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衙门,王贤去签押房向魏知县交差。尽管不知道自己多了八十亩良田,魏知县还是高兴坏了,自从有了永丰仓这块心病,他是寝食不安、忧思重重,一听到门响就紧张,以为自己东窗事发,分巡道的人来查案了。
魏知县毫不怀疑,再这样下去自己非疯了不可。但是现在,托王贤的福,他去了这块大心病,那叫一个如释重负、神清气爽啊!
“仲德,这次为师能安安心心过个年,全是你的功劳!”魏知县捻着三缕长须笑道,“实在想不到,这才十天不到,就能把为师的心病去了!”
“学生也没干什么。”王贤谦逊道:“还是老师把周粮商他们都镇住了,不然他们不可能这么听话。”
“哈哈……”不居功的下属是上级的最爱,魏知县端详着自己的学生,那真是越看越喜欢,“你用的法子实在太巧妙了。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那些粮商为何会着了魔似的蜂拥而至,又中了邪似的降价呢?”
“其实学生也是学习古人。”王贤怎么跟他解释‘囚徒困境’,只好换个说法道:“当年范文正公在咱们杭州时,就用这个法子平抑粮价。”
“哦?”魏知县博闻强记,王贤一提,马上想起来确有此事。北宋皇祐初,杭州大旱,粮食奇缺,更有不良商人乘机囤积哄抬,以至粮价暴涨一倍,仍势头不减。但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没有采取常规手段放粮平粜,而是派人沿运河张贴告示,广为宣传官府以市价两倍的价格,开始收购粮食。
各地粮商见有利可图,纷纷‘ri夕争进’,运粮到杭州销售。很快,杭州市面上粮食又充足起来。所谓物稀才贵,粮食多了,价格自然回跌。大饥之年,杭州竟看不出一点饥荒迹象……
“原来如此!”魏知县恍然大悟,却又不胜感慨。自己熟知典故,但事到临头,却一点办法没有,王贤没读过几天书,却总能活学活用,看来自己真是读书读愚了……
“你能想到范公的法子,也很是难得了。”魏知县赞道。
“可惜范公轻描淡写,不带一丝烟火气。”王贤苦笑道:“学生用出来,却是一副无赖嘴脸。”
“哈哈哈。”魏知县却笑道:“范公那是圣人,你能跟他比?再说史家为尊者讳,是要用chun秋笔法的,谁知他当时,有没有像你一样,一摆出无赖嘴脸?”
“嘿嘿。”王贤见魏知县难得的心情大好,趁机道:“学生有件事,想请老师定夺。”
“讲。”魏知县颔首道。
“户房现在只有学生一个经制吏,每ri很是吃力。今年眼看要封笔,倒也罢了。老师看看是不是,明年回来把编制补上。”王贤笑道:“横竖是朝廷发俸禄,省下来也不是自己的。”
“庸俗!你这样的东西,八辈子也当不了圣人!”魏知县笑骂道:“你当为师是省钱呢?我是为了让你在户房站稳脚跟!”说着微笑道:“过了年,为师就提拔你当司户,这样你也算第二年了,说得过去。”顿一下道:“至于两个典吏,你可以推荐一个……”
言外之意,剩下一个我要做人情。但给王贤一个名额,已经是极大的奖赏了。
“多谢师尊!”王贤大喜道。
。
第二卷钱塘春潮图 第七十五章 衣锦还乡
read_content_up;
老子回头,不觉重添岁,孩童拍手,喜得有遇新年。
对华民族来说,chun节是年最重要的节ri,无论哪个朝代。
尽管太祖皇帝严格要求他的臣子,不到年三十下午不许放假。但在富阳这种县城里,过了小年之后,衙门里便处于放羊状态,每天只留个值守的。其余人各忙各年,基本不再来衙门了。
不过以魏知县之奉公守法,排衙还是要的。是以王贤直在衙门里住到年三十,听完县令人本年最后次训话,才得以回家过年。
街上,小孩拿着爆竹在街上竞相追逐,不时放个窜到天上去,发出清脆的响声。店铺已经全都关门,铺板上贴着喜庆吉祥的chun联,地上还有红红的爆竹皮。家家都在准备年饭,各种腊肉、蜜饯的香气飘到街上,混着爆竹的硝烟味,酿成种叫除夕的气息。
以前每逢chun节,都是王贤最难过的ri子,因为他没有亲人,无处团圆,只能在朋友家过年。感受着人家的团圆气氛,却不可能融入进去,因为他始终是个外人。
但今年不样了,因为他有爹有娘有哥有姐有妹子,他有家了!那种年度出现,啃噬他心灵的孤独自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种急切和兴奋——那种心灵的牵连让他不由自的加快脚步,朝着家的方向步走去!
“我回来了!”进了巷子,推开门,看到家里的墙上、门上甚至水缸上,都贴上了显眼的倒‘福’,老爹正在银铃的协助下,往门框上贴chun联。老娘在炸鱼,林清儿和侯氏在揉米团,王贵则在打扫堂屋。
感受到家里浓浓的年味,王贤声叫道:“我爱你们!”
惊得老爹老娘张嘴,小妹瞪了眼,林姐姐羞红了脸……
“满嘴胡话!”老娘捡起掉在地上的笤帚,扔到他头上道:“赶紧把堂屋扫了!”
“遵命,亲爱的老娘!”王贤接住笤帚,像个顽童似的挥舞起来:“扫屋扫屋,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小子,不会又犯病了吧?”老爹呆呆的看着他,脸担心道。
“呸呸!”老娘怒道:“过年的,说点吉利话!”
待把家里收拾停当,已经过了午饭的点。不过年根下怎么会缺吃食?何况老王家今非昔比了……
胡乱吃点炸鱼熏肉填下肚子,王家村便有人来接。除夕这天,要拜祖先,还得给祖先守岁,自然要回乡下王家村去了。
王家父子如今在县里都是炙手可热。王家的亲族平ri里尚且争相巴结,如今来接他们回家过年,更是你争我抢。最后还是族里最有面子的几个男女,抢到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王贤这才明白,老娘为啥让他提前把过年的新方巾、银湖绸直裰、黑鼠皮夹袄、粉底暖靴穿上……再看老爹老娘时,也是里外新,貂裘上身,活脱脱对财阔太。小银铃则头戴昭君帽,额佩玉花头箍,身穿粉sè的裙装,外罩丝绒披风,小脸吹弹得颇,眉目笑意盈盈,十足十美人胚子。
咳咳,原来是为了衣锦还乡啊……
王贵和侯氏自然也换穿新衣,唯有林清儿仍在丧,不宜穿红带绿,但是白裙外罩银sè披风,人虽素淡,却更脱俗,和小银铃并肩站在起,就好似朵白菊朵凌霄,看得王家来人眼都直了。
“咳咳。”老爹咳嗽声,踹脚那个穿儒衫、戴方巾的年轻人:“有这么看自己婶子的么?”
“唉,原来是新婶子啊,爷爷早说么,我说咋这么面生呢……”年轻人显然比王贤年长,又腆着脸对王贤笑道:“二叔,您老好福气啊。”
“边玩去。”身后个魁梧的年人,把他拨拉开,然后推金山倒玉柱、给王兴业父子磕头道:“爷爷,叔叔,孩儿接您老回去过年了!”
几个妇女也跟着跪下,那年青人却只是摆了摆样子,嬉皮笑脸道:“孙儿这刚换上的衣裳……”
他是读书人,王兴业不会跟他计较,捻须颔首道:“嗯,时候不早了,出发吧。”
家子拎着包小包的礼物出了门,跟街坊们招呼声,便径直往码头去了。
码头上,不复前阵子的繁忙,只停了几艘乌篷船,家子上了其艘,那年人解下缆绳,和王贵撑着篙,缓缓驶离了县城。
船儿行在河上,女人们在舱里说话,男人们在甲板上聊天。
那个穿着儒衫的年轻人叫王金,生得也算眉清目秀,就是双眼珠子滴溜溜转,总给人点贼眉鼠眼的感觉。他家里是富户,自小进学,人又聪明,是村里最有希望考秀才的。去岁第次进场,结果成了落第秀才,不过他还不到二十岁,有的是时间,是以依然跳脱飞扬。
那个撑船的年人叫王仝,是个王家村五个里长户之,明年就该他当里长了,此刻愁眉苦脸,几次yu言又止。
老爹都替他憋得慌,骂道:“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唉,四爷爷,”王仝看看王贤,小声道:“我有事儿想求二叔。”
“啥事儿?”在老王家没有民二字,老爹直接替王贤问道。
“明年要重编黄册了,”王仝的年纪比王兴业小不了十岁,但没办法,辈分摆在那里,“二叔能不能想办法,让侄儿错过这年去吧。”
“他是户房的,你这事儿是吏房管啊。”老爹道:“再说里甲正役,就是相家人也不能避,他才去衙门几天,能有什么办法?”
王贤听了暗暗感动,老爹果然分得清楚,不给儿子找麻烦。听老爹又道:“再说了,重编黄册啊,多肥的差事,你却想逃开,莫非傻了是么?”
“是肥差不假,可也是得罪人的差事!”王仝郁闷道:“看县老爷这架势,明年是要来真格的了,咱们这里管着两个村,王家村都是亲戚,于家庄咱又惹不起,上头的差事指定完不成,我只有跳河了。”
“呵呵……”王兴业看看王贤,父子俩会心笑,便转头跟王金说话,不理会敢班门弄斧的王仝。弄得王仝面红耳赤,不得不插话道:“还请二叔帮帮忙,修黄册时把咱们这里的要求放宽些。”
“明年黄册是老爷亲自监修,动不得手脚。”王贤摇头道。不过世上哪有动不了手脚的事儿?之所以说动不了,是因为他和王仝又不熟,凭什么帮他这个忙?
“想想办法吧,二叔。”王仝央求道:“王家村里不是你的叔叔爷,就是侄子孙子,这事儿办成了,不仅族亲们夸你好,就是在祖宗面前都有面子!”
提在祖宗面前有面子,王兴业的态度也变了:“小二你明年看看,能有办法就帮帮,横竖肥水不流外人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