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朝阳-第4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生兄所言极是,以小观大既是这个道理。确实像老师说的那样排队是公平的,是处理解决不必要竞争的合理途径。”

    瞧着躲在树荫下的几名教官,他们并非是专职的军事教官,都是同文学院的高才生。在未来的一年中,他们将于学校中同外国教员一同教授学员们数学、外语以及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蔡艮寅口中所谓的不必要竞争,实际上正是这些教员向他们灌输的一个理念——国人之所以为一盘散沙,正是因为生活中充斥着这种不必要的竞争,为了出人投地。国人总是千方百计的寻找捷径,而所谓的捷径中,对同僚的打压、踩踏等又是必然的选择,过多的内耗正在一点点的耗尽这个国家的元气。而最令人悲伤的恐怕就是明朝正是因为这种不必要竞争产生的内耗,导致了这个汉人王朝的覆灭,进而让原本根本无希望入主中原的满清进入中原,奴役中国两百余年。

    “也许吧!”

    坐到树下范源濂朝周围看了一眼,看着周围正在休息的同学们,便想到了入校后,从教官口获知的一些信息。

    “同文学院、东北大学、东北政法学校、东北警官学校,嗯,还有陆海军的军官学校,林林总总算起来,明年咱们毕业以后,恐怕会有十几所学校可供选择,艮寅你觉得到时候,那所学校报考的人最多?”

    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范源濂的脸上带着笑,那笑容中却又显得意味深长。在所有的同学之中蔡艮寅无疑是最年少的,不过范源濂并未因其年少而轻视他,甚至在他看来,蔡艮寅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同学,无因其它,只是因其年少,仅此一点便注定了他将来的发展前途远胜于其它同学。

    “报那所学校的人最多?”

    蔡艮寅先是一愣,随后立即笑说道。

    “应该是东北大学吧,毕竟,他的规模最大……”

    与其它人一样,在蔡艮寅看来,既然东北大学是这些大学中规模最大的学校,那么自然学生也是最多的,报考的人当然也就是最多了。

    好友的回答,让范源濂微微一笑,虽说在进入学校之后,便对极为欣赏蔡艮寅,可他终归还是年龄太小,有些事情,他还是看不透。

    “别的地方,我不敢说,可是在咱们这,在湖南……”

    站起身来,范源濂看着身边的那些年龄各异的同学们,看着那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极为肯定的说道。

    “明年至少会有一多半人,会选择政法学校!”

    政法学校?

    范源濂的话让蔡艮寅微微一愣,对于他来说,他所希望的仅只是获得同文学校提供的留洋学习的机会,对于选择那所学校,他还真没有认真考虑过。

    “这是为何?为何他们会选择政法学校。”

    蔡艮寅并没有直接道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问起了原因。

    “当官啊!”

    范源濂的唇角微微一扬。

    “你没听教官说嘛,东北的官员大都出自政法学校,想当官,读政法学校才是第一步!”

    范源濂的话让蔡艮寅不禁一愣,确实,对于读书人来说,他们平生最大的渴望就是当官以名耀门楣,甚至就连同自己的心底,未堂没有这般的希望。

    “当官,当大官,几千年来,一惯如此,艮寅,或许你还不知道,如果能考进政法学校,到时候敲开的可不仅仅只是东北的官场大门,可以说,全中国的官场之门都能敲开,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尽管是自己主动开口询问的,但范源濂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

    “你瞧,咱们的官是什么官场,不刮地皮、不吸大烟,已经算是好官了,好官的标准竟然如此简单,可这种官与国有何益处?用这样的官,将来那些大人们,又如何能逐鹿中原?”

    接连几个问题之后,范源濂看着远处的老师,突然笑说道。

    “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官?是能办事、会办事的官,也就是能吏、贤吏,过去有种说法是这种人可遇而不可求,但是,艮寅,你知不知道,东北的政法学校,却和西洋的一些学校一般,能成百上千的毕业这样的能吏、贤吏,所以,只要考进了政法学校,在东北当不了官,到了关内,会有人争着用你,你说,他们又焉能不趋之若鹜般的报考政治学校?”

    把东北的政法学校,视若科举晋身之道,恐怕这就是国人化神奇为腐朽的能力,只不过在范源濂看来,恐怕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至少没有旁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想到自己的选择,范源濂又把话峰一转,出言问道。

    “艮寅,你呢?考虑过到时候报那所学校吗?”(未完待续。。)

第99章 用心良苦(求月票)

    紧闭的钢质大门外,两名卫兵如雕塑一般耸立着,持枪的卫兵目不斜视,风卷着雨,雨落在亭下,卫兵身上的军装大都已经湿透了,那裤脚处更是滴着水。虽是如此他们仍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若不是那有些年少的脸庞上的嘴唇发紫,或许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正苦苦忍受着寒冷。

    就在这两名年少的卫兵与湿冷抗衡的时候,从大门旁的侧门走出了两名同样年少的卫兵,他们踏着正步,默默的换着岗位,依如过去一般,没有一丝声响,浑身湿透的卫兵扛着枪,踏着正步走进了院墙。

    一场秋雨一场凉,几场秋雨落下之后,这天气便越来越冷了,在那高耸的院墙内,操场上不见了夏日时顶着风雨训练的人们,更听不到他们的嗓间迸发出的有力的口令声。这湿冷的秋雨把所有人都“赶回”了教室中。

    在中华学校的教室中,年龄各异的孩子们大都是在上着课,上着文化课,尽管他们每天都必须接受两个小时的军事或体能训练,但并不妨碍他们上文化课,甚至相比于普通小学生,他们的课业更为繁重——每周上课6天,星期天还要参加义工服务。

    而在平日里,军事训练以及诸如足球、垒球、篮球以至拳击、划艇等体育课程同样在消耗着少年们的精力。虽是的如此,他们非但不能耽误正常的课业,还需要学习如“政治经济学”这样的课程,在课棠学习着大卫?李嘉国、约翰?穆勒、让—巴蒂斯特?萨伊、托马斯?马尔萨斯等著名经济学家的理论。讨论着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资本问题和关税问题等。除此之外。这些孩子们经常就“中国海军应该扩大”、“夏威夷应归并中国”、“是否应该立即推翻满清”以及社会改良等议题。分成正反两方面展开辩论,从而令学生掌握了一些不再是单纯从学理上和逻辑上进行辩论的窍门。

    总之一如中华学校所推崇的那样——繁重的课业会不断的挑战少年们的意志,与其推行的斯巴达式的生活一样,考验着这些少年,磨砺着他们的性格,不过尽管如此,全体学生必须在一整天里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日程表,不得有误。参加集体晚餐时要穿戴整齐。衣领要浆得和校长一样笔挺,而且要穿起皮鞋。

    于教学楼走廊中走着,作为学校教官李南林神情显得有些冷漠,在这所学校中,因为推行“学长制”,从而使得高年级对低年年级学生拥有使唤权,尽管有着严苛的校规,但是却成人却极少直接干预学生,更多的是通过高年级学长对其管理,从而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也正因如此。教官与老师们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就被边缘化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教官在学校中督检巡视,就像现在一般。尽管在更多时候校纪的维持是依靠学长,而不是教官。

    走到一间教室处门边,透过门上的小窗,李南林可以看到教室讲台两侧分置着几张书桌,显然一场辩论正在进行着,那些不过只有十岁左右的少年,正在那里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辩论着,而老师则于一旁充当裁判。

    “……将朝鲜作为行省并入中国,直接关系到东北地区的战略安全……”

    隐约的还能听到那稚嫩的声音正在辩论的话题,显然是“朝鲜应归并中国”的辩论,在“政治经济学”的课堂上,那些老师总能给学生们带来新的论题,因为弟弟在东北政法学校读书的关系,所以对于这门课,李南林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非常熟悉——几乎每天,他都能看到弟弟对着镜子进行模仿辩论,而辩论的话题大都与政治经济有很大的关系。

    想到弟弟对着镜子辩论,再看着这些孩子激烈的辩论,李南林不禁摇摇头。

    “那有让小学生让大学生的课的!”

    嘴里这么轻语一声,对于李南林来说,因为作为大学生的弟弟同样学这门课,所以对此才会有些难以接受。

    但另一方面,看着课堂上激烈的辩论,瞧着那些少年用其稚嫩的声音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尽管他们的观点显得有些幼稚,但李南林不会怀疑,等到他们读至大学的时候,这些大都是孤儿出身的孩子们也许真的会成为这个国家的精英。

    若有所思的往前走着,在经过一些教室时,可以看到一些教室中的孩子们正在上着自习课,那是因为下雨的关系,对于他们来说,这晚秋的冷雨意味着难得的放松,有时候老师们也乐意让他们享受那一堂课的轻松。

    “嗯?”

    就在李南林往楼上走着的时候,他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烟草味,因为吸烟的关系,对于烟草的味道他可以说是极为敏感的,通常无论是教官还是老师,都不会在走廊内抽烟,显然只有一种可能——有学生在偷偷的吸烟!

    而这种行为恰恰是校规所不允许的。

    停下脚步,李南林顺着烟味朝着透过教学楼地下室的楼梯处走去,烟味是从那里传来的。

    “明年,如果毕业的话,我会报考陆军士官学校。”

    李新的话让孙森,默默吸了一口烟,他们年龄相仿,都是仁川学校的第一期学生,按道理他们并没有毕业,但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