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皇帝李治-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晨曦中,在杨柳倒映的灞桥边,在草芽萌发的长安城郊外的原野上,古藤依然缠绕着葱翠的林森,碧绿的苔藓仍舞动着光阴,然则,无论上天如何作色,曙光一显,长安城还是立即苏醒了过来。

    鸡鸣声还在农家院中长鸣,长安城内大道上已是车马辚辚,市人匆匆。

    大唐那些官吏们乘车走马,匆匆赶赴所在官署。

    日出而作的农户百工商人们也带上自己吃饭的家伙奔向了作坊,奔向了市中,奔向了城外郊野的农田。

    长街两侧的官署和作坊商铺酒肆茶楼民宅,也业已早早打开了大门,各家无分主仆,都忙着洒水帚扫的打扫奔走和铺排,***持着种种活计,一日之计在于晨,就这样长安又开始了新的一日。

    这是西市的晨市开张了。

    西市是长安西门最繁华的一条数十里长的大街。

    北面与大明宫隔着繁花似锦的朱雀大街而相望,东西宽约十多丈,能供数十辆马车并排而行,实是长安数一数二的坊市大街,两边店铺作坊巍峨耸立,彼此相连,是聚集在长安的商贾最为集中的大市。

    西市的东面,隔着一片鳞次栉比的官邸坊区,便是天下闻名的平康居了,那里群莺翡翠,烈火烹油繁花着锦,是大唐有名的销金窟。

    两市毗邻,中书省衙门便将西市定名为内市,将与西市对立的东市商坊定名为外市,而平康居和朱雀大街一律为中市。

    但是长安当地人却从来不如此叫,只依着自家喜好,东市西市的叫的欢快。个中缘由,也不多说,尽是市井庶人百姓布衣的切身感受。

    若是比正经的货物,兵器马匹盐铁的,谁都没有东市来的齐全,若是比飞檐高挑,楼阁重叠,庭院数进,家家都是官邸豪阔,那还是平康居、朱雀大街,那里是大唐官吏富商豪贵们聚居的地方。

    在那里哪怕是一些散卖的店铺,也动辄十数间,高门铜柜的,打磨光滑的精石铺地,华贵豪阔,自有其大店做派,与西市不可同日而语。

    但要是***票选“长安人最喜爱的街市”,无论是官员、小民百姓,豪富大家,甚至王公子弟都会豪不吝啬的给西市投上一票。

    长安分属关内,传承质朴的先秦之风,再历岁月的磨砺,自有其独到的可人之处。

    勤奋敬业,方便国人,白日从不停业,入夜则一直等到其它市都关门歇息才最后打烊。

    自从十二年前,长安就已经不再午夜净街,西市事实上总有一些店铺通宵达旦两班倒地挑着风灯,等候着不期而至来自远方的漂泊商客,竟早早便有了后世的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的雏形。

    此时五更鸡鸣一声天下白,曙色才稍稍显出几分,朱雀街、平康居、东市还是一片沉寂,大唐权贵豪族世家子弟们也还在梦会周公,西市的晨市却早已经是红红火火了。

    早起的西市掌柜伙计们趁着朦胧天光紧赶慢赶的忙着开市,好似打仗一般,但事实上却只是交易几件物事,或给客人来一顿鲜香之极的胡饼羊肉泡馍,完事之后立即便去忙自己的生计。

    甚至那些自诩风流的官府吏员游学士子们,也大多相约在西市的晨市上谈天说事,官员们彼此寥寥数语安排好当天要务,便匆匆离市去府衙应卯任事。

    日久成习,自西市开市的十二年来,西市凭着独特的作息时间和种类繁多的吃食民生货物,理所当然的成了长安城最为诱人的一道黎明风景线。

    清晨相遇,长安市人的第一个话题大多是御驾亲征。

    大非川的战报和吐蕃被灭的捷报早已经送到长安,人们原本已经没有了惊诧,相逢得意的谈笑一番,甚话不说便各自忙碌去了。

    今日却是不同,彼此见面,也不管识得不识得,都要停下来相互嘀咕几句,不时的传出一阵轰然大笑声,那些来大唐的国外行商们则在一旁一脸羡慕的听着看着,这些市井百姓们说几乎都是同一则传闻:陛下将率得胜之师班师回朝了。

    “快来看啊!皇太后、皇后娘娘还有几位宰相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啦!大家同去同去——!”

    长安市人相聚私语之时,突然一个中年汉子从街中大步飞奔而过,浑厚急促的喝声喊声一路炸开。

    无论是店中小二还是当街洒扫的仆役,一时间竟纷纷惊讶。

    一个白胡子老者高声急问:“甚么甚么,说明白一点,班师回朝?”

    有人遂高声大笑:“老伯,没错的,是班师回朝,陛下打了打胜仗回来啦!”街中店中,顿时一片哄然大笑。

    “陛下班师回朝!百官出城迎接!快去看啦——!”中年汉子依旧边跑边喊。

    随着浑厚急促的喊声一路飞溅,长安市人渐渐把持不住了。

    先是几个好事者拔腿奔南门而去,接着便是店堂食客们丢下碗筷去了,也不管付没付钱,再接着,洒扫庭院者和核算账簿的掌柜的,也拖着扫把抱着铜盆抹布丢下账簿纷纷向南门去了。

    不消片刻,连一些早起正准备赶赴官署的芝麻绿豆大小官吏员们,以及准备午后郊外踏青的士子们,也纷纷跟着去了。

    一时间南门顿时大大热闹了起来,而西市却出奇的安静了下来,而这一日注定将载入史册。

    如此也算是盛世奇观了,潮水般聚拢的人群***的狂跑,那些睡梦中的长安百姓市人们也被吵醒,好奇的彼此相互询问,如同万川归海般,无数的人流齐齐流向南门处。

    不消半个时辰,南门城墙下竟已是人如山海,人潮层层叠叠,附近的民宅上、屋顶上都是人。

    那护城河两岸的大树上,一挂满了顽皮的少年和一些不正经跳脱的年轻人。

    南门处停留的车马,被纷纭人众全部赶了出去。

    识字的学子们也纷纷登上了石礅,站上了土丘,大量的宫廷禁军被派出来维持秩序,虽然彼此推推嚷嚷的,但看得出来每个人都满脸笑意,那些平时趾高气扬的兵老爷脸上也尽是和善,有的在人群中被挤倒也不在乎,屁股拍拍又跳了起来,场面竟是如同烈火般炙热,那热烈的空气仿佛吸一口都能灼烧你的胸膛。

    ※※※※※※※※可爱的分界线※※※※※※※※

    武媚娘最近的日子过的十分悠闲,自从从大非川回到长安后,在得知武媚娘已有身孕时,整个朝廷天下都震上三震。

    当今陛下初继位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手段,文成武功皆是不凡,威慑天下,但没有子嗣却成了李治最大的诟病,对于常人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对于皇家来说,可不仅仅是一个“孝”字,那还关乎未来一个国家的继承,说的严重点,天下兴旺都在李治妻妾肚皮的动静上。

    而武媚娘眼见着肚子一天天大,从小看着萧淑然长大的长孙太后也把以前对萧淑然的特别宠爱,十倍的用在武媚娘身上,当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碰了,送去的补品都能将一间宫室堆满,弄得见惯了大世面的孙思邈也不由暗暗咋舌。

    皇后之子按照华夏历来的祖宗之法规定,不出意外是要继承皇位的,未来也是一国之君,这对于本身就是皇后的武媚娘来说,母凭子贵,子凭母贵,两个人相互辉映,光芒恩宠注定独步天下。

    此时以武媚娘和五大宰相为首,文武百官数百人浩浩荡荡的出了长安城数十里,仪仗锦旗整天蔽日,车马络绎不绝,仪仗队后跟着的是如潮水般涌出长安城的长安百姓。

    摆开仪仗,武媚娘等人就在此静等李治大军的到来。

    “姐姐,你知道文成公主吗?”作为四大皇妃之一的上官青衣自是就在武媚娘銮驾身边,此时侧首淡淡的问道。

    “怕陛下独宠文成,也是,陛下为了这个文成可费了不少心思,小小年纪就敢说灭吐蕃斩那松赞干布的项上人头,谁都预料不到竟一语成谶,那文成公主也不知道现今如何了,但说到恩宠,有我们姐妹同心,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武媚娘叹了口气,从容笑了笑,“姐姐这段时间有身孕,陛下回来了,你们的担子可就重了,要是能弄得他下不了床,那心思也就淡了。”

    “姐姐……”上官青衣两颊微微酡红,不依起来,随后又好奇的道:“其实还是寒萱妹子厉害,这些日子一、她教了我们不少闺房嬉戏以讨陛下欢心的招数呢,但奇怪的是她自己为什么不用。”

    “她?”武媚娘摇摇头,突然低头冲上官青衣低声道:“青衣妹子,姐姐这有一句话你听了也就算了。离那个竺寒萱远点吧。”

    “远点?姐姐的意思是?”上官青衣微感诧异道。

    “竺寒萱的来头很诡异,陛下没有对姐姐明说,但是陛下心里一定知道什么,但不想说,做臣妾的也不能逼他,只是姐姐怀孕后,陛下叫姐姐离她远点,姐姐心里就恍惚明白了一点,哼,我私下里已经派人看着她了,只要她表现出一点点对陛下的威胁还有对姐姐肚子里孩子的敌意,姐姐会毫不犹豫的杀了她,不管代价有多大,她太美丽了,而且身世迷离的如一团雾一样。”

    上官青衣心中感慨,看着武媚娘不敢置信的神情,浮起一抹苦笑,“她是萧后***的,想必萧后应该也不会拿萧家胡来,再说那竺寒萱,妹妹看了,有心事,是个有故事的人,但那日在大非川暴雨中妹妹看得出来,对陛下有情义呢。”

    “那竺寒萱单论美貌我等都要输上半分,这样的女人生在普通百姓家只能是一个大祸害,就算王侯将相家里,也是顶顶的祸水,除了帝王家有几人能留得住如此美貌的女子,你看看随行的那些朝廷重臣们,一个个眼睛不时的就往那儿瞄上一眼,我要是男子都会动心不已,所幸侥天之幸陛下不是常人,清醒睿智,否则来日怕又是一个苏妲己。这样的女子本该艳名远播,但在萧后寿辰前,竟是默默无闻,实在让人不能放心,就连锦衣卫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