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应朝廷之召出而就职者,也称夺情。《周书。王谦传》:“朝议以谦父殒身行阵,特加殊宠,乃授谦柱国大将军。以情礼未终,固辞不拜,高祖手诏夺情,袭爵庸公。”《北史。李德林传》:“寻丁母艰,以至教闻,朝廷嘉之,裁(才)百日,夺情起复,固辞不起。”《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己卯,张居正父丧讣至,上以手谕宣慰。。。。。。然亦无意留之。所善同年李幼孜等倡夺情之说,于是居正惑之,乃外乞守制,示意冯保,使勉留焉。”冯保,当时有势力的宦官首领、司礼太监。
二府
1、宋代,三省不掌握政、军大权。掌政务者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称东府;掌军政者为枢密院,称西府,合称“二府”,为当时最高行政机构。《宋史。孝宗纪》:“帝始谕二府,以旬日当内禅。”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十六引《魏王别录》:“真宗晏驾:二府同受遗诏,辅立仁宗及皇太后权听断军国事。”
2、明、清时,俗称同知为“二府”,因其地位仅次于知府,而职务则同于知府。《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安东做了两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才升到这里。”
二千石
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习惯上因有此称。《汉书。朱博传》:“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封驳
对皇帝失宜的诏命,封还并署列理由或意见。汉代封还诏书之事多有,然无封驳之名,亦无专官执掌。唐制规定,凡诏敕须经门下省,如认为有失宜的书。五代时废止。宋太宗恢复唐制。明代罢三省,设六科给事中,诏旨至六科给事中,有不便者,给事中可以驳正。清代,其制废。《新唐书。萧仿传》:“大和中,擢进士第。除累给事中。宣宗力治,喜直言,尝以李为岭南节度使,遣优工趋出追之,未及所而还。后以封敕脱误,法当罚,侍讲学士孔德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事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又《李藩传》:再迁给事中。制有不便,就敕尾批却之。。。。。。裴白宪宗,谓藩有宰相器,会郑罢,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锷可兼宰相。’藩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还奏之。”清顾炎武《日知录。封驳》:“汉哀帝欲封董贤,丞相王嘉封还诏书。胡三省曰:后世给、舍封驳本此。”清汤鹏《浮邱子。直解中》:“能纳诲之谓直。。。。。。能封驳诰敕之谓直。”参阅《宋史。职官志一》。
封疆大吏
指明代的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与清代的总督、巡抚。因皆系皇帝亲自任命,掌握军政大权,镇抚一方的要员,故称。《明史。兵志二》:“当是时,都指挥使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连升带保,不到二十年功夫,居然做到封疆大吏,在湖北巡抚任上,也足足有了三个年头。”亦称“封疆大臣”。马其昶《濂亭集序》:“朝廷置封疆大臣,率取材曾门。”
府尹
指官名。北宋曾于京都开封设置府尹,以文臣充,专掌府事,位在尚书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然不常置。明代于应天、顺天,清代于顺天、奉天设置府尹,其佐官称府丞。《宋史。职官志六》:“开封府。牧、尹不常置,权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又“崇宁三年,蔡京奏:‘乞罢权知府,置牧一员、尹一员,专总府事。’”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官拜龙图阁待制,正授南衙开封府尹之职。”按:宋代包拯所任,实为权知开封府,见《宋使》本传。参阅《明史。职官志三》、《清史稿。职官志三》。
告身
古代授官时发给的文书凭证。与后世委任状类似。起源甚早。北周时已见此称。南朝称“除身”。唐代至中叶后,官爵冗滥,有空白告身,随时可以填授,至有“大将军告身仅博一醉”之讥。宋代亦称“官告。”《北齐书。傅伏传》:“周克并州,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通典。选举三》:“既审然后上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各给以府而印其上,谓之告身。其文曰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自出身之人至公卿皆给之。武官则受于兵部。”
给事中
官名。原意为有事殿中,在内廷服务。秦官,汉代沿置,为御史大夫、将军、列侯、九卿以至博士、谒者的加官。均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计论政事。至魏晋,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位在侍中及门下侍郎下,掌驳正政令之违失。元代废门下省,给事中又兼修起居注。明代,采宋供事中分治六房之制,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若干人,钞发章疏,稽察违误,其权尤重。清代,六科各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雍正时改隶都察院。一般尊称为给谏。《汉书。王商传》:“莫得留给事”王先谦补注引钱大昕曰:“武帝时终军以谒者给事中,宣帝时田延年以大司农给事中,杜延年以太仆给事中,魏相以御史大夫给事中,元帝时萧望之以关内侯给事中。。。。。。是三公、列将军、九卿皆得加之,不止大夫、博士、议郎也。”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唐代给事中是能行封驳之职的。封是封还诏书不行下,驳是驳正诏书之之所以失。。。。。。唐制,关于处理政务的诏敕,是中书拟就,通巡门下发交尚书省执行的,在发下以前,门下省自然还可以发表意见。”
工部
官署名。三国魏置水部掌航政与水利。西晋初,又置屯田与起部,掌农垦及工程事务,南朝多沿之。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兼有前代诸曹之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长官为工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新唐书。百官志一》:“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通典。职官五。工部尚书》:“《周礼。冬官》其属有考工,掌百工之事,曰国有六职,百工是其一焉。。。。。。至隋乃有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二曹,盖因工部后周之名,兼前代起部之职。”
功曹
汉代郡府自辟属吏中有功曹史或功曹掾,简称功曹,其职除掌郡吏的任免外,并与闻一郡政事,常可代行太守职务。与五官掾、督邮同称右曹或右职,在郡的属吏中位最高。历代沿置,隋唐改名司功,职权远不及汉代之重,渐成空名。明废。又古代卿寺中也有置功曹者。汉王充《论衡。遭虎》:“功曹,众吏之率。”《后汉书。冯勤传》:“初为太守铫期功曹,有高能称。期常从光武征伐,政事一以委勤。”又《乐恢传》:“为'郡'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三国志。魏志。臧****》:“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政教恩威,不由已出,动任臧洪。”
光禄寺
官名。秦代称郎中令,汉初沿置。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复称郎中令。为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魏晋复设,以后废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禄卿,北齐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此后皆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代执掌完全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晋书。职官志》:“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参阅《通典。职官七。光禄卿》。
光禄寺卿
官名。南朝梁置光禄卿,北齐称光禄寺卿,后代沿之。主要掌宫廷饮膳及祭献食品。清末始废。参见“光禄寺”。
工部
官署名。三国魏置水部掌航政与水利。西晋初,又置屯田与起部,掌农垦及工程事务,南朝多沿之。隋唐因北周工部旧名,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兼有前代诸曹之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长官为工部尚书。后代相沿不改。《新唐书。百官志一》:“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通典。职官五。工部尚书》:“《周礼。冬官》其属有考工,掌百工之事,曰国有六职,百工是其一焉。。。。。。至隋乃有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二曹,盖因工部后周之名,兼前代起部之职。”
光禄勋
官名。秦代称郎中令,汉初沿置。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复称郎中令。为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魏晋复设,以后废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禄卿,北齐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此后皆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代执掌完全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晋书。职官志》:“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参阅《通典。职官七。光禄卿》。
翰林
1、指翰林学士。亦为明清时翰林院属官的通称,包括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