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盛世-第5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大明王朝在建立之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大分封。在这样的乱世就更加凸显了其弊端!

    而“废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则类似我国改革开放时施行的用“记件提成工资”式的“薪酬”制代替“铁饭碗”。

    我国在废除“铁饭碗”的时候。反对声曾经有多么强烈。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候人们一谈论起来话题都是这个,语气清一色的都是担忧。但是最终怎样?“铁饭碗”废除了,“薪酬”制全面施行,而人们的讨论声则销声匿迹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铁饭碗”虽然意味着“不会饿死”,但也意味着无法拿到更多。也就是说,有本事的人和没本事的人吃一样多的饭。而“薪酬”制则意味着有本事的人能吃到更多的饭。这自然会得到有本事的人的支持。

    也正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废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才能得以实施。

    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勋贵子弟也一样,也分三六九等。

    实施“军功爵制”以后,勋贵子弟中有本事的精英人士可以很容易的就拿到比原来的旧有制度下更多的利益,也就是说这些人将成为变法的最大受益者,这些人势必会成为变法的强力支持者;而勋贵子弟中本事一般的平常人士也能拿到与原来差不多的利益,由于变不变法都没有太大区别这些人只会成为“墙头草”;至于那些勋贵子弟中没有什么本事的庸碌人士,他们是会反对新法,但他们又能掀起多大的浪呢?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家”大于“国”大于“天下”的。“世卿世禄制”的爵位是授予“家族”的而“军功爵制”的爵位是授予“个人”的。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只要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勋贵子弟和一般勋贵子弟这个家族的利益就不会受损。也就是说还有相当数量的庸碌勋贵子弟会由于“家族”原因而脱离“反对派”加入到“支持派”和“骑墙派”之中,这无形之中又进一步的减小了“反对派”的实力。

    还有不要忘了,商鞅变法中有一条“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着又无形之中进一步减小了变法的阻力。

    就这样,以商鞅为首的“变法派”拉拢了旧有利益阶层中的精英勋贵子弟,分化了旧有利益阶层中的一般勋贵子弟,接下来只要打击旧有利益阶层中的“顽固分子”,那么剩下没本事的庸碌人士又能成什么事呢?

    可以说,这是由于对旧有利益阶层的分化和新兴利益阶层的确立,商鞅变法才能得以成功。

    而其他的变法呢?

    的确,从变法措施上来看,这些变法都是“利国利民”的,但是他们对旧有的利益阶层采取的是“不问情由一棒子打死”的策略,而同时那些变法者又没有培养起足以与旧有利益阶层抗衡的新兴利益阶层。因此,当变法者本身不能再维持新法的时候旧有利益阶层的反扑会一点阻力都没有。变法自然也会失败。

    在正统教育中商鞅被杀是由于“旧有势力的反扑”。

    崇祯皇帝朱由检觉得,秦惠王之所以会对商鞅“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是由于商鞅和秦惠王之间的“私人恩怨”而不是什么“旧有势力的反扑”之类的“政治斗争”。

    如果商鞅被杀真的是由于“旧有势力的反扑”那么“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必然会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新法也必然会处于“时废时存”的状态之下。即便没有出现“新法时废时存”这种现象但是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必然会导致很多人被杀。

    然而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这个现象。

    正统教育中以一句“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把这个问题轻松的“河蟹”掉了。

    商鞅变法的那些条件,其实归结为一点就是: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变法是以绝对权力下的**统治为基础的。

    因为有国君的绝对权力支持和军队的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统治下,只要是变法者制定的法令,人们理解的要服从,不理解的也要服从,不问本心,只看结果,再加上当时的民众思想文化水平差,思辨能力低下并且没有反抗这种**统治的能力,这样的一刀切式的变法才偶然地成功了。

    说白了,**统治加上民风单纯,只要变法者不是脑残瞎指挥,都会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在这样的形势下,贵族守旧阶层既无兵权政权,又无群众基础,肯定翻不起浪来。另外,商鞅成功的利用外部威胁压制了国内对变法的不满情绪,也是成功要素。变法产生的矛盾,被他利用外部威胁延缓了爆发时间,这才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相比较,后来王安石的变法,显然照搬了商鞅的部分手段,绝对揽权把持朝政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一套变法套路。但是他高估了国家最高权力阶层的支持力度,也忽视了群众的思想开化水平,更没有顾虑到宋朝比秦国强大得多的知识分子这一准权力阶层的反对,尤其是没有像商鞅那样拥有纯粹的变法团队……最后才必然又可悲的失败了。

    至于张居正的变法……那几乎可以说是他一个人的变法。既没有缓和变法矛盾的措施,又没有争取上层和底层民众的支持,相反,还因为他的强悍上位得罪了太多政敌,在这方面失败得一塌糊涂。当然,他还做了在明朝最危险的一件事——成为权臣。破坏了上位者要维持的权力平衡,又得罪了方方面面的人,又没争取到变法惠及目标的支持,不失败简直没有天理。

    变法能否成功主要是看变法者和他的团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驾驭和控制变法的过程,以及他们变法的最终结果能否为国家带来足够的利益。

    王安石的变法之所以失败,首先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其次他的团体变法并不是为了国家利益。

    至于商鞅是不是死于顽固势力的反扑,有一点很明确的表示了就是商鞅的新法在他死后仍然被执行,并最终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未完待续。。)

第0788章 有信心

    在刚刚回到大明,重生于大明的时候,其实,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很短的一个时间内,脑子里面就大致的理清楚了一个思路,这也是他为什么这么大力度的开始搞了三次京察大计!几乎就要将京畿地区的所有官员都给拔除!

    本来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个性就是优柔寡断,加上决断急躁,这样的个性的人,一般来说是不会这么蛮狠的进行一项大事业的如此操作的,这就是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变法要比古代的其他四次变法都更为有利!因为他不但自己就是变法者,而且自己就是国君,不存在于来自上层的压力!

    况且他有十多年的时间,崇祯皇帝朱由检是这么认为的,他上一世都当政了十七年,这一世不可能会小于这个数字的,所以在变法的过程中,就刚愎了许多!

    但是现在经过了一个仔细的反思,崇祯皇帝朱由检意识到,任何的变法,都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商鞅变法是分为两个先后相继的重要时段的。

    商鞅变法,先后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奖励耕战。这一阶段一直执行了十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作用,是积累了变法经验、培养了社会阶层、扶植了改革力量。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

    十年后,在第一次改革的基础上,商鞅推动秦王迁都咸阳,推行第二次改革。第二次改革则极其有深度:破除井田制、实行军功爵。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同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等第二次改革基本完成后,虽然商鞅由于得罪了整个旧派阶层而在秦孝公死后被杀。但是那些老派人物也不可能复辟了:因为他们的社会基础基本消失。复辟就要得罪强大的社会新兴阶层。最终也会付出和商鞅一样沉重的代价。为了国家的稳定,杀死商鞅的秦惠王,拒绝了旧派人物疯狂反扑的意见,继续执行商鞅之法。

    此后的三次改革,没有一次达到商鞅的深度。其中王安石改革虽然号称深刻,也没有超越商鞅第一次变法的深度。不过,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新兴社会阶层力量有所增强。所以。绝情绝义尽废新法的以司马光为代表的老派人物,最后还是受到了苏轼等人的反对,并最终在蔡京、苏轼弟子高俅掌权时代遭到新派同样力度的冷酷反扑。司马光可以尽废新法的直接原因,是宋神宗死后没有一个成年的太子,老派人物当政,而忧虑年老力衰时日无多,老派人物为扫除后患而肆无忌惮进行全面复辟。老派挑起的这种仇恨导致了新派在民间散布愤懑情绪,而新派反击之后,老派又到民间散布徽宗情绪。最终导致北宋长期陷入新旧之争,国家信誉受到严重打击。统治不稳。

    “反民大军开始过关了!”高德威来报!

    崇祯皇帝朱由检和秦良玉,曹文诏。孙传庭等人差不多是同时站了起来,虽然此次大战是由着洪承畴为主导,但是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装着大明,在座的人,在这四路大军当中,这一点是达成了共识的,相比于反民大军各有各的想法,各自怀着各自的鬼胎,这一点上面,官军显然就占着一定的优势了!

    “走,去洪承畴那里集中!”秦良玉的脸上陇上了一层的寒霜,即便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但是三万人打三十多万人,这意味着什么?谁都很清楚!

    崇祯皇帝朱由检也跟着过去!到了最不愿意被他看见的时刻了,这不是打建奴,其实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里面比谁都痛苦,杀反民杀的再多,也不会让他开心!这些人反,那是因为国家无能,因为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人无能,跟反民的关系,其实不大,人家造反是为了吃饭穿衣,并不是为了改变一个制度!

    可以说明末的农民起义,倒也就是倒在了没有正规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