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他乐不思蜀时,朝廷下了圣旨,让他返回长安。
李治让人喊他进了大明宫,有各位宰辅,气氛有些庄重。李威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施礼道:“参见父皇。”
“坐,”李治目无表情地说道。
李威坐下,李治又说道:“将奏折拿过来。”
是南诏战事的。
这一次朝廷派了梁积寿,名义是发川陕陇等十八州兵,实际上没有率多少军队过去,然后于川姚等地雇佣了五千三百士兵,总人数还没有一万人。当然,也没有人将南诏当作一回事,没有吐蕃出兵支持,梁积寿一到姚州就开始动手了。
与细奴逻联起手,用了当地人做向导,向南出发俭也大咧咧的,自己二十万大军那是夸张了,可也有十几万军队,否则都不会连营三十里路远。虽然队伍成员很杂,可胜在人多。看到唐朝派军队过来了,也开始北上,准备应战。
两军在洱海的东北相遇,梁积寿先派中郎将令狐智率兵扎下营地,挡住méng俭的前锋步兵。又派了临源果毅马仁静率领一支急行军绕到后方俭的伏兵截断,再派了银州刺史李大志率领唐朝的骑兵攻击méng俭的马军,然后又让嶲州都督府长史、行军司马梁待辟带领步卒三千断绝敌人的后路。梁积寿手上也没有这么多军队可调动,这多是细奴逻等人的属下。然后自己与行军长史韩庆余等主力长驱直入。
也不算什么高明的计策,就是先挡住敌人的前军,让叛军夺气,然后阻住叛军的援军,让前部大军感不到胜利的希望,再利用唐朝军队jīng良的骑兵进行冲击,最后大家一起上,砍死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僚子。
计策不高明,可是méng俭等诏僚毕竟不怎么开化,又没有打过大仗,甚至连率领这么多军队作战的经验都没有。只凭借人多,想一窝蜂而上,以人多取胜。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都没有淝水大战这些战绩了。
结果可想而知俭前面军队攻了几十回,唐朝营地安如泰山,于是要求后面军队加快速度支援,可后面的军队在一处山岭前再次被阻住。本来就是各个部族联合的,军心已经动摇了。然后李大志骑军杀了出来。这时候唐朝的骑军,都胜过突厥人,吐蕃的那不算,一是大意的,二是高原反应,三是敌众我寡,可比这些南诏的骑军,不可同日而语的。一番厮杀,叛军就想逃跑了。可是梁积寿主力部队再一次杀到。于是十几万人,立即兵败如山倒。
méng俭等人看到不妙,也开始拨tuǐ逃跑。然后又遭到马仁静与梁待辟狙击,逃没有办法逃了,只好再战,可是后面唐朝大军再次杀过来。结果第一战斩首五千多人,俘虏了四千多人。第二战再次斩首七千多人,俘虏的人数更多。单是马匹就俘获了五千多匹,头领和舍面被生擒活捉俭自己则一路逃了几百里路,逃到了漾濞江帯勾嬖冢椿久媸低隽恕�
其他各部一看自己错了,原来唐朝虽然大非川输了,可依然是一头吃人凶狠的老虎,见势不妙,一个个投降俭自己都派人投降梁积寿,写下降书,谢罪。
诏书是骆宾王书写的,文采好,又是大胜了,自然写得十分恍若天缀一般。
然后梁积寿对各部招降,连和舍面都释放了。这是取自诸葛亮招抚孟获之意,想反叛唐朝的各个部族前扑后继,杀了和舍面,还有后来人,不如释放,让他感恩。
战争进行到这时候,梁积寿所有策略都是正确的。特别是释放和舍面,十分符合唐朝的羁縻政策。
羁,就是马笼头。縻,就是牛缰线。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捧,拥有高度自由,听话了,跟我hún有好处,不听话了,立即整死你。最大的是羁縻都护府,然后是都督府,州与县。姚州原来是州的,防止吐蕃东下,升级为都督府的。
打也打残了,听也听话了,象大顺便大军一路西追,直接都给灭掉,按理来说,要班师回朝了。
然而就在战争结束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梁积寿上书,之所以méng俭能征得近二十万的叛军,不是洱海能有这么多军队的。洱海不可也不会有唐朝一个大州大,二十万叛军是什么概念?再抛去细奴逻等部支持唐朝的军队,是近三十万军队,十取一,也要三百万老百姓,这个人口密度对于现在的南诏是不可能的。
当然,也不是吐蕃派士兵过来的,否则都不会这么顺利的战胜了。再说,下了南诏,吐蕃失去了天和地利,得不偿失,况且吐谷浑没有消化,也没有到重新开战的时候。主要还是来自后方的望部,也就望苴蛮等部支持。
但这一次大军惨败,各部元气大伤,因此就着秋高气爽之节,大军一路南推,顺便将南诏这些各部族一道解决。
这与原来梁积寿临走前,所商议的不同了。
看完了邸报,李威眼中也很mí茫,其实往南各部十分贫瘠,所以朝廷一直不大感兴趣。梁积寿为什么要向南进军?
就听到李治问道:“弘儿,朕问你,梁积寿临行前,曾经到过东宫,与你jiāo谈了很久,你说了什么?”
原来以为梁积寿变卦,是李威指使的。
'。。'
。。
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
第一百九十二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启禀父皇,儿臣原先对梁将军发讨南诏事宜皆不清楚。那天只是听了梁将军解说个中原委。儿臣是说了一些话,可无非只有两条,第一条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第二条分而化之。其他的都没有说,要么说了一句,吐蕃出兵的可能
无论那一条,都与梁积寿继续率兵南下,毫无干系。
其实梁积寿这样做,很让朝廷担心的。毕竟朝廷调动的主力军队不多,以僚治僚,大多数动用了méng舍诏等部的人手,只是梁积寿指挥得当俭散兵游勇形成对比,才获得大胜的。
梁积寿的建议似乎也有道理。可是自己的军队少,孤军向南,离姚州远了,等于离大本营远了,似乎很与当初薛仁贵大非川大败相似。首先供给就很困难的,要么就是以战养战,那样做的结果,会使各部倒向吐蕃倒得更快一点。还有,吐蕃一直不大安份的,战胜了他们不会动弹,战败了,说不定就能从前年在金沙江上修的神川铁索桥上跨过来,砍一刀。不仅于此,吐蕃还在丽江一带建立了拉布区,唐朝人称为神川都督府,似隐隐作为东下的桥头堡。
总之,有许多弊端的。或者梁积寿行军作战与李靖那样神奇,那才不会出事。
既然不是儿子好大喜功出的主意,李治不由沉思了。主要是远,感到有些不大妙,可无法及时通知。拉成了直线,几千里路,可是此行山高水远,山路还是很多的,七弯八扭,又是攀山越岭,折算下来,一万里路都不止。不是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就算用快马通知,每天能跑五百里路就算不错了。一来一去,最少两个月时间,等到下诏收兵的诏书发到了云南,早就迟了。
李治看着阎立本等人。
但这些宰辅治国尚可,论到军事方面,与李威差不多,都是外行汉,一个个不能作声。bī不过去,阎立本只好说道:“陛下还是下诏,让梁将军撤军返回。只是耽搁了一些时间,梁将军大军不会南下多远。”
李治只好下诏。
对这件事,李威没有怎么关注。
肯定希望唐朝胜利的,可是行军作战,安排将领,调动物资与军队,他都没有发言权。就是有发言权,以他半坛醋的水平,同样是两眼茫茫。比如这一次南诏,到现在什么蛮什么部的,他都没有nòng清楚,想发言都无从发起。
温吞的立即将此事忘记了。倒是父亲听闻梁积寿率军南下,立即将自己从骊山喊来责备,似乎对自己依然很不满……
所以他只寄希望于另一件事,这件事的发生,也许让父亲开怀一下。
………………………………
很快时光就到了九月,这一年关中百姓总算是苦尽甘来,熬到了头。
风调雨顺的,粮食收成就好。不但如此,有许多百姓看到听到了,不需要朝廷调动,有的就学着太子的法mén种植。大规模的种植不大可能的,毕竟许多人家地多人少,这种jīng耕细作没有办法施行。不过也试了一试。
就包括朝廷各州县的试验地,皆不如长安皇庄那一片地的产量,féi料不足,人手不足,地未必好,但也出了真正的五石田。这已经很了不得,让更多百姓皆动了心思。特别是给了地少的百姓一条活路。
于是入秋后,长安的米价一个劲地往下掉,差一点的粟米掉到了每斗米四文钱。难的是大户人家,米价如此贱,该不该继续囤积居奇。万一明年又是丰收了,再掉怎么办……
倒是朝廷看到米贱,及时购了一批,补充了长安与洛阳的粮仓。这几年粮仓同样放空了。
不仅仅于此看得同样动心。这一次武则天试种的官庄与皇庄很多,也不是很多,主要是分散,东边一片,西边一块。给大家看的。有胆量也是询问得仔细。产量不象儿子所说,可西域有,也比较好种植。就算没有这个产量,不算不怕人说。最后产量让武则天很是惊喜。
然后做成了布或者被子,官不与民争利,朝廷不好出售的。正好,关中去年受了灾害,许多人家到现在没有缓过气,一些人家很可怜的。于是将这些棉衣棉被的赏赐了这些穷苦百姓与孤儿寡母遗老。
看不到便罢,看到了,甚至亲手mō到了,许多百姓眼就热了。各州县的长者向官员讨要种籽,官员又向朝廷讨要。得到了好处,便不好意思骂人了,武则天目的也达到了。实际在民间中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