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小官人-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河南府的太平学,亦成了读书人的圣地,那儿的大儒多,而且在那里肄业,有被神策府招揽的机会,更可以在太平学中,打下极为重要的人脉基础。

    许州刺史王颖的话有点危言耸听,他在奏疏中写道:“当初太宗皇帝大肆推广科举,甚至放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之言,而如今,这天下的人才,却未必都肯去做官,尤其是寒门子弟,反而在太平学读书,若是学的是经学或是律学,结实了诸多同窗,将来无论从商或是治学亦或为政,都有莫大的好处,士族子弟,多入学读书,以期积攒人脉,而寒门子弟,亦趋之若鹜,妄图一夕之间改变出身,天下‘英雄’,再不复入朝廷了。”

    “太平学之兴盛,以至许州内外子弟,凡有读经史者,都以入其学为能,凡又习律学、算学者,也都羡慕入太平学者。坊间刊印的太平学各科文章和讨论,都是一夕之间兜售一空,太平学大儒的文章都被奉为经典,人人传颂。其流传之广,令人乍舌。”

    这第三条,更为王颖所痛心疾首,因为他非常清楚,前两者尚可以通过其他举措来扭转,可是这第三点,想要改变人心,却是殊为不易。

    ……………………………………………………………………………………………………………………………………………………………………………………………………………………

    韦氏看着这份奏疏,良久,良久,一直都不发一词。这固然只是许州一地的情况,甚至因为许州距离河南较劲,所以影响较大,其他各州县,未必就都如许州这般,可是这王颖的‘危言耸听’,确实是给了韦氏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抬眸,看着韦弘敏,韦弘敏脸上满是忧色。

    其他人都没有看出这份奏疏的可怕之处,唯独韦弘敏看到了,这也是为何,韦弘敏脱颖而出的原因。

    幽幽叹口气,韦氏不再理会韦玄贞这些韦氏子弟,她只是看着韦弘敏,道:“弘敏以为,这许州刺史之言,是否言过其实?”

    韦弘敏苦笑,道:“只怕这是实情,这件事,臣已暗中命人在附近州县核实,有些州县,确实受其影响小一些,可是有一些州县,甚至比之许州更加严重,臣以为,这不是危言耸听,反而是肺腑之言,许州刺史王颖,是真正的忠臣,若是朝廷不能及时遏住这股风气,迟早有一日,莫说是我们韦氏,便是朝廷,只怕也要被取而代之了。”

    韦氏的脸拉了下来,她现在还没心思去顾忌什么朝廷,不过既然关系到了韦氏,那么就足够让她食不甘味,使她不得不正视了。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章:节度使

    韦氏的心情,可谓是低落到了极点。

    当她还在关心着武则天那个‘妖妇’的时候,韦弘敏的提醒,却让她看到了更可怕的事实。

    而看了这封奏疏,韦氏才真正知道事态严重之处在哪里。

    她忧心忡忡的坐下,良久,道:“那么……此事真的没有办法吗?”

    韦弘敏苦笑,道:“回娘娘,毫无办法。”

    他看韦氏不信,便侃侃而谈:“这三个问题,想要解决,唯一的法子,就是朝廷与河南府彻底反目,娘娘直接以天子的名义下旨,定义秦少游为叛贼,商贾为乱党,太平学为伪学,而后召集天下军马前去讨伐。如此一来,战事一起,那些孟津的货物,就可以被拒之门外,大军一到洛阳,太平学也可毁于一旦。”

    “只是,要定秦少游为叛贼,用什么理由方能服众,若是不能服众,天下人见疑,想要平叛,只怕难上加难。况且秦少游有关东士族支持,一旦指斥秦少游为叛党,山东士族的子弟充斥朝野,又怎么会肯听调?更不必说,河南府还有上皇,假若上皇此时下旨,争锋相对,指斥我们韦氏为叛党呢?到了那时,人心浮动,莫说讨贼,便是朝廷内部,也是争论吵闹不休,又拿什么来讨贼呢?”

    韦氏皱眉,这是没错,假若当初没有武则天,只针对一个秦少游,或许还有机会,而如今,武则天却安安稳稳的在洛阳宫,讨伐秦少游,就等于是讨伐武则天,儿子能讨伐自己的母亲,儿媳能针对自己的婆婆吗?

    她艰难的道:“除了讨伐,本宫不信就无计可施。”

    韦弘敏苦笑。道:“朝廷即便要制定任何方略,想要阻止这些商贾,只怕都是难上加难,其中最难的地方,还在于地方官吏上头,娘娘,朝廷若是要禁绝商贸,臣要敢问,那忠心耿耿的许州刺史王颖尚会尽心竭力,可是其他人呢?”

    “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们才不管什么江山社稷,会顾什么大局,朝廷若是下了禁令,首先受损的,就是当地的豪族,因为他们的矿石和木料一下子不值一钱了。他们肯干休吗?若是不肯干休,少不得要向官府施以影响,当地的官员,难道能漠视他们吗?即便可以。那些商贾,个个都是腰缠万贯,他们若是拿出钱财,贿赂当地官府。又当如何?”

    “臣几乎可以预想,一旦朝廷下了禁令,这禁令,最终也会变成一纸空文罢了。反而会使朝廷招致不少的苛责。”

    财帛动人心,秦少游是靠利益去鼓动别人,是靠真金白银去‘GOU搭’别人。可是朝廷呢,却想凭着禁令去使唤那些人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这简直就是笑话。

    韦氏对此深以为然,人性本自私,她岂会不明白。

    韦氏禁不住道:“若是如此,岂不是说咱们韦家必败无疑吗?弘敏,事情真的坏到了这个地步,连最后一点良方都没有?”

    韦弘敏深深的看了韦氏一眼,他心里只是叹息,表面上看,韦家确实是强大无比,而事实上,也只有他自己深知,朝廷固然高大,可是和神策府相比,却是个百病缠身的垂暮老人罢了。

    他咬了咬牙,道:“办法,也不是没有。”深吸一口气之后,他徐徐道:“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让各地的主官,使他们拒绝商贸成为他们的根本利益,只有他们与我们韦家共荣共辱,唯有如此,才能遏住这个势头。娘娘,我们要做的,是制造十个、二十个,乃至于三十个韦家……”

    “制造韦家……”韦氏喃喃念着。

    韦弘敏解释道:“朝廷应当放权,给予各道和各州更大的权利,可在各州之上,设大州,如河北一带,设幽州辖制各州县,再设总管一员,朝廷敕其旌节,令其牧守幽州数十州百余县,使其经略本州,屯田练兵,治理一方……”

    韦弘敏话音还未落下,一旁的韦玄贞脸色大变。

    则一大州的总督,管理数十个州上百个县,还赐予旌节,这旌节是什么?旌节便是旌以专赏、节以专杀之意啊,等于是说,受节的总督大员,到了地方,是持着天子的旌节,如朕亲临,本州之内,想要赏谁就赏谁,想要杀谁就杀谁,一切都是自己做主,这若是如此,那还了得,这岂不是削弱了朝廷,让这天下冒出一个又一个的秦少游吗?

    韦玄贞怒斥道:“韦弘敏,你这是什么话,你好大的胆……”

    韦弘敏脸色不变,道:“我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朝廷,此举有害于国家,难道我会不知吗?朝廷早年,各州本是靠屯田来供养府兵,府兵虽为地方刺史节制,却也听凭朝廷调遣,可是如今,屯田已经破坏殆尽,府兵之制已经形同虚设,迟早是要改的。既然府兵不堪为用,想要地方上的久安,就唯有募兵了,可是朝廷拿什么钱来募兵?与其如此,反不如让地方持节的都督自行募兵。自然,我方才说过,我为的是韦家谋划,我认为这样做便是为了咱们韦家谋一条出路,是为了咱们韦家长远考量。”

    韦玄贞痛骂:“这哪里是……”

    韦氏阴沉着脸,厉声道:“好了,先听他把话说完。”

    韦玄贞这才恨恨的瞪了韦玄贞一眼,冷哼一声,韦家其他人不禁低声议论起来,这件事实在太大,许多人都觉得有些疯狂。

    可是韦弘敏却是一字一句道:“臣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原因有二,眼下地方官之所以人浮于事,是因为他们无论是选择朝廷,还是与神策府暗中勾结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他们纵容商贾,亦是没有什么害处,恰恰相反,或许还能从那些商贾的手上分一杯羹,他们更没有兴致,去排斥太平学,也没有多大心思去管束逃民,这是因为,这些事固然对韦家不利,可是对他们却并无切肤之痛,所以他们可以纵容,他们可以罔顾,他们可以置之不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一章:总镇一方

    韦弘敏的声音越来越高亢,韦玄贞固然想要反驳什么,却是无从下口。

    韦弘敏直视着韦氏,道:“所以以臣的愚见,这天下是要变一变了,请娘娘以为韦家为重,设凤翔、昭武、昭信、昭义、宁塞、宁国、宁远、保大、保义……诸都督府,赐予旌节,使其总镇一方。”

    韦氏深吸一口气。

    这等于是将天下各道分为数十份,再割据出去。而一旦割据出去,这大朝廷可就成了小朝廷,赐予了旌节,就等于是地方上的人事、兵事、政事悉数拱手出让了。

    固然到了此时,因为唐初时期的均田制已经开始糜烂,豪强开始兼并土地,以至于无数的百姓失去了土地,原本靠着均田制蓄养的府兵悉数逃亡,府兵制已经失去了其土壤,早在此前,朝中就有人提出了朝廷派出钦差,总镇一地,由原先的屯田的民兵,改为募兵制,可是现在,韦弘敏的构思更为大胆,他要在大唐,建立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韦弘敏道:“此举就如当初楚霸王分封诸王,将天下均分诸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