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系统-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如系二品以上,即称安抚大使。官品低者称管勾或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陕西、河东、广南等路,以关系至要,称经略安抚使,以直秘阁以上充任。其官署名安抚使司,亦称为“帅司”。元代仅于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参用土官。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宋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延州大将战没,关中警严,于是还公旧职,移知永兴军,道授陕西都转运使。。。。。。改充经略安抚副使,仍迁龙图阁直学士。”《宋史。张浚传》:“未几,除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抚大使。”参阅《宋史职官志七》

    编修

    官名。宋代凡修国史、实录,会要等,均随时置编修官,枢密院也设有编修官,负责编纂记述。明、清属翰林院,职位次于修撰,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慎行、吴锡麒、蒋士铨、翁方纲等,皆曾授编修之任。参阅《历代职官表。翰林院》。

    按察使

    官名。始于唐初,职在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职。后曾改称采访使、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之上司,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处则以节度使兼。宋代不设节度使,初以转运使兼领提刑,后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前身,其职务则与唐观察使有别。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与官员考核。元代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称按察使,为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明中叶以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沿置,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别称臬台、臬司、廉访。《旧唐书。安禄山传》:“'天宝'三载,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明史。职官志四》:“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高按察叔嗣》:“'嘉靖'三年,仍起前官,出为山西参政,升湖广按察使。”《清史稿。职官三》:“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省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

    保正

    宋王安石推行保甲法,规定五百家设都保正一人,副都保正一人,下有大保长、保长,分别掌管户口治安、训练壮勇等事,意在加强对民间的统治。后世沿其法,因泛称保长等为保正。《宋史。兵志六》:“熙宁初,王安石变募兵而行保甲。。。。。。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斡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水浒传》第十四回:“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

    比部

    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职掌稽核簿籍。后世沿之。至唐代,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宋代为刑部三司之一。金元废。明清时用为刑部司官的通称《晋书。职官志》:“至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凡二十三郎。”《新唐书。百官志一》:“比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句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逋欠之物,及军资、械器、和籴、屯收所入。”清恽敬《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居贫实乐,居丧实忧,吾于伊比部见之。”

    监察御史

    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始设。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别驾

    官名。汉代设别驾从事史,省称别驾,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故名。魏晋以下,诸州置别驾如汉制,职权甚重。隋唐时曾改为长史。唐中期以后诸州仍并置别驾、长史、唯职权已轻。宋改置诸州通判,职守相同,因亦称通判别为别驾。《后汉书。袁绍传》:“绍遂领冀州牧。。。。。。引沮授为别驾。”晋庾亮《答郭逊书》:“别驾,旧典与刺史别乘,周流宣化于万里者,其任居刺史之半,安可任非其人。”《宋书。百官志》:“'刺史'官属有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

    兵部

    官署名。三国魏置五兵尚书,掌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代又增驾部、车部、库部,掌车马兵械等。隋唐因北周兵部旧名,设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器、军令之政,长官本兵部尚书。后代沿置,取权范围不尽相同。《通典。职官五。兵部尚书》:“《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即今兵部之任也。魏置五兵尚书。”又“后周置大司马,其属又有兵部。。。。。。至隋乃有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盖因后周兵部之名,兼前代五兵之职。”《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

    补阙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置,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谏及举荐人才。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北宋时改为左右司谏。南宋及元、明重又设置,然均随设随罢。低一级者为左右拾遗,合称“遗补”。《新唐书。百官志二》:“门下省有。。。。。。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门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又'中书省有'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布政使

    官名。明太祖洪武初罢元代的行中书省,至宣宗时,除南北两京外,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为加强统治,设置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乃轻。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司一省财赋及人事,与专司刑名的按察司并称两司。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又改变明代做法,于直隶亦设布政使,江苏则设二员,分驻于江宁与苏州。别称“藩台”、“藩司”。《明史。职官志四》:“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又“洪武九年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俱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参政,从二品,改左、右司为经历司。十三年改布政使,正三品,参政,从三品。。。。。。宣德三年罢交布政司,除两京外,定为十三布政司。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宣德、正统间犹然,自后无之。”

    参军

    官名。为公府自辟属官,起于汉末。一般即称为参军事。此后至抽北朝,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皆设有参军若干员,名目不一。唐代,太子东宫、诸王府官、十六卫及外府州,皆分别置有诸录事参军事、司录参军等职,简称参军。宋代,亲王府置谘议参军、记室参军、大都督府、都督府置录事参军、文学参军等。元以后少见。《三国志。魏志。张范传》:“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又《董绍传》:“董绍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举孝廉。。。。。。袁绍以为参军事。”《宋书。百官志上》:“魏元帝咸熙中,晋文帝为相国,相国府置。。。。。。参军二十二人。”又“宋高祖为相,止置次议参军,无定员。今曹则有录事、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刑狱贼曹、城局贼曹、法曹、田曹、水曹、铠曹、车曹、士曹、集、右墨曹,凡十八参军。参军不署曹者,无定员。”《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太子左右率府有'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上。”《宋史。职官志七》:“大都督府、都督府'有'长史、左右司马、录事参军,司户、司法、司士、司理、文学参军。”明宋濂《王冕传》:“我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储,授以谘议参军。”

    参知政事

    官名。意为参议朝廷政事,唐初大臣实际任宰相者偶用此称。至宋代,设之以分宰相之权,乃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元丰改制时废。南宋初恢复。元代于各行中书省也设参知政事,为行省的副长官。《新唐书。百官志一》:“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宋史。职官志一》:“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乾德二年置,以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馀庆并本官参知政事。先是,已命赵普为相,欲置之副,而难其名称。以问翰林学士陶曰:‘下宰相一等有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故以命之。”《皇宋类苑》卷十六引宋欧阳修《归田录》:“景佑中,王沂公曾、吕许公夷简为相,宋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