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虑再三,他便也就不再求告了,还是自己解决吧。
他道:“殿下觉得那些商贾的提议如何?”
秦少游几乎没有思考,直截了当的道:“不出三年,此案必定会成为律文。”
“是吗?”杨炯倒是显得很惊讶:“这明显是荒唐的律文,哪里有看人游手好闲就罚作苦役的,殿下说笑了。”
他当然不信,可是秦少游却对此深信不疑,他淡淡道:“眼下地士族,十有**,尚且还是靠乡下的田庄为生,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田园的散漫,可是田庄的收益远及不上互通有无,所以迟早,你们还是要成为商贾的,当然,比寻常的商贾不同,可是但凡经商的人,总是逐利,呵……咱们说远了。”
杨炯想了想,居然渐渐认同起来,现在士族经商的也多,便是杨家也不能免俗,何况现在行情大好,市面上做什么买卖都能大赚特赚,各地的物价都在暴涨,而暴涨的结局。更是让士族无法承受的。
士族靠着田庄,本来来钱就慢,抑制了粮价之后更加如此,好不容易挣了点钱,可是物价飙升,他们手里的钱放在手里,就越发的不值钱,而且庄子那儿,已经开始推出了汇票,并且开始为人所接受。
汇票乃是神策府推出的。这倒不是秦少游的主意,而是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
朝廷铸的钱,其实只有这么多,若是按照以往的模式,这倒是行得通,毕竟朝廷的铜产量只有这么高,铸钱也需要时间上的成本,这很适合那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可问题就在于,孟津的商业活动却是十分昌盛。而且商业的交易量也是节节攀高,有的人一笔买卖,甚至超过了数千贯,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可是数千贯钱是多少呢?一贯是一千钱,一千贯便是十万钱,数千贯便是数十万枚铜钱,一个大商贾。要进行交易,往往需要十几车的钱,单单交割、清算、入库。都需要花费数天的时间。
这种交易方法,拖延了太多的时间,尤其对一些转手倒货的商贾来说,简直就是致命,可能你觉得近来布匹可能会涨价,想要购进一批,结果交易还未完成,行情却又变了。
商贾们如此,神策府也更是如此,神策府每日的出货量都是极高,生产茶叶的人可能只有数千,可是负责交易的账房先生却是高达百人,为何?这样频繁的交易,几乎所有人都需要清点钱币,从早点到晚,不但耗时也是费力。
于是乎,一些人开始改变了方法,采取用金子的办法来交易,不过金子也有金子的弊端,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秤并不太准,一两金子和一两一钱金子的误差很多,可是这一钱金子也不算是小数目,而且金子的成色也是不一,再加上金子的价格起伏较大,今日可能一贯钱是一两金子,明日可能就变成九百钱了,倒是神策府在这个节骨眼上,弄出汇票,比如神策府想要收购某种原料,拿了货之后,发放一种难以模仿的票据出去,上头写明钱的数目,什么时候,商户想要来取钱,也尽都可以来神策府取。
毕竟神策府有足够的信誉,所以商户拿了汇票,倒也放心,放在手里,需要钱了自然来取就是。
可是渐渐的,一些商户之间,也开始用这种神策府放出去的汇票交易了,毕竟这东西随时可以去神策府取现,而且交易起来也是简单快捷,只需要验明真假即可。
最后,汇票开始越来越流行,乃至于神策府的钱粮房专门设置了钱和汇票的兑换,并且开始大力的提高了汇票的防伪水平,并且开始有意识的把汇票放出去。
而汇票岂不是并非只是用铜钱来保证信用的,还有一部分,则是神策府的货物,这就导致,市面上的汇票越来越多,早已超过了铜钱本身的数量。
通俗一点来说,神策府地汇票属于茶叶和布匹本位的货币,用来作为保证金的不是铜钱,也不是金银,而是货物。
汇票的出现,使钱更加泛滥,这就更加让铜钱越来越不值钱起来,那些原本还固守着金银或者钱币的士族土财主们,更加感到不安,钱是会贬值的,而且商业行为越是火爆,钱就贬值的更加厉害,就比如布匹,上个月一匹才两贯,而如今,却已攀升到了近三贯,自己守着的这点家产,不知不觉间都在缩水。
也就是说,以往存钱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若是不能让钱生出钱来,就不可避免会使自己财富缩水。
士族们所面临的情况,既是机遇,也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这也是为何秦少游敢于如此断言的原因,他们若是不肯将钱拿出来,最后的结局,就是死路一条。
而一旦这些人将大批的财富投入了孟津,那么他们和寻常的商贾会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利益,自然而然也就和商贾们不谋而合了。
秦少游与杨炯说了许多闲话,杨炯倒是受益匪浅,他看着秦少游,心里生出错觉,这个家伙,怎么就这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
正说话之间,却是有人急匆匆的跑来,道:“殿下,有人寻杨议长说话,说是从弘农县来的家人。”
杨炯皱眉,家人?
这家人跑来这里做什么?
他觉得这样很失礼,所以脸色很不好,便尴尬的朝秦少游笑了笑,道:“殿下,老夫告退。”
秦少游颌首点头,却不妨外间的人大嚷大叫:“出事了,出大事了。快,一刻都缓不得啊,我要见三叔……”
……………………………………………………………………………………………………………………………………………………………………………………………………………………………………………………………………
第二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二章:反戈一击
听说是出事,秦少游不敢等闲,道:“就请他们入内来说,本王也听听看。”
杨炯晓得秦少游是好意,便点点头,道:“让殿下见笑。”
秦少游笑了笑,过不多时,便有杨府的人过来,一脸的鼻青脸肿,他起初没有在意秦少游,而是向杨炯道:“三叔,侄子被人打了。”
杨炯大怒,杨家是什么人,怎么可能会被人打,这真是耸人听闻的事。
原来这人叫杨泰,乃是杨炯的侄儿,杨家的土地当然不限制在弘农,便是在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田庄,比如长安京兆府的三原县,便是其一,这杨泰每到这个时候,都应当去这三原县收租,谁晓得去了之后才发现,佃农跑走了许多。
本来在弘农郡,就有大规模佃农退租的事,谁知这长安京兆府居然也出现了这事,杨泰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佃户都被隔壁尉迟家的人诱了去。这种事,其实也是常有,大多大家坐下来说一说也就是了,各退一步而已,杨泰便是拜访尉迟循毓,这尉迟循毓乃是尉迟恭之后,世袭鄂国公,当年他们家全盛的时候是在太宗时期,乃是关陇门阀之中最顶尖的豪族,风头一时无俩。只不过中宗之后,开始有意识的打击关陇门阀,到了武则天更甚,而尉迟家毕竟不如崔家那般底蕴深厚,家道也随之衰弱了一些,那尉迟循毓见了杨泰来,却是勃然大怒,厉声质问:“我没向你们关东要佃户,你们倒是讨来这儿了。”
原来弘农自从开始大规模的补贴农业之后,其他地方的佃户也多有耳闻,一些不安分地佃户索性退租甚至还有不少奴仆索性流亡,卷了身家来弘农买地置业,对于这种事。弘农大多是采取鼓励的,其实弘农郡土地极多,而且大多肥沃,这里又处于最肥沃的关东平原和关中平原,靠着黄河,有足够的水来灌溉,再者这个时代,人口其实并不多,之所以寻常人没有地,只是因为绝大多数土地被士族把持而已。而现如今,关东士族渐渐对土地不再热衷,除了保住祖宗的土地之外,一些分散于各地的庄子也都索性兜售出去,再加上前些日子,投资工商成为热潮,有不少士族孤注一掷,卖了不少土地想要在神策城有一番作为。
如此一来,土地更贱。在这种情况之下,神策府自然巴不得越多的流民来耕种越好,因而对于那些置地的外乡人,也大多给予了较为宽容的态度。
关中的逃人和退租佃户也渐渐多了起来。
关中和关东不一样。秦少游在这关东胡搞,虽然伤害到了士族,可是在其他方面,也给了士族不少的补偿。比如准予他们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虽然采取的是配给制,比如杨家。每年白纸黑字,肯在这里收购棉花一万斤,茶叶五千斤之类,多少让士族能够缓口气,而且在另一方面,也鼓励他们在孟津从商。
可是关中门阀却是惨了,就指着这几亩地过日子呢,人一跑,要命啊。
尉迟家如今虽然不算是最顶尖的豪门,可是毕竟仗着祖荫,既有爵位,军中自不必说,多的是一些老兄弟在,所以那尉迟恭之孙尉迟循毓也不是好招惹的人,想到自己庄子跑了这么多人,好不容易从杨家拐了几个,这倒是好,你还敢跑来要人,二话不说,一通臭骂,指使家人,对杨泰就是一顿胖揍,杨家被打的七荤八素,被那尉迟循毓狠狠羞辱了一顿不说,直接给赶了出去,于是连夜就跑来哭告了。
杨炯真是气的跺脚,偏偏又作声不得,他禁不住怒道:“那尉迟循毓欺人太甚,有什么话不能好说,亏得还是名门之后,竟是如此无礼,无礼太甚。”
杨泰只是哭告:“三叔要给我做主啊。”
秦少游在一旁听着,又好气又好笑。
杨炯道:“做主?哎……此事……”
杨炯有些为难,他不想和人反目,况且人是在关中被打的,现在能奈何?
杨泰见三叔踟蹰,便不禁道:“那尉迟循毓真是无礼,骂三叔是老狗,骂弘农郡王是小贼。”
秦少游不由道:“他骂我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