无人可及,对主公而言,此策乃为上上之策。”
孙权也点点头,显然他对诸葛亮的策略也是极为地赞同,旋即又略带遗憾地道:“只是孔明常怀去意,奈之若何?”
鲁肃道:“主公岂不闻豫让‘众人’‘国士’之论乎?刘泽既肯放下身段亲顾草庐,主公何不效之,施厚恩以结其心,孔明感其诚必心悦诚服,归于主公麾下。”
孙权展颜一笑道:“子敬所言极是,孔明乃当世奇才,孤自当敬重厚待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孤不信凭孤一片诚心打不动他。”
这时,门人前来禀报:“启禀主公,大都督周瑜在外候见。”(未完待续。。)
第514章 周瑜决断
孙权闻之大喜,急令速传周瑜晋见。
刘泽继拿下江夏之后,数月之间,便席卷整个荆州,其势浩大,江东为之震动。据此孙权立即召众僚属商议对策,以张昭顾雍为首的一帮文臣似乎拿不出好的建议来。孙权知道,这些江东世阀豪族对自个儿的一亩三分地十分地看重,对向外扩张谋霸天下并不太感兴趣,眼瞅着刘泽鲸吞荆州势力坐大,孙权如芒刺在背,可江东诸臣计无所出,令孙权郁闷不已。
吴国太见孙权如此,便问道:“我儿为何忧心冲冲,寝食俱废?”
孙权叹了一口气道:“刘泽并吞荆襄,我江东之祸不远矣,奈何诸臣俱言谨守江东,不与之相争,儿计无所出,故而犹豫。”
吴国太道:“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我儿何不请公瑾来问之,再做决断。”
孙权恍然而悟,如梦初醒,立即派遣使者前往鄂县请周瑜回来议事。那知前日方派出使者,周瑜竟然已经返回来了。
原来周瑜在鄂县,对荆州的战况更是了若指掌,蔡瑁举州而降,让刘泽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整个荆州,这给一直在鄂县等待时机的周瑜来了个措手不及。周瑜奉孙策的遗命屯扎在鄂县,就是等待机会准备着捞一把,但江东的事太多了,孙策身故得治丧,孙权继位交接的事务更为繁杂,江东本土的敌对势力又蠢蠢而动。孙权忙得焦头烂额,内政不平,周瑜在荆州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机会就这样从周瑜的手指尖溜走了,刘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荆州,这才让周瑜如梦方醒懊悔不迭,他立即返回建业欲与孙权共商大计。
“末将见过主公。”周瑜大步流星风风火火地来至堂上,恭身向孙权施礼道。
孙权笑容可鞠地双手将周瑜搀起来,道:“公瑾来的正好,孤正有大事要与公瑾商议。”
周瑜道:“主公所言大事可否就是荆州之事乎?”
“然也。”
“瑜也正是为此事而来,”周瑜道。“不知诸公之议如何?”
孙权眉头一皱。道:“子布诸人建议孤紧守关隘险要,不与刘泽相争,以固守江东之本。”
周瑜晒然一笑道:“此迂腐之论也。夫战者,以攻代守。方为上策。江东地域虽广。但一昧死守,终究是取死之道。”
孙权眼前顿时一亮,周瑜的见解甚合他的心思。心中的郁结之气舒畅了不少,忽地他想起诸葛亮的计策,便说与周瑜,想听听周瑜的看法。
周瑜神色大变,惊道:“此何人之策?”
孙权一怔,周瑜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