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伪钞帝国-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俄国老百姓并没有怀疑手中的违卢布是假的,即便有些精明的俄国老百姓发现了些许问题,也只以为是俄国银行印刷的问题。更多的俄国老百姓就算知道纸币有问题,他们也不想坏在自己手里,而是迅速购买物品将纸币花掉。

    这些俄国老百姓的心态使得第一批违卢布很顺利的流散了出去,俄国黑*帮大小头目们捞到了第一桶金,都非常兴奋,于是开始要求扩大进货规模。

    第二笔违卢布交易就达到了五十万。第三笔更是直接翻了好几倍,达到五百万卢布,以后基本上每隔两个月时间,就会流散数百万违卢布。

    与此同时,俄国银行也在大规模发现卢布,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军军费激增,卢布贬值成为必然,俄国老百姓都知道卢布贬值,不可能把卢布存入银行。纷纷购买黄金、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保值,所以就导致了大量违卢布流入俄国货币市场,却几乎很少返回俄国银行,偶尔有几张违卢布被俄国银行员工发现,并没有被引起重视。

    李卫国除了违造卢布之外,更多的还是违造英镑和法郎,因为跟卢布比起来,同样的材料消耗,以成本计算。违造英镑和法郎更加划算,获利更大。

    英镑纸币和法郎纸币制作都非常精美,却难不倒李卫国这个w钞专家,自从当年违造成功百万英镑纸币之后。李卫国在这方面更加得心应手,迅速违造出了各种面值的英镑纸币和法郎纸币。

    同样为了控制成本,最大化利润,李卫国将英镑和法郎的仿真度都下调到了85%。这样使得每违造一万英镑纸币,成本只有六千英镑。

    渠道战术也没有变,不是每一个英国人和法国人都爱他们的国家对他们的国家忠诚。中华神盾局的特工们这次暗中控制了一些在英法混不下去的俄国人,通过这些俄国人去跟英法当地的帮派洽谈违*钞生意。

    不出李卫国所料,大部分英法当地的派势力根本不爱国,很快就接受了围钞生意。他们同样也非常小心谨慎,一开始也像俄国h*帮那样小规模的购买几万英镑或者几万法郎违币,先流散到市场上看看行情和政府的态度,见一切顺利又有巨额利润可赚时,才开始大规模购买围钞。

    俄国人很穷,围钞市场所得利润有限,李卫国也控制流入俄国的围钞数量,过犹不及。不过英国人和法国人都非常有钱,所以李卫国扩大了造纸厂、印刷厂、油墨厂的规模,大量违造英镑和法郎,几乎每个月都有上百万英镑和法郎装船秘密运往国外。

    从1854年到1856年,三年时间里,李卫国共计向英法俄三国输入总价值超过八千万英镑的围钞,获利达三千万英镑。虽然跟第一次违*钞战争——五四爱国行动所获得了五千七百万英镑的利润相比,二者的获利差距将近一半,但也是非常可观的收入了。

    对于李卫国而言,三千万英镑的利润,足以帮助他完成很多事情。

    例如江湾工业区的二次大扩建,耗资八百万英镑;江南制造局的兵工厂完成第三次扩建,火枪生产线全部被卫国式步枪生产线替代;吴淞口要塞三期工程竣工,成为守护上海的钢铁门户;上海县城也进行了二次扩建,原来的老县城改为内城,新扩建的外城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一改上海县城作为江南省省府人多而面积小的尴尬地位,新城墙全部以钢筋混凝土修筑,高20米,厚8米,增设大量的炮台、碉堡和藏兵洞,大幅度提升上海县的防御能力,这对于一马平川的上海地区来说,扭转易攻难守的不利局面;

    同样,沪军也得到了扩充,从原来的五万人,扩充到十万人,军费翻翻,开支浩大,其所需所有前装式火枪全部替换成后装步枪,而一支后装步枪的费用几乎是前装火枪的三倍,这笔巨额开支所需费用,也全都从第二次违*钞战争所得的利润中支出,都不需要李卫国动用府库和亚投行的储备金。

    当然,这不意味着李卫国会将江南省和浙江省两省三年的财政收入上缴给朝廷,相反的是,李卫国不但不向朝廷缴纳一分钱,反而天天向咸丰哭穷。

    李卫国的借口很简单,当年太平军东征一战中,沪军损失五万精锐,重新招募和训练五万沪军,所需要的军费开支高达七千万两银子,其中大部分将用于采购所需要的火枪、火炮和弹药。同时,东海舰队的军费开支也远超同等规模的清军水师,全部西洋战舰,烧煤钱,炮弹钱,战舰保养钱都非常巨大,达到两千万两银子,再加上不时得上报跟太平军交战,各种战损费用,三年时间,李卫国累计向朝廷索要1。7亿两银子。

    而李卫国控制的江南和浙江两省,三年一共财政税收六千万两银子,跟李卫国上报的1。7亿两银子两相抵消之后,朝廷还得给李卫国拨付1。1亿两银子。

    当然,咸丰是不可能给李卫国这么多银子的,朝廷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

    尽管三年时间,朝廷在全国各地收缴赋税,追加的厘金加起来达到2亿两银子,可是仅仅只给李卫国拨付了两百万两,剩下的银子咸丰只给李卫国一句话,自己就地解决。

    李卫国要得就是这个自己就地解决粮饷的圣旨,这样他就可以放开手脚搞经济建设了。

    在李鸿藻这个江南省布政使的帮助下,咸丰还以为李卫国忠心耿耿,实际上李卫国每年藏富于民,根本向老百姓加征厘金,反而完全实行改革开放,大规模降低欧美各国入海关赋税,再加上因为战乱原因,江南各省上千万老百姓迁入,劳动力十分丰富,甚至是十分低廉,将各种工业、手工业、农业、商业迅速繁荣了起来,使得江南省和浙江省十分繁荣,尤其是治所上海,已经达到英国二线工业城市标准了。

    这三年时间,李卫国努力经营自己的地盘,使得治下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低税收令老百姓至少可以满足温饱,稍微有些头脑和勤快的老百姓则迈入小康生活,而从战乱各省迁入李卫国治下的那些地主们,他们手中都携带大量钱财,可惜李卫国垄断了地皮和各种商业,这些人无法再当地主了,要么坐吃山空,要么只能把钱投入李卫国指定的工商业当中,地主的身份渐渐转为民族资本家。

    当然,李卫国指定的这些工商业基本上都是民营轻工业,如食品、纺织、服务、运输等行业。因为李卫国垄断了所有类型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需要这些民营企业家们来补充经济,防止轻重工业失衡,防止战争过度而毁掉民用工业。

    这一日,李卫国在豫园家中接到了一份来自英国的邸报,上面写着俄国战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李卫国起身来到窗前,自语道:“欧洲打完了,亚洲也将要开打了!”(未完待续。。)

第0146章 三年潜伏发展——修路篇

    “要致富先修路!”

    这句话在后世的中国各地流传深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之深,世界罕见。

    重生后的李卫国,治下地盘江南和浙江两省,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猛,截止咸丰七年,江南省的经济总量较咸丰元年翻了三倍,浙江省经济总量也翻了一倍之多,成为清帝国最富裕的两省。

    自咸丰四年,沪军和太平军大战之后,双方此后每年虽然都有些小规模军事冲突,但整体上相安无事,再没有爆发过大规模会战,使得江南省和浙江省辖下百姓得意休养生息。

    咸丰四年至咸丰七年间,李卫国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面,首当其冲的就是修路。

    这修路包括铁路、水路漕运和公路三项。

    铁路方面,主要出于军事因素和战略考虑。两条铁路,一条是上海至杭州铁路,一条是上海至丹徒(今镇江)。前者是李卫国为了加强对浙江的控制,铁路建成后,沪军可以在4个小时内从上海抵达杭州。后者加强了对江南省控制的同时,也是对江东大营的最直接支持,沪军从上海出兵至丹徒,只需要5个小时,若是步兵行军,至少要一个星期的时间,重炮兵则所需时间更长。

    上海至杭州铁路,全长180公里,由英国设计师劳尔主持设计,英国曼切斯特铁路公司负责承建,因部分地段建造难度问题比后世的铁路略长了17公里。工期从咸丰五年二月开始,到咸丰七年二月完成。

    之所以是英国人负责设计和建造,是因为李卫国手中的确没有铁路方面的人才,尽管李卫国已经向英国派遣了上万人的留学生大军,但短时间内还是见不得效果的。因为战事紧张,早一日修成铁路对沪军的各种战略行动都十分重要,所以李卫国只能让在这方面技术最成熟的英国人来设计,由英国公司承建。

    不过,李卫国从来不会让自己的命脉外国人一直挟制,他花费了一百三十万英镑从英国进口了全套的火车头、车厢、铁轨。以及火车站相关配套设施,其中一半是直接由英国人在本土建造然后运抵上海,另一边则是英国提供全套技术,在上海本地生产。英国人负责前期铁路维护,同时培训李卫国的人,后期将由李卫国的人来维护。

    一开始,英国曼切斯特铁路公司还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让李卫国掌握铁路的全套生产和铺设技术,他们觉得中国地域辽阔。今后巨大的铁路市场利润丰厚,自然不愿意让李卫国来分享。

    但是很可惜,曼切斯特公司的算盘打错了,李卫国很快让他们知道,不是只有他们一家铁路公司。由于英国国内此时大规模进行铁路建设,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英国将在1880年左右实现本土铁路网,总里程达到3万公里。大量的英国商人从事铁路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当曼切斯特公司的总裁得知李卫国对英国国内的铁路行业了如指掌时。他不得不向李卫国妥协,毕竟一百三十万英镑的巨额大单利润非常可观,是在英国国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