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正如王崇古所料,封贡议和的困难,不在鞑靼而在朝廷。正在王崇古巧妙利用俺答这张牌,想要边关消弭兵器的时候,朝廷方面的议论却一齐策动。他们认为封贡是软弱的表示,开市更是不对的。他们记得仇鸾开马市的故事,他们要做杨继盛,坚决否决这种右倾投降主义!他们也提起世宗最后曾经禁开马市,最后的最后,他们要主张封贡的人,担保百年之内,边疆不至生事!
然而他们却忘去现在不是世宗肃皇帝的时代,高拱不是严嵩,王崇古不是仇鸾。至于担保百年以内,不至生事,那更是纯属扯淡,别百年之后,就是十年之后的事情,谁能包管呢?
高拱是内阁首辅,未便表白态度,这次站出来的是张居正,这位年夜学士真的激动了,他写信对王崇古:‘封贡事乃制虏安边年夜机年夜略,时人以嫉妒之心,持庸众之议,计目前之害,忘久远之利,遂欲摇乱而阻坏之。国家以高爵厚禄,畜养此辈,真犬马之不如也!仆受国厚恩,死无以报,况处降纳叛,既以身任之,今日之事,敢复他诿!待年夜疏至,仍当极力赞成,但许贡之后,当更有一番措画。江南既去,公需极力规画,庶可免事后之虑耳。’
那时沈默已经离任,前线的责任都落到王崇古身上,在言官们众议纷坛的时候,崇古也感觉棘手,可是张居正代表内阁力挺,使他顶住压力,上疏言封贡八事。
内阁方面,高拱、张居正、张四维都暗示赞同,高仪不否决。但朝中议论汹涌,要求诛杀俺答者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弹劾王崇古通敌,要求将他也绳之于法。
又是张居正上疏隆庆,代表内阁表白了态度,他:‘今之议者皆谓讲和软弱,马市起衅,为此言者,不唯不忠,盖亦不智甚矣!夫所谓和者,谓两敌相角,智丑力均,自度未足以胜之,故不得已而求和,如汉之和亲,宋之献纳,是制和者,在夷狄而不在中国,故贾谊以为倒悬,寇公不肯主议。今则彼称臣纳款,效顺乞封,制和者在中国而不在夷狄,比之汉、宋之事,万万不侔,独可谓之通贡,而不成谓之讲和也。’
意思是,汉宋那都是被人家逼得没体例,所以才叫求和,但我们现在是胜利者,对方是称臣纳款,效顺乞封的,怎么能是求和呢?
又针对嘉靖时马市开闭的事情,道:‘至于昔年奏开马市,官给马价,市易胡马,彼拥兵压境,恃强求市,以款段驽罢,索我数倍之利,市易未终,遂行抢掠,故先帝禁不复行。今则我年夜明有名将精兵、枕戈待旦,其安敢欺行霸市?’
对朝臣们普遍担忧,人将来会不会背盟反噬,张居正这样道:‘整军习武,戒备边防,是我们必须日夜加强的事情,岂能因为人入不入贡,有没有盟约,而松懈或者加强?况且现在我们中国,就算亲父子兄弟相约,也不克不及包管其不违背,何况狄夷乎?再人数十年无岁不掠,无地不入,难道都是因为他们背盟吗?就算将来他们真的背盟,也不会比原先更糟了。利害之归较若黑白,而议者犹呶呶以此为言,故臣又以为不智甚矣。’
张居正的还击十分有力,把那些否决派的辞一一驳斥,但这世界历来不是讲事理的处所,就算得再有事理,更新a有些人也听不进去,依然坚持他们的观点,非跟唱对台戏。
最后吵得实在没体例,高拱终于出来话了,咱们还是廷议吧……廷议是十分有本朝特色的一种决策制度,由在京高官、重要公卿、以及部分御史言官加入,在皇帝的主持下,每个人各抒己见,然后年夜家把各自意见汇总上来,持哪种意见的多,就照哪种体例做。固然皇帝也可以自作主张,但会伤到年夜臣们的心……年夜明的臣子伤不起,后果是知道的。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决策体例,自然不为先帝所喜欢,尤其是年夜礼议一事上,嘉靖吃尽了廷议的苦头,所以自从他年夜权在握后,便再未举行过廷议。现在高拱又提出要廷议,自然让年夜臣们兴奋……争执双方都坚信自己会赢,于是不再吵闹了,而是抓紧时间联络有介入权的同僚,希望在廷议时压倒对方。
于是在三天之后,年夜明历史上标记性的‘封贡票决’事件产生了,介入此次廷议的共有四十四人,在会议上,赞成否决双方坚持了各自的观点,陆续讲话,最后把各自的意见写成条陈,送呈皇帝面前。
为了不惹是非,隆庆皇帝命人当众一一宣,最终统计如下:有二十二人以为封贡、互市可许;十七人以为不成许;另有五人以为封贡可许,互市不成许。用后世的术语,封贡是大都通过了……也就是,俺答的命是保住了。可是,互市还是不克不及通过,这一条上,二十二比二十二,一切又成了僵局。
最后只能圣裁了。隆庆皇帝哭笑不得,们这整的是哪一出?怎么搞来搞去,还是得我担这个责任?只好与几位年夜学士商量——高拱是封贡的幕后策划者、张居正是台前主角,张四维则为了、四处活动。在这几个人的怂恿之下,隆庆决定了‘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国策——便御笔朱批道:‘此事重年夜,边臣最明白秘闻,现在边臣干得,们几位爱卿也有事理,那就干吧,多费点钱粮也罢!’
固然事情没有得这么简单,其中艰辛不再细表,不过在这一任高效内阁的驾驭之下,通常要议论一年的事情,还是在一月之内就下来。朝廷诏封俺答为顺义王,赐红蟒衣一袭,并在北京赐王府居住,其伊克哈屯授顺义夫人,赐库库和屯为‘归化城’;俺答的长子黄台吉、侄子昆都……这是兀慎部的头领,与黄台吉一起上疏请封,授左右都督,各赐红狮子衣一袭;其余台吉授都督同知,各部落头领授指挥……一共六十一人。
从此以后,鞑靼骑士都成为年夜明的贵族和将军。他们的铁蹄,不再践踏年夜明的田野;他们的刀枪,不再濡染中国的膏血。固然,朝廷谈不到使用鞑靼作战,可是朝廷能不消再对他们作战……回想几年之前,俺答屡次南下,北京屡次戒严的时代,如今的国家正在复苏,整个西三边、宣年夜,解除仇敌的威胁,不但节省了数百万计的军费,还能使朝廷在人力物力,不再感受压迫的情况下,可以自在安插,经略蓟辽,其意义如何渲染都不为过。
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已经悄然南下,在那场热烈的年夜辩论中,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时间回到俺答被俘的那一刻,许是冥冥自有注定一般,沈默也接到了调他南下的圣旨……因为朝廷集中力量在北边,致使西南韦银豹叛乱愈演愈烈,他攻占了桂林为国都,杀害了广西巡抚,并与安南王勾结,在占领广西全境后,向广东侵略,其声势浩年夜,震惊中外。
固然,西南蛮夷闹得再年夜,也用不着他这个次辅亲自提督,但沈默因为在对蒙作战后期的一系列举措,好比拜祭成陵时装神弄鬼,还跟贵族少女不清不楚……固然最要命的,还是他跪拜成吉思汗一事,震动了年夜汉族主义者们的神经,甚至被他们上升到了有辱国格的境界,认为他不再适合担负督师一职,应予以惩戒。
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四面弹劾,沈默始终不辩驳,只是在例行辩疏中,认可自己确实考虑欠妥,请皇帝恕罪云云……态度极为恳切。这时候又产生了韦银豹攻占桂林的惊天年夜事,他便主动请缨南下,并推荐王崇古接替自己的差事。
隆庆皇帝自然不肯看到老师受这等委屈,可是那些弹劾八成都是沈默自己放置的,要南下也是他自己的想法,甚至在给高拱的信中直言不讳道:‘这是为了逃难消灾。’高拱自然明白他的顾虑,并且北方的战事已定,沈默此时抽身,光明磊落,他也只能佩服,不出另外。
所以一番辗转之后,沈默还是顺利获得了任命,没有跟众文武话别,只是对王崇古和戚继光交代了几句,他便命人打点行装,准备南下。就在解缆当天,他接到了俺答被俘的消息,震惊之余,沈默站在天井中久久不语,六子问他是否解缆,他摇摇头,低声道:“不知道结果,我怎么走得安心?”于是对前来禀报的王崇古道:“鉴川兄,算我欠一次人情,立刻叫李成梁整军前去营救,那厮最是凶顽狡诈,就算救不成人,也不会倒赔进去的。”
“年夜人哪里话,”王崇古道:“俺答被俘,乃最高军情,我也正有此意。”
“多谢。”沈默点颔首道:“这时候该有很多事忙,快去吧,不要陪我这个闲人了。”
“我是来请年夜人过去主持的,”王崇古恭声道:“兹事体年夜,下官怕有差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沈默却摇摇头道:“我要是对没信心,就不会把担子交给。勇挑重担吧,鉴川兄,应该青史留名的……”
“是……”王崇古带着感激之情行礼退下。
之后的时间,沈默几乎茶饭不思,夜不克不及寐,焦急的期待消息,直到戚继美接到钟金,知道她平安无事后,沈默才重重松了口气,对左右道:“启程吧。”
“年夜人,不要休息先一下?”
“不消了,我在马上睡。”沈默摇摇头。于是卫队解缆,一路南行,夜里宿在兵站,第二天清早起来,继续赶路。
清晨的草原上十分恬静,沈默回望一眼北方,只见青茫茫的一片草原,被那玉带似的官道一分为二,他的心,似乎也被一分为二。
远处的官道突然呈现一个点,然后越来越近,越来越年夜,终于,卫士们看清了,是个骑着红马,穿戴红衣的女子。那女子杀气腾腾的冲过来,卫士们却破天荒的没有阻挡,反而远远散开。
来的少女是钟金,她还穿戴新娘的服装,胯下的西域汗血马已经因为出汗,由白酿成了胭脂红。眼看冲到沈默面前,她依然不减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