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核武皇帝-第3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件注定会在整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它将决定世界华商从分散走向大团结,从亚洲走向世界。

    有趣的是就在第一届世界华商大会召开后不久,回到京都县的皇庭中央宫,宋彪就在庐山夏宫再次纳了两名侧妃,分别是宁妃和容妃。寓意宁安容济,而这两名妃子都是吉尔吉斯坦族裔的年轻少女,并且一对姐妹。

    宋彪对她们是很宠爱和喜欢的,但藏在这份宠爱的背后是帝国对于稳定西疆的长远需求。

    很多年后回视历史,人们还是会更多的记住1922年的第一届世界华商大会。还有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工业博览会,以及中国银行的成立。

    世界不断的发展,1922年底,在中美两国的支持下,英国宣布重新推行金本位制,世界又恢复到一战之前的秩序。中国对英国的支持并不多,真正站在高峰之上是美国,美国的支持则让英国保证对债务的偿还。

    中英美三国之间的债务纠纷直到这时才日渐平息,但这场争斗从巴黎和会就一直在争斗不休,背后是美国对英国的债权压制,以及英国的反压制,中间的各种复杂和离奇若是要书写成历史书籍,大约会写满整整三十万字。

    中国所要做的只是配合美国,但同时不去承担那些新的债券,不向欧洲发放更多的债务,一切都让妄图成为世界霸主的美国去承担,中国藏身在美国的背后,继续推行自己国内的工业化、现代化和二次工业革命。

    一战的通货膨胀让整个世界都处于流通货币高涨的漩涡中,传统的金本位已经很难继续持续下去,除了中英法美这些经济上的大国,包括日本、荷兰这种一战受益国也选择联系汇率制,采取持有英镑作为外汇储备,而非黄金。

    利用这样的国际环境,帝国除了分散持有美元、英镑等一部分外汇用于外贸结算外,依然主要以黄金和白银为主要储备。

    帝国中央政府通过在一战和中苏战争没收外国资产,以及没收殖民地外国财产和对外国发放债务,还有在175项的投资,包括在战争期间的投资收益,一举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苏联那种拥有一切之外的最富有政府,实际拥有资产总额超过40亿英镑固定投资资产和超过30亿的外债,以及实际上已经超过4000吨的黄金储备。

    帝国皇室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皇室,至少在沙特皇室崛起之前没有之一。

    在沙皇被处死,在德皇被废除之后,帝国皇室成了世界硕果仅存的实权皇室。

    宋皇帝就站在环球之巅的高峰平静俯视着整个世界的风云变化,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推动着他的帝国继续向前高速发展,在一战的战争繁荣结束,帝国开始积极寻求内需的增长,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推动新疆域的大开垦和工商业的建设,推动城镇化的步伐,增加工商业人口,减少农牧业人口,大规模的移民开垦新疆土,向东南亚、中南半岛有序的推动新移民潮,转移南方人口,向新疆、西疆、远东、北四省、新西伯利亚地区大规模转移北方人口,通过国家强制回购政策购买超额耕地,用信贷支持农民购买耕地,保证土地的均化政策。通过立法推动最低薪水,使得国民普遍的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和帝国疆域开拓的好处,使得国民先变得更为富有,再在这样的基础上推动内需的增长。

    凭借最富有中央政府的实力,帝国还在继续推动基础设施的大建设,疏通水利,修建港口和铁路。推动城市的电气化,扶持家电产业和农机产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渐变得重要。

    宋皇帝对于美式的消费主张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民间的分期付款形式渐渐增多的同时出**新的《信贷法》,准许分期付款在帝国的合法化,同时也做了更多的限制。

    帝国在震旦、上海、香港的三个股市及期货市场合并成中国联合证券交易所、中国联合期货交易所。帝国的金融变得更为强大,远东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南洋银行、江南银行、中国联合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上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国际信托银行都成为了全国性的大银行,新成立的中国银行同样来势汹汹。

    远东系的成功对于中华帝国的商业史有着非常突出的影响力,帝国内部的财团逐渐成形,远东财团、江南财团、南洋财团、粤商财团、晋商财团、徽商财团、湖广财团都逐渐兴起,虽然缺乏那种卓越的第一流的财阀领袖,地方商帮抱团对抗远东系、江南系的努力,使得全国的大企业逐渐成型,传统的商帮商会慢慢过渡,向着联合控股集合称为大财团的趋势愈发明显。本地中小商人、企业家则依赖在地域性的财团之下,围绕着各家银行抱团发展,形成了中国商业的特色。

    随着一战各省持有的省立银行逐步转变为财团的私有银行,这一趋势就变得更为明显,有好处。也有坏处,利弊是很难衡量的,但至少在大工业化的历史潮流中,商人们只能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虽然金融业和证券业发展迅猛,帝国仍然维持着严格的金融和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并在欧阳赓内阁中将发钞权收回到央行。

    不同的历史就有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历史。

    帝国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发展出不同于历史的新篇章。对于一个世纪后的共和国子民们而言,这是一个异常陌生的国家,虽然没有人愿意承担,但这个时代的帝国在某种上更像是同时期的日本和后来的香港,只是更加繁荣和庞大。

    当你乘坐着火车行走共和国的大陆上,你是否会厌烦这个国家千篇一律的毫无审美情趣和国家文化特色的乡镇建筑?

    你是会回怀念民国的建筑。

    宋彪是深有此感。

    1923年7月,他在第四次的庐山会议招揽了全国和国际上最优秀的建筑学家,倡言帝国建筑风,成立中央建筑学会,为各个地区都做了大量的标准建筑设计,结合本地的历史和传统,结合新的建筑技术,让帝国的建筑学走向了一条称之为“改良时代”的帝国时期。

    其中最为典型是徽州的白墙黑瓦建筑群,被评选中国十大最美地区民居建筑之首,而这种风格也随之被推广到江浙徽赣闽湘鄂,作为汉族最为耀眼的新建筑风向标被普及。

    在这种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专家们采取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材料,推广新的涂料和新的装饰,新的烧制工艺,使之可以更坚固和精美。

    改良时代是美轮美奂的时代,它将留给人们最为美好的一个中国建筑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学家们对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骑楼、江南的徽派民居、西北的窑洞、南方的围龙屋都做了大量的修改,使之适应新时代的审美、新生活的需要。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鼎盛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璀璨文化,或许是得益两朝交替时期的平稳,帝国时代的文艺和工艺的发展很快就在前朝的基础上大幅度展现出新时代的风采,在瓷器上,人们开始青睐花纹繁琐的彩绘瓷器和纯净色的单色瓷器。

    帝国改良时代的文化风潮产生了两种新影响,一种是西化,一种是复古改良主义。人们开始对服装、瓷器、家具、建筑都做出了大量的改良和吸收潮,吸收外国的中西合璧和改良传统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工匠们最容易成功的道理。

    在宋代流行的单色瓷重新开始流行,但在青瓷的基础上,人们繁衍出更多的红瓷、蓝瓷、紫瓷,不同样的纯色泽带有复古风的瓷器变得流行,绘有西洋画的瓷器也很流行。

    在街上,你可以看到穿西装和洋裙的青春男女。也可以看到朴实的学生装,还有穿着改良主义的唐服,甚至也有前朝长袍马褂。各种装束都有。

    人们喜欢谈论春秋战国,即使是小孩子都可以对那个时代的各种典故如数家珍,人们谈必荀子。言必韩非,哀叹这个,赞扬那个,“隆礼尊贤,重法爱民”是一句很简单的话,却能让老夫子和年轻人都很乐意接受,仿佛中国就当是这样的帝国,你谈你的隆礼尊贤,我谈我的重法爱民,你谈你的孔孟之道。我谈我的荀韩之法。

    这是中国漫长历史最为自由的时代,没有之一。

    人们的自信心重新恢复,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了盛唐时代,回到了民国的春秋时代,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者是一个军人成了年轻人最大的向往,连小脚母亲责打孩子都会教训他说,你小子这辈子要能做个七爷那样的大买卖人,你娘就睡着笑醒了,实在不济也给你娘当个军官爷去。

    每年的假期开始变多,每到周末。茶馆里,集市上总是车水马龙,人们坐在一起买一碗茶谈天论地,说着说着就会说到神武爷,不管说什么话题都会说到神武爷的身上,那可劲的一个眉飞色舞。

    茶馆里说相声的,说评说,唱曲子的讲的最多就是神武爷醉打倭寇,说是神武爷在朝鲜战场喝醉了,照样将仗打赢了,日本陆军大将吓的屁滚尿流的事。

    京剧还是一样的热潮如滚,甚至有京剧电影这样的事。

    皇帝喜欢看黄梅戏,因为简单易懂,曲子也好学儿,《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他最喜欢听的,所以连唱黄梅戏的都到处串场子。

    白话的小说变得很是离奇,武侠小说和仙侠小说在报纸上的连载总是动不动就几百万字,电影里也拍出仙侠电影,上海注定就是中国最早的电影之都,这里汇聚着中国最重要的电影人才,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更是很早就建立起来。

    从美国传过来的空调和洗衣机很快就成了热门走俏的货,东北也有一样的产品,汽车行走在大街小巷。

    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出现在滦州到天津。

    帝国的铁路南至云南,继续向南一直修到了泰国曼谷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