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朝阳-第5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十年前,终于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从大清国的忠臣变成了“奸臣”。

    可就是这个“奸臣”却依然维持着大清国的“体面”。若是没有李鸿章的苦心维持,恐怕早在十年前。这大清国就已经京破国亡了,现在,再不济,这大清国还是在这的,大清国的朝廷还在京城,皇上、太后都还在紫禁城中。

    甚至就在几个小时前,李鸿章还收着皇上和太后发生的旨意,除了贺年之外,当然也会叮嘱李鸿章好好的调理身体,众所周知,已经七十有九的他,或许被人称为之“当世奸雄”,可谁都知道,大清国不能没有这根定海神针。

    “是的,荃帅!还差十三天。”

    在一旁的张佩纶则紧紧的恭应着,作为李鸿章的女婿,他同样也是其最信任的幕僚之一,也就只有他时常在入夜后陪侍在其身边。

    “这今年的年景不错,想来百姓能过个好年……哎!”

    话未尽,李鸿章便长一声,沉住话来,撑着身子,起了床。

    “荃帅,外头风寒,莫要着了寒气……”

    未待张佩纶说完,已下床的李鸿章便披衣推来了房门,走了出去,张佩纶只得忙在一旁跟着,他知道,今天荃帅为何会这般模样,是心忧所至,现在,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拖着有些沉重的步子来到了院内,看着黑洞洞的夜里,这飘着雪的冬夜里诡异的寂静,让李鸿章只觉内心沉重无比。

    就在几个小时前,前来拜年的赫德,带来了一个让他至今仍处于极度震惊中的消息——英国已经东北驻伦敦代表签订了同盟条约,更准确的来说,是《英国——东北地区的通商航海补充条款》,也正因如此,从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李鸿章才会显得有些失神,或者说神魂不定。

    在过去的两年之中,英国因为在非洲进行英布战争,国力受到很大消耗,已无力单独对付俄国。因此早已经放弃“孤立主义”的英国才会开始在东亚物色伙伴,以期确保和扩大在东方的权益。

    一开始,英国首先想拉拢北洋,但多年来持以“以夷制夷”的李鸿章,自然让英国大失所望。继而其甚至想做美国的工作,又因其势力距远东过远而作罢。这样,英国人的视线便转向了实力同样强大,且又与俄国人于亚洲扩张充矛盾的东北身上,最终基于“在远东只有东北最可靠”的认识,英国一反旧时支持北洋常态,决定与东北接近。

    那时东北正面临俄国的强大压力。而且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需要妥善处理。在唐子然的努力下,如唐昭仪等人行动下,通过外交开创对东北有利的国际条件,采取了最后一着棋,即跟英国结成同盟。

    现在,面对俄国向东南亚展开的野心,终于在新年到来的时候,东北拿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同盟条约,而这个消息,李鸿章并不是从英国公使或者东北方面得知的,而是从赫德,通过“友谊”途径得知的。

    “两国中的一国与第三国交战中如有别国参战,同盟国则应进行联合作战……幼樵,唐子然苦心经营十年,终于得逞了!”

    是了,终于得逞了!

    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唐子然了,对外,即使是其于俄国人发生战争,他也无须担心关内了,英国人会帮助他看管好后方,对内,在其统一关内的时候,其也无须担心俄国的进攻,英国人同样会给予其保护。

    苦心经营十年!

    唐子然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

    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不过只是短短几个小时。李鸿章却像是老了几岁似的。就连那从未曾弯下的脊梁这会也无力的弯了下来。现在的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看到了磨刀霍霍的东北大军,既将挥师入关的一幕。

    “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他唐子然了!”

    苦叹一口气,李鸿章有些痛苦的闭上了眼睛,十年,在过去的十年中,执掌北洋的他同样苦心经营着。在过去的十年中,他做的事情比前三十年做的还要多。取得的成功,自然也远非前三十年所能相比。

    唐山的机车厂以及钢铁厂、大沽口的大沽造船厂、德县的北洋兵工厂,还有青岛的海军船坞,芦汉铁路,津镇铁路再加上胶济铁路,这一座座工厂、一条条铁路,无不是见证着过去十年间的进步,可是相比于东北,总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何止是一点啊!

    差得太多了,其实。从一开始,人家就把北洋甩在身后了,只不过,自己一直都装做视而不见,不是装作看不见,而是……哎,现在再想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现如今,他唐浩然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着挥师入关南下了!待到时机合适的时候,恐怕就是黄袍加身了!

    更何况,还有天命……天命!

    想到这两个字,李鸿章的面上顿时显露出一副五味杂阵之色。

    光绪十八年,当时满清朝廷刚在“壬辰之战”中惨败,“朝廷”甚至不得不“屈辱”的认可“九督议政”,甚至就连挑起“壬辰之战”的驻朝统监唐浩然亦位列为九督之一,对于这个“乱臣贼子”朝野上下自然充满了仇视情绪,而在许多读书人的眼中,那以“洋学代之国学”的唐浩然无疑是“祸乱之源”的“当世之贼”,舆论变得对东北非常不利。面对关内舆论对自身的不利,东北当局自然是倍感焦虑。

    针对当时远东和内地的复杂形势,原本肩负“同化朝日,融汇中华”的“东亚同文会”开始肩负起了新的责任——对关内的舆论鼓动,其认为最妥当的办法就是缓和与内地紧张的关系,并逐渐培养亲近东北之心,在“匡正中华”的前提下影响内地舆论。

    也正是从那时起,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东亚同文会”这一建于朝鲜旨在同化朝鲜人,后又鼓吹“东亚同文同种”的“同华机构”,开始了对内的工作,在短短数年间,借助内地新政之机,其于内地收购创办数十家报纸,以影响左右内地舆论。

    也正是从那时起,内地才开始一点点的受到影响,而其中所受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昭昭天命”。

    “匡复中华之昭昭天命!”

    一句简单的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显露着某种程度上的野心。“九督议政”之后,尽管在关内各督幕僚以及舆论之中皆有种种言论,在舆论吹嘘着大一统的同时,同样出现了“代清”的苗头,但内地更多的却是从所谓的“五德终始说”说去言道着“满清”的“德尽”。

    而相比关内东北无疑走的更远一些,如果说,关内的传统舆论依然传统的用所谓的“五德终始说”为自己张目的话,那么东亚同文会则直截了当的用“华夷之辩”作为基础,言道着华夏之族的“昭昭天命”。

    与内地吹嘘着“五德终始”不同的是,受东亚同文会影响更深的东北的舆论更愿意相信“天命”,而东北的天命即是“匡复中华”,重现“华夷秩序”亦是东北的“昭昭天命”。

    十二年前,无人在意这“昭昭天命”,而现在,这“昭昭天命”在内地同样也影响了很多人,十二年前,于世人眼中,唐浩然是“乱臣贼子”,而现在,又有几人视其为“乱臣贼子”,只待其挥师南下之时,恐怕立即就会有人鼓吹其“天命所归”了。

    “荃帅……”

    张佩纶满面苦涩的笑了笑,这笑容似乎有些牵强。

    “至少,咱们还有一搏之力!他东北想一口把咱们北洋吃下去,即便是累不死他,也得撑死他!”

    那笑容敛去时,张佩纶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狠意,是了,东北固然强大,且现在全无后顾之忧,可另一方面,过去这十年,北洋也没有闲着什么事情都没做。北洋也在准备着这一天,莫说别的,单就是北洋的十六镇新军,就足够他东北喝上一壶。

    至于北洋水师,虽说现在规模不及东北海军,可再怎么着,也有那么五艘战斗舰摆在那,凭着成师二十年的积垫,即使是俄国,也不见得能在北洋舰队的手下讨着好了,若是当真打了起来,这胜负未尝可知。

    是了,这或许是唯一值得安慰的事情了!

    张佩纶的话,并没有让李鸿章松下一口气来,反倒是让他的眉头蹙的更紧了,这十年,他之所以苦心维持着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甚至有时候不惜忍辱负重,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李家的江山?

    李家何时又有过江山?

    是为了北洋,这北洋与中国孰轻孰重?

    诸如此类的念头,在李鸿章的心底弥漫着,他默默的思索着,考虑着,最终,他还是把视线投向了走廊外,透过电灯的光亮看着那飘荡的雪花,他的心里却又一次想到当年第一次到关东所曾看过的一幕幕。

    突然李鸿章打破了沉默,他像是自言自语的轻语道。

    “幼樵,你说这些年,他唐子然在东北都干了些什么?”

    唐子然在东北干了些什么?李鸿章知道,同样也不知道,知道是因为报纸上、情报里,总会有许多关于东北的事情,不知道,是因为除了那或夸张或轻蔑的言语之外,他根本就不知道在东北发生了什么。

    “荃帅……”

    未等张佩纶弄明白李鸿章的意思,李鸿章的下一句话,却是惊得其半晌说不出话来。

    “幼樵,若是可以的话,我可真想去关东看看啊,我想去看看,这十年,他唐子然把东三省那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什么模样!想看看,这东北到底给了他什么底气!可……”

    话声稍顿,李鸿章语带无奈的说道。

    “就怕他不给咱们机会了啊,你瞧东北那边……几十万大军已经动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186章 探究(求月票)

    冬雪纷飞,在长春新城的人行道上,尽管沿街的住户、商户会把门前人行道上的积雪扫尽,但因为天空仍然下着雪的关系,这地面依然还是存着些许薄雪,不过相比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