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
若是对上拐子马、福余卫近卫军这种铠甲厚度惊人的超级重型兵种,竹矛当然是毫无作用,刺到人家的铠甲上也就是给撞得疼一下。根本捅不进去,但是面对裹着袍子的蒙古轻骑。那就效果再好不过了。
福余卫的近卫军,已经是在之前的鹧鸪镇一战中损失殆尽。只剩下数十人了。
集结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心中又战斗精神高涨的奴兵们再也不可小觑。他们给蒙古骑兵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那些想要靠近了对他们进行肆意杀戮的蒙古骑兵每每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四五倍于己的木矛竹枪,甚至有的蒙古骑兵连人带马都被刺穿刺死。
交战至此,稳住阵脚的奴兵们已经杀了至少一千数目的蒙古骑兵。
步兵在面对骑兵,且已经被冲垮阵型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够给敌人造成这样巨大的损失。也当真是不多见了。
蒙古骑兵虽然把他们击溃,却没有效的驱散,因此使得奴兵们方便集结。而且这些蒙古人也太狠了,太嗜杀了,一点儿活着的余地都不给别人留,这些奴兵们自然是要奋死反抗。
奴兵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他们有三个人。
三个出色的领袖。
除了以一颗投降之心作为退路的刘得财之外,便是苏骥和赵慢熊二人。
他们侥幸逃过了一死,本来是想着趁机逃走或者是干脆投奔蒙古人。结果却是看见了蒙古人肆意屠戮的暴行。这么看,蒙古人是根本不给人留活路啊!得,也别跑了,也别投降了。想要活命,还得拼杀一途。
他们便是专门拣着蒙古人忽略的区域,一路上收拢溃兵奴兵。结果队伍在不断的壮大,过了没多久。竟是已经达到了千人之规模。
后来虽然被蒙古人盯上,但是他们人多。蒙古人也是无可奈何。
现在他们两个的部下已经是形成了两个巨大的步兵方阵,各自有数千人。这两人兴许是天生有指挥才能,只不过之前一直被埋没而已。这会儿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完全的爆发了出来。
在他们拳打脚踢,大吼大叫的指挥调度下,士卒们有的在内圈休整,有的在外面御敌,进退有度,互相照应,竟是有条不紊。
战场,永远是造就英雄的所在。
当哈不出终于赶到战场上的时候——他之前一直是在后方调度,实际上就是上因此在鹧鸪镇被打怕了,生怕再次被围——大部分奴兵已经都是撤到了阿里者卫北门附近,据险防守。
看到昏迷的海日查盖,哈不出气的暴跳如雷,骂声连连,恨不得把自己这个好儿子一脚踹死。
姜还是老的辣,哈不出立刻做出了这时候最正确的选择,集结兵力,放弃和那些汉人奴兵纠缠,同时集中兵力,狠狠的从奴兵身上撕了一大块肉下来——大约有两万左右的奴兵被分割包围了,而剩下的奴兵,则是都放弃了。
似乎是双方有默契一般,刘得财也是见好就收,正好留下那些奴兵当弃子缠住这些蒙古人,自己率兵退了回去。
趁着这个时候,阿里者卫守军打开城门,各部逐渐撤入城中。
随着最后一支断后的女真骑兵也撤进城里,这一场仗,也便告结束。
福余卫趁夜色偷袭奴兵大营,顺势偷城,攻占阿里者卫,彻底吞并海西女真残余势力的打算,就此彻底的破灭。
此役刘得财立下大功,威望一时无二,女真,汉人奴兵尽皆臣服。他掌控奴兵,据城固守,册封立下大功的苏骥和赵慢熊为千户,协助统领。
此一战,福余卫虽然没有达到战略目的看,却也杀伤俘虏奴兵超过三万五千,使得敌人战力减半,当然,自身也损失超过三千骑兵。
此一战后,福余卫与城外驻扎围困,准备将阿里者卫中军兵生生困死。
——————————分割线——————————
正德五十三年,白莲圣国辛开元年,五月初四这一日,天还没亮,也就是后世四点来钟的时候,一阵急促的钟声响彻了整个塔山卫。
所有人都被这巨大的音量给惊醒。
官员们纷纷披衣而起,心中诧异。
他们能分辨的出来,这钟声,赫然竟是白莲圣王于王宫中敲响,召集众人上朝议事的信号。
攻下塔山卫之后,徐鸿儒便是把城中最大寺庙之中的巨型铜钟给搬到了王宫之中,名曰为景阳钟,敲响了一次,当朝和众人约定,钟声每隔五日之寅时中也就是凌晨四点敲响,乃为上朝之信号。各位臣工听到信号,便穿上官衣,去宫中上朝议事。
一般来说,钟声雄浑而悠远,让人听了心旷神怡,心中亦是爽利,而这大钟也不知道本来就是如此,亦或是运送的过程中被那儿碰撞了一下形成了暗裂暗伤,敲出来的声音很是嘶哑尖锐,跟丧钟也似,让人听了真真是说不出来的别扭。
约定是这么约定的,但是这钟声却是第二次在塔山卫中响起。第一次是在刚入主塔山卫试钟的时候,距离现在已经好几个月了。
原因自然是很简单的,太平圣王殿下自从那一日之后,便躲进深宫之中,沉溺于女色,不理朝政,别说是一般朝臣了,就算是那位高权重的心腹等闲也见不到一面。
看这样子,今日圣王殿下要上朝了?
想到这一点,还有很不少对白莲教忠心耿耿的臣子们是极为高兴的,心中振奋,纷纷起身穿衣,整理形容。
在寅时末也就是大约五点钟的时候,圣王王宫已经是聚满了臣子。
徐鸿儒好面子,讲排场,规矩森严,在白莲教时期便是如此,后来据城而称王,就更是不会忽略这一块儿,进了塔山卫的第一日,便是下诏为百官统一官衣,统一官帽,统一仪容装扮,定下上朝以及日常行止的礼仪等等。(未完待续。)
六九四 大明官
(预告一下,再过一章,大**到了)
王宫是原来的塔山卫指挥使衙门改建的,现在改建的工程也并未完工,不过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的工程已经是完成了外面部分——至少看起来,这座王宫现在很是光鲜辉煌。
指挥使衙门的外墙被拆毁了,取而代之的是足有三丈高的,外面刷了涂料,整个呈现出一种明黄色的城墙,城墙上面盖着黄色的琉璃瓦。王宫正门唤作鸾凤门,被改成了类似于京城正阳门,承天门之类的那种形式。作为王宫的门面,鸾凤门是下功夫最大的,这会儿也已经完工,光光是一个基座就有四丈多高,再加上上面三层的华美城楼,便是在城外也都瞧得见。据说在天色晴朗的时候,登上鸾凤门城楼远望,可以远望处数十里去。
这会儿一大清早,圣王宫的的后面便已经有许多人在忙碌了,已经是被改成了大工地,上面许多工匠役夫正在干活儿,御花园已经进入尾声,就快完工了。
维持礼仪风纪的官员正在不断的走动,锐利的目光从每一个人的脸上身上扫过,看看谁的仪容不够好。
文左武右,官员们排成了两排长长的队伍,一眼望去,白衣如雪。
白莲圣国的官衣,最那种最为典型的宽袍大袖,大袖飘飘,都快要拖到地面上。底色都是白色的,至于如何分辨级别,则是看领子和袖口的颜色。从领子一直到袖口,用红色的丝线绣着繁复的花纹。看上去极为的精致华美,而若是把衣服脱下来两边儿并起来一看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莲花图案。
根据明朝的规制。徐鸿儒也把官阶分为正九品、从九品一共十八品,其中正一品到从三品袖口和领子是煊赫的大紫色,正四品到从六品为天蓝色,正七品到从九品则是绿色的。而如何具体区分品级,则是依靠胸口绣着的补子,文官绣白鹇等禽,而武官则是绣狮虎等兽,和大明朝一般无二。
这和大明也是相仿,可见无论是哪个时代。农民起义军模仿当时中枢朝廷的官制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一种比较理智和比较方便的方法,毕竟人们已经在这个体系里面生活了几百年,早就适应了这个体系。这个体系未必成熟,却一定要比他们现在草草制定的体系成熟的多,而且拿来就用,丝毫也不费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制度都是徐鸿儒一个人制定的,他似乎对这种事儿格外的热衷,反而是对处理政事兴趣不大。
卯时中。六点整,鸾凤门大门中开,官员们鱼贯而入。
进了圣王宫的大门,便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指挥使衙门正堂改建而成‘麟德殿’巍然耸立着,麟德殿前面的广场两侧,左右手边。各自兴建了一排朝房,这里乃是朝臣们办公的所在。而在麟德殿后面。一道朱红色的宫墙将前宫和后宫隔开,那写着‘大小诸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云中’巨型黄幡兀自挂在门口迎风飞舞。
麟德殿并未来得及整修,面积并不大,大约只有东西五丈长,南北六丈深,别说是跟那煊赫之极的燕山大朝殿比起来,就算是紫禁城中随便哪个宫殿都比这强。其内里青石板铺地,周围挂着黄色的帷幔,柱子上也裹着黄绸子,更是显得有些寒酸简陋。
不过看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再说了,说不得哪一日这里便被拆了,看一眼少一眼。
燕山大朝殿殿中可坐十万人,殿下可建五丈大旗,而这麟德殿,大约百余个官员挤进去,便是有些拥挤了。
官员们按照品级各自站下,奉天讨逆大将军赵云山站在武将序列首位,他对面则是文相冯西尘。
两人目光一撞,各自微微一笑,便是错开。
别过脸之后,脸上的笑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眼中的一片冰寒和凛冽。
这对昔日的好兄弟,亲密战友,徐鸿儒座下两大干将,这会儿却是因为争权夺势而彻底的撕破了脸皮,变得水火不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