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天赵振兴的生活才是真正两点一线,传授赵进武艺,接送赵进,只有偶尔几次带着赵进去城外。
赵振兴越来越差,夏天时候还好,冬天呆在屋里需要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咳嗽见血已经成了常例,赵振堂买的那一对夫妇更多时候都是在这边伺候。
不过,赵振兴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在赵进身上,两年过后,赵进对套路已经完全掌握,剩下的只是熟悉和实战经验,赵振兴开始和赵进对战,每天给赵进讲述他曾遇到的战例。
冬天不能在外面的时候,赵振兴就坐在屋子的门口,身前身后摆着火炉,一边盯着赵进训练,一边讲述。
聊的越多,赵进了解的就越多,他发现自己这个叔父经历很丰富,居然参加过两次大战,一次是援朝平倭,一次在西南征播州杨应龙,而且还在九边和鞑虏打过。
第一卷 第五十八章月有阴晴圆缺
赵进已经对大明调兵遣将比较了解,每次征伐总是调各省和边镇兵马,由文臣统帅,武将指挥,援朝平倭和剿播州杨应龙两次大战都和徐州卫没关系,更不要说九边和鞑虏的战斗,徐州卫更搭不上边。
自己叔父十几岁就离开徐州出去闯荡,不知道为什么参加过这么多次战斗。
赵振兴讲述的很详细,和倭寇对战,和西南苗兵的战斗,和鞑虏的厮杀,还有官兵自己的火并以及镇压平叛,甚至私下里的争斗,都一一讲述。
尽管赵振兴的口才一般,但叙述的这些事都是他亲身经历,听在耳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开始赵进以为自己叔父仅仅为了回忆,但每次讲完都要过招,赵进这才知道叔父是为了让自己吸取经验。
赵进十四岁那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二年的秋天,赵振兴不知道从那里找了一杆戟,传授了赵进两个月,这时赵进在武技上也有一定造诣,发现自己叔父在戟上的造诣很一般,动作比较生疏。
这一年的十一月,赵振兴病倒了,对这次病倒,赵进和他的父母都有准备,因为这几年来,赵振兴的身体就是一天天的衰弱下去,早晚有这个时候。
病倒之后的赵振兴还算清醒,他仔细叮嘱赵进把这店铺前后的门都锁好,不要被人摸进来,赵进一一照做,心里却担心无比,心想二叔病得糊涂了,难不成以为这店铺还是给别人看着。
赵振兴被接到了赵振堂家里,赵振堂身家宽裕,为给自己弟弟治病舍得花钱,不过劝阻他的人却是赵振兴,他在病床上说的很明白:“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大哥你就不要在我身上花这个冤枉钱了。”
赵振堂大骂了自己弟弟一顿,然后请了徐州城的名医,诊病之后给出的结论都一致:“因为旧伤导致的身体虚弱,现在已经撑不住了,也只能吃药多维持几天。”
该吃的药都吃了,还有很多从扬州和南京带回来的补品丸药,赵振兴的情况依旧不见好,大家终于知道郎中说的没错。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振兴咳嗽的越来越厉害,睡的时间越来越长,只不过每天还在督促着赵进习武,询问赵进每天比武的情况,给赵进讲述自己的从前。
万历四十三年的正月,赵振兴的精神居然好了点,全家人高兴的过了个年,到了二月,赵振兴去世了。
灵堂设在赵振堂的家中,赵进作为嫡亲的侄子,也是唯一的男性晚辈,披麻戴孝为自己叔父送终。
“某某到!”门口唱礼的喊了一声,跪在那里的赵进木然躬身行礼。
来拜祭的这些客人里,认识赵振兴的人只有几个,大多数人都是冲着赵振堂的面子来的。
先是赵振堂在衙门捕队里的同僚,六房的小吏,然后徐州城内三教九流的头面人物,都过来上柱香,随份礼钱。
赵进的朋友们也都来了,十五岁的年纪在这个时代已经可以娶妻生子,他们和赵进之间的交往也变得正式起来。
“老子砍头怎么了,怎么就说我身上煞气重,会冲撞在天之灵,我想陪我弟弟都不行。”
答礼回礼之间,能听到偏房中赵振堂的醉话,因为刽子手身上血气重,所以不能上灵堂,这让心情不好的赵振堂更加郁闷,叫来几个朋友陪着喝酒。
父亲的牢骚,母亲的哭声,灵堂上压抑阴森的气氛,甚至还有跪得麻木的膝盖,这一切赵进都没有放在心上,他一直在回忆叔父弥留前的那些话。
病倒之后,赵振兴清楚的知道自己死期将近,他冷静的开始交待自己的后事,即便在这段时候,他也没有中断对赵进的督促。
“大哥,大嫂,小进这孩子脑子清醒,有主意,以后遇见什么事情,你们多听听他的话。”
“我的所有东西都留给小进了。”
赵振兴和自己兄嫂交待的很简短,其余都是和赵进说话,对这个赵振堂和何翠花没什么意外,赵振兴和赵进又是叔侄又是师徒,在无妻无子的赵振兴眼中,恐怕早就把赵进当成儿子来看了。
屋中只剩下叔侄二人之后,赵振兴躺在那里虚弱的说道:“小进,叔叔先跟你说说我从前的事情”
尽管赵振兴一直没怎么提,不过这几年下来,赵进也能猜个大概。
事情和他猜的差不多,自己父亲和叔叔小时候日子很苦,但都相信学武能够出人头地。
兄弟两个都学得不错,不过却对生活没什么帮助,要练武不能全力种田,对家里实际上是个负担,家里辛苦一年收获不多,因为百户的身份,还要背上盘剥军户的骂名。
在一次群架后,徐州卫上层觉得赵振兴很出色,想要让赵振兴来继承这个百户的位置,赵振兴不想和自己的兄长争这个位置,也不想继续留在家里增添负担,而且赵振兴也能感觉到,卫所里各个位置都是世袭,徐州又在腹心之地,不会有什么仗打,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徐州卫没有,大明其他用兵打仗的地方,九边之地,则有很多机会,因为那边战事频发,所以各级武将都经常性的招募兵卒,凭着武艺和勇气很可能被选为武将亲卫家丁,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拜将封侯。
赵振兴先去辽东投军,在辽镇参将李如松的麾下效力,一同进入朝鲜平倭,生里死里,也立下不少功劳,但赵振兴发现,自己一个外来人,根本没什么机会升官拜将。
在这里,一切好处都是李家自己的,和外人没什么关系,不要说赵振兴这种普通兵卒,就连非辽镇系统的其他兵马都被排挤的厉害。
失望的赵振兴离开辽镇又去了大同,但没用多久,赵振兴就知道,这里和辽镇没什么区别,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九边之地的体制和内陆的卫所没区别了,想要拜将封侯,和你的武勇智谋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你的出身背景,如果是将门武家子,或者身上有个千户、指挥的传承,自然提升的就快,没有这些,你的功劳全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不肯放弃的赵振兴去了西南,朝廷为了剿灭播州杨应龙的叛乱,动员了二十几万大军,不过赵振兴在这里的遭遇和从前一样。
作战中赵振兴被毒箭射伤,虽然及时得到救助,却落了下旧伤,只能失意的回到徐州。
回忆过往,赵振兴脸上没有一丝的感慨,只是低沉。
其实很多事,赵进在学武的过程中零零碎碎的都曾听到,这次讲述只不过串了起来。
“小进,我当年和你一样,以为学了一身本领,豪情壮志,可你看看我现在的样子,满身旧伤,一事无成。”赵振兴声音沙哑,说的很是郑重。
二叔教自己学武的时候认真专注,居然说这样的话,赵进沉默着没有出声,赵振兴艰难的翻身看着赵进,认真的说道:“小进,你年纪还不大,现在回头还来得及,跟你爹做捕头,名声不好听,却能富裕一生,衣食无忧。”
“我不会放弃习武!”赵进斩钉截铁的回答说道。
第一卷 第五十九章隐瞒
看着赵进坚定的表情,赵振兴愣了会,郑重的神色缓和下来,又艰难的翻身想要躺平,此时他的身体想要做到这个已经不容易,赵进连忙去扶了下。
平躺在炕上喘了几口气,赵振兴又开口问道:“小进,你五年前突然要学武,你有什么志向吗?”
“我我想让今后的人知道我的名字,就是所谓‘青史留名’。”如果不是王兆靖说出这个词来,赵进还真未必记得。
“让以后的人知道你的名字”赵振兴低声重复了一遍,在那里安静的看着天棚,在一边的赵进以为自己叔父要休息了,刚要出去的时候,却看到赵振兴脸上带着奇怪的笑容,沙哑着低声说道:“以后我那宅院就是你的了,柜台下脚的那些东西你要收好,别让别人看到拿走。”
赵进下意识的答应,随即浑身一震,不能置信的看向赵振兴,他以为自己隐藏的足够好,没曾想自己叔父早就知道了。
“你整天在那里鬼鬼祟祟的,能瞒住什么”赵振兴看到赵进的表情,忍不住笑起来,笑了两声就开始剧烈的咳嗽。
赵进顾不得那么多,搀扶着他起来喝了口水,这才把咳嗽压住,赵振兴喘息着说道:“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你怎么知道的?”
这个问题还真难回答,赵进顿时迟疑,赵振兴没有追问,只是继续说道:“不想说就不用说,我也不想打听,你的那些我很多都看不懂,有些能猜出点意思,大概就是戚大帅兵书上说过的,可惜叔叔见识少,只能选着自己懂的教你,以后你就要自己悟了。”
赵进猛地明白过来,自己叔父为什么要讲那么多战场上的例子,如果说这些还能和别的扯上原因,那么传授戟法肯定是看了自己那个瑞士戟兵战斗的记录,这个自己还特意刻画出了简易的图形。
自己叔父替自己隐瞒,将一生所学传授,这是亲情,赵进只觉得心剧烈抽动,再也控制不住,眼泪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