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每一个与自己接触的大唐人,犬上御田锹总是不分贵贱,表现出一副惊为天人的模样。
动不动就惊叹“这是该跪着欣赏的艺术”“堪称天下第一的建筑”。。。。。。
这种夸张的赞美,正迎合了唐人好大喜功的脾胃。
在长安,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对这群来自东瀛的“萝卜头”,总是欣赏有加的,东瀛倭国的遣唐使,俨然成了不少人眼中知书达理的模范,当然这是和其它藩夷想比。
然而大唐之人却不知晓,在这一张张谦卑的笑容背后,犬上御田锹一行人内心中,又怀揣着怎样复杂的心理。
当他们在赞叹长安的富庶繁华,欣欣向荣之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
七年前,高表仁奉大唐前任皇帝李世民之命回访东瀛之时,虽说与天皇闹得不欢而散,但他带来的商队却留在了东瀛。
据说这只大型的商队,是大唐最受皇帝陛下喜爱的九皇子的,对于倭国人来说,这是巴结的好机会。
对于商队提出的通商事宜,天皇和圣德太子都是欣然接受的,他们可指望自己能够从中学习到大唐先进的文化呢。
但,事实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美好。
大批的廉价的棉布、茶叶以及身受大名们喜爱的丝绸、瓷器,还有贵族们热衷的各种大唐千奇百怪的工艺品,倾销在东瀛市场上。
由于这些生丝、茶叶、蚕种等原材料的大量出口,造成价格飞速上涨。
在开港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就猛涨了三倍多,至使东瀛的纺织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
而且大唐输入的商品还影响到东瀛物价,向来稻米充裕的倭国短短几年。米价竟也翻涨了四倍多。
与原材料大量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麻、毛纺织品为主的大量大唐商品充斥日本市场。
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手工作坊无法与之竞争,纷纷倒闭,劳动者大量失业,黄金白银大量外流,使得刚刚才露出萌芽的倭国市场一片混乱。
连锁之下,进一步导致包括米、麦、盐等生活必需品在内的物价持续上涨。
手工作坊倒闭、物价飞涨,生活的日渐困难使得倭国的不少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沦为了流民。
这些在倭国市镇、乡野,日益增多的流民,俨然成了一股不安定的暗流时刻威胁着天皇和大名的统治。
等天皇和圣德太子反应过来的时候,但已晚了。
仅仅二年的时间,东瀛原本农户的产品,现如今已经很难出现在东瀛市场上,而原来廉价的大唐棉布、茶叶,如今却好似雨后的竹笋一般,节节高。
整个东瀛的市场被大唐商人,尤其是其中的天下会,接手控制了,而那些大名们却还执迷不悟,维护那些大唐商人们。
甚至不惜发动名下大量的农民、奴隶去挖矿山,为他们自己奢华的生活提供金钱,也为中原大唐贡献大量的白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习惯了精美丝绸,芬芳的香水,再让他们穿上普通的裘衣,却是难如当天啊。
如今置身长安城,犬上御田锹心都快揪在一起了。
与倭国内忧外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蒸蒸日上的大唐帝国。
※※※※※※※※可爱的分界线※※※※※※※※
夜幕降临,天空渐渐变暗,皎洁的月亮,隐隐约约地露出半个脑袋,还不时地躲进云雾的怀抱之中。
天空由淡蓝变成了暗紫,天黑了,月亮在闪烁着她那美丽的光芒。不像太阳那么火热,也不像天空那么湛蓝……
但如今这般的文静、轻柔的月光,却让犬上御田锹感不到一丝温馨。。。。。。
故国都城,藤原京此时恐怕一片令人心慌的黑暗吧,民众百姓们都睡了,倒是那些贵族还在用着大唐颤的透着芬芳之气的奢侈的鱼烛,放声高歌吧。
而眼前的长安,犬上御田锹摇了摇头,随行的要员们,心中也是一片黯然,最初的兴奋也消失殆尽了。
看着繁华似锦、灯红酒绿的长安城,再联想到本国家乡的悲惨情景,相信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血性的人都会在心中蹦发出无尽的愤恨。
然而犬上御田锹的倭国遣唐使们,却以另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将这股怨恨化做了一种另人不寒而栗的意念。
这种意念让他们能将心中的恨意,极其自然地掩藏在谦卑的笑容之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执着的匍匐在大唐的脚下。
惟有在夜深人静,无人留意之时,他们才会在黑暗处,流露出一丝对中原王朝的恨意和贪婪。
其实从客观的角度看,这些倭人,也算是很可敬的,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委曲求全。
但民族和民族的仇恨之间,本就是没有什么对与错,每个人都有他爱恨情仇的理由,有着他们对自己民族的执着,但可恨的,恐怕是那些心向外族的人吧。
而此刻在松鹤楼红梅居的厢房内,应着烛光,这些倭国特使们却在低声交流着。
※※※※※※※※可爱的分界线※※※※※※※※
第一更送上,晚了,请原谅,支持小妖,收藏、推荐,谢谢了各位。V!~!
..
第二十二章 史上最彪悍的外交官,高表仁
作为如今大唐新鲜出炉的礼部侍郎,高表仁最近可谓是春风得意,就连走路都是如风一般,风风火火,飘飘悠悠的。
整个大唐上上下下谁不知道新皇对高表仁的欣赏,而这一切都源于昔年高表仁在东瀛倭国的强硬态度,这就不得不让低下的人开始琢磨帝心了。
那犬上御田锹们所遇到的待遇,也就可以解释了。
而新官上任的高表仁第一件事就是接待这东瀛倭国的遣唐使,对于高表仁来说,这可是老对手,也是老冤家。
这些年来,赋闲在家的高表仁不敢去怨愤李世民,那一肚子火如今可就准备全部烧在这东瀛遣唐使们身上了。
尤其是知道这位年轻的小陛下对这些东瀛蛮子很是不爽,这就更让高表仁底气足足了,有皇帝撑腰的感觉,就是爽。
悠闲的骑在马上,好似奥运会盛装舞步般,不急不慢的赶往鸿胪寺东瀛遣唐使的驻地,坐在马上,高表仁回想过往,却也心头感慨连连。
话说这高表仁,乃隋朝重臣高颎第三子。
这高颎,可是有隋以来的重臣,文帝时是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首席宰相啊,即使炀帝时,那也是太常卿,总理级别的。
和房玄龄一样为相近二十年,不过这高颎却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好好的宰相,硬充御史,而且还没有认清杨广老大外表骄傲,内心更是雄霸的本质。
不同场合大谈杨广荒yin侈靡,人家杨广本来纳宣华夫人就挺心虚的,这一下好了,捅了马蜂窝了,又加上这高颎和杨素关系莫逆,结果理所当然的悲剧了。
所幸杨老大难得手上留情,没有彻底团灭高家,让高老头几个儿子徙边去了。
而那时的高表仁,尚年幼,不过凭借自己大隋知名二世祖的身份,却也混了个渤海郡公的头衔,被迁徙至了蜀郡。
后来,隋被唐代,高表仁左迁为新州刺史,也算守的云开见月明了。
李治四岁时,也就是“李宫霸”之名扬威大明宫之时,高表仁此时却正好奉命持节出使日本,结果一生第二次挫折降临了。
民族使命感很强烈的高表仁,因与天皇争礼,闹了矛盾,所幸不宣朝命,直接回来了,之后被李世民狠狠的罚了,让他回家卖红薯去了。
本来以李世民的性情,非是大错,是不会罚的如此之重的,而史官也是一笔带过,仅仅说他“无绥远才”,也就是没有大局观,一切看似都很轻描淡写的。
但事实上,当初为了让天皇面北而跪,接李世民的圣旨,高表仁甚至直接和天皇当场互殴起来,掐的天皇是眼红脖子粗的,确实是大失礼仪了。
这让一贯爱好面子的李世民收不了了,很是难堪,觉得丢了面子,男人最重要的有时候就是面子,为了面子都敢拼命的,所以一怒之下,哪来的回哪去吧。
哪怕当时李治想为他说两句好话的念头,也放弃了,这丫的,实在太彪悍了,极品啊。
话说,如果后世的天朝外交官有这气势,被踢回家卖红薯那是肯定的,不过铁定会被被所有的网友评为“史上最彪悍的外交官”吧?
从这一点上说,高表仁很有他老头高颎的牛脾气。
不过,数年的布衣岁月,让高表仁倒是成熟了许多,即使如今被李治欣赏,脑袋也还算清楚,要是以前,估计尾巴早翘上天了。
“大人,鸿胪寺到了。”身边的一个小官拔马上前恭声提醒道。
高表仁身子一怔,从回忆中回过神来,点点头,抬头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鸿胪寺”牌匾,红字黑底。
这三个字也是出自李世民之手,铁笔银钩,倒是颇具沙场征战之气。
一个人影出现在鸿胪寺前,高表仁一看,心中一惊,马上下马,大步上前,拱手惊讶道:“哎呀,真是愧煞高某了,有劳唐大人亲自迎接,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
圆圆的脸,颇有喜相,八字胡说话时,一颤一颤的,未曾言语,就让人感觉大有亲和之意,这就是唐俭。
有从龙之功,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定襄大战的功臣之一,同时慧眼独具,一开始就站在李治一边,是大唐政堂上有名的“好好先生”。
但却像一棵不动苍松,历经风雨仍旧屹立在大唐朝廷上,朝廷上下对这位声音和和气气的唐俭,都是大加好评的。
同时作为李治的智囊团之一,也将是组建在即的大唐内阁七宰相之一,三朝元老。
这一系列的头衔,确实也能让高表仁受宠若惊了。
呵呵的就是一笑,唐俭上前拱手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