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4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在这些亡命之徒下讨生活,并且发展壮大,何其不易。

    宋九剿灭得及时,再过几年李继迁军事上渐渐成熟起来,即便发出十万大军清剿,也未必会成功。虽然当初他起家时嫩得一塌糊涂。宋九也隐隐知道,只是不清楚,并且还低估了李继迁的能力。可能在这个时空,李继迁会一直被低估下去。

    实际还有一个人,王显,就在宋九眼皮下,宋九也低估了。

    然后又让将呼廷赞去了威虏军下面的保州,满城寨便在保州境内。

    除了调将,又调兵。

    西北那边与宋九想的差不多。但比朝廷想得要恶劣。

    朝廷做得很好了,不但商路让大家受益,又放开了盐利,还教导当地百姓圈养牲畜,增加收入。然而还陆续发生了一些叛乱。不过缺少伟大的西夏开国皇帝李继迁率领,都不成气候,迅速被镇压下去。

    不过时间长了,对融合很有利的,特别是鼓励羌汉联亲措施,以及圈养定居。还有除折王两家迁来的部分百姓,又陆续有一些亲近宋朝的部族从辽国夹山地区逃亡而来,陆续分制在南河套各个绿洲上。有他们在,多少掣肘了定难诸豪强的势力,以及一些戈壁滩上残存的李继迁余部势力。

    朝廷看到的是可悲的一面。这么难以养熟,还要我们怎么做?宋九看到是可喜的一面。至少比一个大夏国屹立在西北好吧。

    因为西北还没有安定。尹宪继续留在西北,又将田仁朗、王侁重新调向西北,经宋九提醒,两人没有放在一处,除了这三人,还有翟守素。刘用,张凝,郑文宝,杨琼。有的能打,有的不能打,但因为皆非强敌,难以甄别。

    其中杨琼资格最老,训练骑兵就是他在领手。

    一支骑兵成形,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象宋九那样,仅能骑着马跑,还要骑在马背上交战,格斗,射箭,以及相互的配合。

    然而兵士消耗巨大,禁兵数量不足,越是这样,京城越需要更多禁兵留守,前线兵力就会越紧张。

    宋九思来想去,终于通知杨琼,你挑一万能过得去的骑兵过来吧,不管是禁兵,还是蕃禁兵,但蕃羌禁兵一定是其家人已经迁徙到京城或京畿附近的兵士,否则他们到了河北来会不思奋战。

    对史上西北这支蕃兵宋九略有些印象,那就是狄青于昆仑关大捷时蕃兵打出来的威风。

    可随后童贯北伐时,乃是最强的西兵,也有蕃骑,然而大败了。不能说童贯不行,正是他与诸将打下了青海,一度将北宋疆域开拓到新疆地区。也不能说水土不服,难道比岭南水土更恶?或者说连年征战,将士倦战,不就是打一仗吗,难道比西夏那边连年打还要让人生倦?或者说是西辽开国者耶律大石太牛了,所以才败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宋九不大清楚,因此对这支蕃兵去了河北河东后,战斗力会是如何,宋九有些儿表示怀疑。但相信不会比宋朝兵步战斗力差。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个体狠没有用,必须整体厉害,才能发挥战斗力。如李继隆手下当真单打独斗,一个能pk五六个辽国铁骑?这还要讲究将领指挥能力,士气,以及各自的军纪与阵型、配合。

    不过这让河北诸将头痛去吧。

    命令发布后,杨琼从中挑选了四千余汉人骑兵,以及五千多名蕃羌骑兵,由张凝率领,抵达河北。

    是金子终归要发光的,如王超就在河东潘美部下,渐渐表现出色。

    张凝少年勇武,张美在沧州见到后壮之,召置帐下,又被赵匡义拢到藩邸里为亲卫。但包括赵匡义在内,谁都没有太意,可他是赵匡义的人,于是被为殿前指挥使,又被调到西北配合杨琼训练骑兵军卒。这才渐渐被杨琼看到其才能,加上他又是皇上亲卫出身,便让他领着这一万骑奔赴河北。

    实际杨琼本人也能打,还有呆在高阳关担任高阳关战绰都监杨信的弟弟杨嗣,宋九还没有注意到。

    曹彬的儿子曹璨与他关系不错,也在河北,表现还行,不过并没有达到宋九的要求。于是宋九注意小小曹,曹玮,他太小了,根本无法培养。然而他注意到小小曹,却没有注意到高琼的长子高继勋。

    实际这一时间段内,宋朝猛将如云,只可惜朝廷没有用好他们。

    宋九刻意在观察,然而他不知道,只能真正去观察,所以发掘出来很慢,甚至对孙全照仍不大重视,包括张凝,杨琼推荐,只以天雄军驻泊都监身份去的河北。天雄军在霸州的西边,河流沼泽密集,也非是辽国入侵的首选好地方,不是主战区。

    但话说过来,论将,也足够用了。

    并且一万骑兵到来,虽各防区在瓜分,但多少增加了前线的实力。

    面对这个变化,耶律休哥仍没有注意,于是徐河之战在他大意中再度打响。(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七章 神的黄昏(六)

    旱情在继续加重。

    应当来说赵普要感谢宋九,虽宋九是无心之兴,当初因粮贱,为了调控粮价,而将夏税的粮食调向京东河北与河东各地,但是随着旱情加重,却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各州州库里都有了充中的储粮,官吏百姓心里也不急了,粮价很平稳,也没有因为旱情出现人心动乱的现象。甚至有的官吏看到秋收必然会欠收了,百姓到时候必须缺粮,因此打起小算盘,提前盘算着管辖境内有什么工程要动修的,到时候好用工代赈,一是赈济,二是顺便将这些水利与道路解决掉。

    这些年用工代赈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就是大规模用工代赈仍不行,组织困难,协调力不足,甚至各州府为了自己政绩,有意阻挠。不过是各州内的事务,倒是很积极。

    不管怎么说,赵普肯定会悲催。

    别人在相位上风调雨顺,那怕北方打得那么苦,粮价掉到一斗豆十文钱惊人的贱价,但到他呢,灾害马上就立即来……

    有人就开始议论,这是赵普做了一些坏事的报应,特别是赵廷美。

    宋九不相信报应,但看到国家问题不严重,于是也跟着偷偷乐。

    让他高兴的还有两件事。

    宋宝从南海回来。

    几年的磨砺,宋九虽然脸让南方的烈日晒得黝黑,可人变得懂事多了。

    赵匡义好奇,于是将宋宝召到皇宫相见,两人语良久。赵匡义只说了一句:“朕没有合适之女,否则定当嫁之。”

    宋朝防的是嫁女。娶女要好一点。一般皇储娶的多是武将后代,而且多是死了的武将后代。很少与宰执联亲,除非这个宰执同样是死了的宰执。相对于嫁女,迎娶公主防范略松一点。还有一种可能,那仅是皇子,与皇位顺位接班人无关,又要松一些。

    主要就是防范外戚干政。

    不知道宋九的儿子若娶了公主会不会有争议,然而宋九也不喜欢,首先长相,想一想未来宋真宗那张巴巴大黑脸吧。直到经过几代血缘清洗后。宋仁宗后长相才渐渐改良。

    而且娶了公主回来干嘛?

    不过他就是想让宋宝娶也不大可能了,赵匡义大女儿早嫁人了,二女儿莫明其妙让赵匡义送去做尼姑,可能因此郁郁寡欢,英年早逝。三女儿才蛋大,根本不能结婚。

    下嫁公主是一个笑话,只代表两个意思,对宋九的器重,以及对宋宝的欣赏。

    是真欣赏。前面接见,后面立授灵州通判之职,虽然西北有些苦,而且若干民族问题颇让人讨厌。然而一上位就是上州大州的通判,这是东华门外榜单上前三甲才能享受的待遇。

    暂时未去,宋九替他娶了一门亲事。张去华的小女儿。

    如今张去华也进入朝堂为官,以前在书院时两家略有交情。张去华对玉苹也十分敬重,而且张去华的小女儿长相秀丽。又有才学,不讲官职了,若讲除非娶公主,否则就是赵普也没有女儿嫁给宋宝。

    成过亲,小两口感情很好,又一道去了灵州。

    潘怜儿送他们出行时哭了,想到了玉苹,若是玉苹在,看到儿子成亲,又担任通判之职,得皇上器重,前程无量,该是如何地高兴啊。然后从家中抱来无数裘衣锦被,担心他们在西北受了苦寒。

    接下来宋家再嫁女,又是一门略有争议的婚姻。

    杨业感谢宋九,宋九却是愧疚杨家。

    杨业长子延玉到了辽东,本来当初打算稳定后,一起都回来的,可是乌玄明才能不足,让耶律斜轸差一点打残了,这些将领只好留下来协助,想回来还有两三年,这个要等宋九那个想法成熟,计划发动时。

    这一来杨延玉不免妻儿离散。

    再到三儿子,战死岐沟关。

    杨延昭随杨业宋九去前线时,还没有成亲,随后去了辽东,然而这几年两边跑,几乎成了宋九手中的百搭牌。本来在雍熙北伐前议定了一个好人家的姑娘,可又让宋九将杨家父子调到河北。岐沟关一战过后,杨延昭随着去了辽东。

    那边傻了眼,这还有完没完?然后羞羞答答找到杨业,杨业回答坚决,家国不能两全,你们不愿意等,那就辞了这门亲事吧。宋九不知道,直接杨延昭调回来,折氏拜访潘怜儿,俺家二郎真的老大不小了,我想替他找一户好人家,不知潘大娘子能否替我家二郎打听打听?

    折大十分聪明的,这话儿透着几个意思,俺儿子真不小了,不能再让你家男人将俺儿子弄得两边跑。

    其次都说你家男人对咱杨家不错,那么介绍一个好人家姑娘大约可以做到吧。毕竟杨延昭让宋九生生拖成奔三好青年。若是潘怜儿介绍,那么儿子娶的女子就不会差,否则就不大好娶合适人家的女儿。

    宋九一听也傻了,还未成亲哪,那未来的杨文广怎么办?

    正好盼盼过来,宋九便开玩笑问盼盼。

    在宋家,情况有些颠倒,别人家是严父慈母,可在宋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