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系统-第2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秘书监

    官名。东汉桓帝时始置,专掌图书秘籍,官属太常。魏、晋后亦为其官署名。南朝梁以下,为秘书省之长官,有秘书少监及秘书丞助掌其事。唐、宋沿置。元代秘书监长官为卿及大监、小监,事务官为监丞。明不设。《宋书。百官志下》:“秘书监,一人。秘书丞,一人。秘书郎,四人。汉桓帝延熹二年,置秘书监。。。。。。应勋《汉官》曰:‘秘书监一人,六百石。’后省。”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古代图书集中帝室,西汉则藏于天禄阁,录汉则东观,故谓之秘书。亦以东汉崇尚谶纬,故取秘密之意。。。。。。唐、宋以后,虽掌艺文图籍之官迭有增设,而秘书监之名不废。直至明初始罢不设,其职全并入翰林院。。。。。。清代以文渊阁官当古之秘书监,则略有相近者。”参见“秘书省”。

    秘书省

    官署名。南朝梁时,改前代秘书监为秘书省,专掌文艺图籍,陈、隋因之。唐初复称监,后又改兰台、麟台。至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再改为秘书省。下领太史、著作二局。宋代沿置。明废。《新唐书。百官志》:“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通典。职官八。秘书监》:“梁曰秘书省。陈因之,后魏亦有之。。。。。。隋秘书省领著作、太史二曹。”《宋史。职官志四》:“秘书省。监、少监、丞各一人,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少监为之贰,而丞参领之。”

    命妇

    泛称受有封号的妇女。命妇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员的母、妻而言俗称为“诰命夫人”。历代封建王朝妇女的封号皆从夫官爵高低而定,唐以后形成制度。唐代命妇定制一品国夫人,三品以上为郡夫人,四品为郡君,五品为县君。宋代有国太夫人、国夫人、郡太夫人、郡夫人、郡太君、郡君、县太君、县君、孺人等(以上,母加“太”字)。徽宗时改定封号,又有淑人、恭人等称号。清制,凡命妇封号,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不分正从,文武职相同。又,宫廷中嫔妃,称内命妇,外廷官员妻、母称外命妇。《国语。鲁语下》:“命妇,成祭服。”韦昭注:“命妇,大夫之妻也。”唐陈鸿《第恨歌传》:“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新唐书。礼乐志五》:“皇后初采桑,典制等各以钧授内外命妇。皇后采桑讫,内外命妇以次采,女史执筐者受之。”

    磨勘

    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唐代,文武官员考课,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属下的功过行能,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为防止申报不实与升降不当,须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予以复验。磨勘之名始于此时。宋代设磨勘院主持官吏的考谭升迁,并确定磨勘的名称。真宗时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在京的京朝官,磨勘时例须引对,表示由皇帝亲扑克升擢。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勘。”又《奏重定臣僚转官及差遣体例》:“旧制京朝官三周平磨勘,私罪恶并曾降差遣者四周年,赃罪者五周年。今后内外差遣京朝官无赃私罪者,依旧三周年。”

    内阁

    官署名。明、清时的政务机构。明初,统治者为另强皇帝****,废丞相,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以官名较氏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大学士为顾问。至成祖时,以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且不限于入值文渊阁,凡为四殿(中级、建极、文华、武英)、二阁(文渊、东阁)之大学士,均为入阁,地位接近于宰相。清代相沿,内阁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但因满族贵族握有实权,参预重要政务者又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的成员,故内阁职权乃趋低落。至军机处成立后,内阁成为传布谕旨、发布文告的机构。然名义上,仍为清代的最高官署。详《明史。职官志一》。参见“大学士”。

    内阁中书

    官名。清代于内阁中设置中书一官,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官阶为从七品,定额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人。新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者之外,次一等的或分部,或以内阁中书用。经一定年限,即可外补同知、直隶州帝特赐者。又,进士出身之中书补缺后,可充乡试主考差。清朱寿彭《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一:“京署各官,最重资格,其中若翰林、若御史,以及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吏部礼司员,对于同僚之先进者,不论年齿,皆称为前辈。”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文学。陆锡熊》:“'乾隆'二十七年,帝南巡,召试一等,授内阁中书。二十八年补缺,三十年充山西乡副考官。”

    内侍省

    官署名。北齐初置中侍中省;隋初改设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等官,俱以宦官任职。炀帝时改为长秋监,其长官用士人,余用宦者,所掌为出入及宫内事务等。唐代或称内侍省,或称内侍监、司宫台。专用宦官,由内侍监、内侍少监等负责。宋代增设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合称前后省。明代分设为二十四衙门,不设相当于内侍省的统辖机构。凡前代宫内各官署之职掌,几全归宦民,权力甚至凌驾于外廷正规机构之上。清代,宦者统归内务府管辖,无宦官专掌的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二》:“内侍省。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内侍四人,皆从四品上。监掌内侍奉,宣制令。其属六局,曰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少监、内侍为之贰。”参阅《通典。职官九》、《宋史。职官志六》。

    内务府

    官署名。清代特设专掌皇室事务的机构。凡皇宫内之庆典、仓储、财务、工程、畜牧、警卫刑、狱诸事,皆由内务府的特殊系统负责,不与外廷行政系统相混。长官称内务府总管大臣,以满族王公或满大臣兼充,无定员。所属有广储、会计、掌仪、都虞、慎刑、营造、庆丰七个司,以及上驷、奉宸、武备三院等。太监亦归其管辖。《清史稿。职官志五》:“内力府。总管大臣,无定限。(注:满洲大臣内特简。初制从二品。乾隆十四年定正二品。)其属:掌郎中,主事,各一人。笔帖式三十有六人。”又“总管大臣掌内府政令,供御诸职,靡所不综。”

    内制

    唐宋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的特殊文告为内制。唐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没有内外制之分。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内、外制成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的别称。宋代,翰林学士带知制诰的称内制,其他官员带知制诰的称外制。宋初所编《文苑英华》,收录唐代文章,分翰林、中书为二门,内制有赦书、德音、册文、制书、制诏等,外制为百官封拜的诏令。《宋史。苏轼传》:“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南书房

    亦称“南斋”。在北京故宫乾清宫之西南,本清康熙帝读书处。后选调翰林等官入内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应制撰写文书外,还遵照皇帝意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所在。雍正间军机处成立后,南书房各官则不再参预机务,仅司文词书画等事。南书房行走官员不限品级,从尚书到编修,检讨可充任,原则上使用翰林出身者。清昭琏《啸亭杂录续录。南书房》:“唐宋优重词林,最为清秘。凡制诰草麻外,一切机务,皆与商椎,故其品为高要。。。。。。本朝自仁庙(指康熙)建立南书房于乾清门右阶下,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康熙中谕旨其拟进,故高江村(指高士奇)之权势赫奕一时。仁庙与诸文士赏花钧鱼,剖析经义,无异同堂师友。”

    女巫

    周代王宫中专事歌舞迎神、占卜祈祷的女官。《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叹则舞雩;若王后吊,则与祝前;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后亦泛指以装神弄鬼,搞迷信活动为职业的女人。唐李贺《神弦》诗:“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鼓鼓。”唐白行简《三梦记》:“窦萝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清李渔《奈何天。逼嫁》:“我只道你做媒人、联姻眷,又谁知是女巫惯把魑魅遣。”

    判官

    官名。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中期以后,节度使、观察使等均有判官,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省称“签判”;各路经略、宣抚、转运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明代仅设于州,职位渐轻,清代改为州判。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天宝三载,'公'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颍国庞庄敏公》:“公名籍,字醇之,单州武成人,中进士第。历黄州司理参军。。。。。。擢群牧判官、殿中侍御使、开封府判官。”

    庖人

    官名。掌王宫中膳食之事。《周礼。天官。冢宰》:“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孟子。万章下》:“其后廪人供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后即用以指厨师。《墨子。尚贤中》:“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疱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三国魏嵇康《与山臣源绝交书》:“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