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5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里享有特殊的声誉,他在中央军部的关系网之深厚,足以让伊朗、法国这些盟国大使汗颜。

    在这段时间里,波兰大使诺维特甚至说服了几位退役良久的资深上将出面做游说工作,也正因为这些人的关系网很深,宋彪皇帝才故意不参与讨论,显示自己对此不持有任何立场。

    在总参谋长蒋方震的主持下,中央军部一边着手让各级军部进入更紧迫的备战阶段,全国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新兵征召工作,一边进行军部之内的大争议,加上同中央政府和中央国防委员会之间的各种争议,维持过去那种高层并无定论的表面姿态。

    只有在每天很晚的时刻,宋彪皇帝才会单独召见几名重要的国防委员,就战争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和部署,打还是不打,这其实只是宋彪皇帝一句话的事情,所以,表面化的争论不过是给德国人和波兰看一看而已,同时也有继续敲打英法和欧美等国,从中讹取更多的国际利益。

    在内部大讨论的同时,内廷作为华皇的特使直接越过外务部,同英法讨论一系列的新问题,核心还是亚洲的去殖民化,以及战后的势力划分。

    帝国要求正式的大规模介入东非,以及亚洲去殖民化的进程的再推进。

    其实一切都已经非常明朗,在这个中华帝国即将称霸于世界的大时代里,只要用武力解决纳粹德国,帝国就将正式取代英美法德的欧美体系,成为新时代的唯一世界霸主。

    机遇是宝贵的,绝对不容错失。

    ……

    在这个动乱的大时代里,每个国家都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谁也不可幸免。

    意大利正在不顾德国和波兰的劝阻,以举国之力试图发动对突尼斯的进攻,对意大利来说,突尼斯是他们的灵魂之殇。也必须是他们复兴古罗马帝国辉煌的第一步。

    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先后发动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消灭迦太基国和腓尼基文明,建立了罗马帝国对整个地中海的霸权统治,开启了古罗马帝国的全胜时期。

    并不是每一个意大利人都希望通过战争重建亚平宁半岛的旧日辉煌,但至少意大利纳粹党和墨索里尼元首阁下是如此坚定的相信,只有像古罗马帝国那样通过战争重新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权,意大利才能迎来最为辉煌的新帝国时期。

    所以,无论德国和波兰如何劝阻,墨索里尼元首还是义无反顾的以退出钢铁轴心为威胁。对突尼斯发起侵略战争。

    此时的突尼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迦太基帝国。甚至连当地人也不再是腓尼基人,他们没有名将汉尼拔。巴卡,只有一个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指挥过军队正规作战的戴高乐统帅,而且是个法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全面进攻法国而爆发。此时的纳粹阵营近乎拥有整个欧洲。甚至连长期同中华帝国保持特殊友好关系的西班牙、希腊、塞维利亚王国也只能勉强依靠中立立场保护自身。在纳粹德国的仆从国中,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都派出更多的部队,而捷克、荷兰、法国、挪威、丹麦则提供工业支持。

    客观来说。纳粹德国、奥地利、波兰、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都能算是非常标准的轴心国同盟,彼此都有非常强烈的清算目标,尤其是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三国,都已经在德国的支持下建立了纳粹独裁统治,并且以意大利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三国为首逐步扩大对南斯拉夫的入侵。

    中华帝国、英法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特别是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扶持对象一直是希腊,土耳其则处于中立态势,但被德国拉拢的幅度更大。

    英法不是不想和纳粹德国竞争盟友,而是确实有心无力,中华帝国则有其他的考量,并不热衷于在巴尔干地区扩大盟友范围。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华帝国的整个外交政策依然和战前没有太大的变化,现阶段仍然是极力稳固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在非洲以埃塞俄比亚为主要盟国和战略支柱,在南美扶持巴西,在欧洲扶持西班牙、瑞典和法国,同美国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外交的长期合作关系,相互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但不结盟。

    因为中华帝国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全面爆发的这个阶段,帝国还是继续采取既支持英法,又同时拆台的大政策,乘机削弱英法在亚洲和非洲殖民统治,以及英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势力都同时受到中德两国的削弱与冲击。

    随着比利时被纳粹德国占领,帝国在非洲的战略已经有了新的调整,只等正式宣战,帝国就将乘机夺取刚果,扶持刚果独立的同时,将刚果纳入帝国势力范围,包括在埃及、苏丹、利比亚,帝国都有着更为长远的计划,一旦介入就不会从这些地区轻易的撤离,但从长期来看,帝国在非洲的重点战略扶持区域还是埃塞俄比亚,以及即将纳入帝国势力范围的埃及和利比亚,形成在东北非的中国势力范围,以此为基地,加上刚果等国,逐步扩大帝国对整个非洲的控制。

    在中南美洲,帝国也是明确支持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国的主权要求,支持苏里南、圭亚那、法属圭亚那等国的独立运动,威胁英法的世界殖民势力。

    二战对帝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帝国是肯定要抓住的,首要目标是压制纳粹德国的扩张主义,遏制纳粹德国挑战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同时也要将英法的旧世界殖民体系打碎,使得英法永久丧失挑战帝国世界霸权的机会,即便中国目前和英法是同盟国关系。

    当然,帝国也确实是有这个资本搞内讧。

    大不了抢在德国出核武器之前打一场核战争嘛。

    换而言之,哪个国家愿意跟着纳粹德国干。那就跟着干去吧,中华帝国是完全不在乎的,正好等着战后再和他们好好算帐,若是一路打过去,能捞就捞,不能捞就砸烂为止。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宋皇帝也不在乎德国能拉拢多少仆从国,就集中兵力盯着德国往死里打,打完德国再清算那些杂鱼,一个都不会放过的逐一清算。

    从此以后立下字碑。反我中华者。决不姑息。

    意大利现在是真心很猖獗,一边出兵进攻南斯拉夫,一边派遣主力登陆北非,这就要同法国正面争夺殖民地。自由法国如今就剩下这点殖民地能够勉强立足。自然也是要往死里同意大利硬磕。

    刘赓云对此是有发言权的。他的意见是法国自由军虽然不算很有战斗力,打意大利还是有把握的,因为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那真是连埃塞俄比亚的土兵都不如。

    所以。要宣战早宣战,别等意大利在突尼斯溃不成军的时候再宣战,那就不是什么好理由了。

    为防万一,刘赓云已经急切的不作任何停留就以华皇密使的身份再飞回北非同戴高乐将军会晤,要求法国自由军别大规模的出兵同意大利死磕,先让意大利军打几场胜仗夺取一些重要城市,给帝国一点缓冲时间在内部争论。

    刘赓云不承诺帝国一定会宣战,但是,如果意军确实太烂,连在突尼斯都不能立足,帝国就肯定不会借此宣战,至于法国在叙利亚等地的中东殖民地,那就别谈了,帝国和亚盟是肯定要支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独立,至于英国在二战前支持犹太人在中东复国的政策,就此结束吧,帝国绝对不可能允许。

    这些都是幕后交易,英法也别将帝国推出来做挡箭牌,谁惹出来的事情谁收拾,到如今这个份上,英国就别来重温世界霸主的旧梦了,英国如果还想继续同中国搞各种局部斗争,那你英国是肯定有罪受。

    中东这个地方,中国就是唯一的霸主,中国说了算,其他列强团成一团滚出去吧。

    英国也别拿要同德国谈和做要挟,帝国是不介意做大流氓的,只要帝国愿意,帝国随时可以同德国谈成新的条件,和德国一起瓜分英国。

    帝国的份量和实力摆在这里,英法德美加起来也就是这个份量,帝国怕什么,想打谁不可以?

    帝国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将美国稳住,不让美国直接参与二战,不将美国逼到敌对势力阵营,不管是要处理哪个国家,帝国都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将这个国家压碎。

    ……

    这些天里,宋皇帝一直在关注着意军在南斯拉夫和北非的各种情报资料,每天上午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阅最新的情报汇总,确定意军的进程。

    在意军大规模入侵突尼斯后,法国自由军一直是采取了收缩政策,将主力集结在阿尔及利亚中西部地区,任由意军占领了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北部地区,这也是法军比较无奈的地方,因为自由法国的海军数量不足以同意军对抗,没有制海权,法军很难在港口城市同意军正面对抗。

    法国自由军的节节撤退,可以说是给中华帝国一个极佳的宣战机会,因为意军已经打到了阿尔及利亚的赛提夫,距离阿尔及尔只剩下最后的两百公里距离。

    为了在战略上使得中国参战,最终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戴高乐将军也是下了很大的赌注,而英法两国特使在北京也同帝国签署了一份密约的协约,基本满足了帝国的大部分要求,特别是在英法退出中东和亚洲的条款上,毫无任何打折,对于英法在战争期间向华出售的国家债券,英法也承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按期还款。

    有这两点就够了,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之后基本翻不了身。

    没有苏联的存在,帝国在二战之后不会对他们客气的,欧洲重建计划是肯定有的,但是条件绝对不会很优惠的,当然,那时候一定要将美国稳住,中美都不放水就能有效的牢牢掐死老牌欧洲列强。

    1941年9月13日的这天上午,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