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江山国色-第5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这话,这赵军弓手这才明白,当下手持弓对着校场上五十步外的靶子,连射三矢,竟是皆中靶心。

    一旁旁观唐军将领都是神色肃然,李渊上前道:“你平日也是射得如此的?”

    那赵军弓手道:“是的,不过某平日练得都是七十步外的靶子,三矢能中两矢!这五十步的靶子,简单多了。”

    “你伙中如你这般弓手有几人?”

    “比某射得好的,有三五个吧!”

    “他们都用两石弓?”

    “是啊,某的伙长还用三石弓呢。”

    李渊对一旁裴寂道:“区区一名普通赵军弓手,竟是堪比我北衙禁军的精锐,恐怕有的将领都不如他吧。”

    那名士卒听李渊夸他,当下害怕之情去了一点,露出几分得意,竟主动说起话来道:“陛下,某从军三年,每日不需干其他事,不是打熬气力,就是在靶场射箭,才有这功夫的。”

    “放肆,叫你说话了吗?”一旁侍卫一声怒喝。

    这名士卒当下又吓得将头埋在地上,李渊摆了摆手道:“不要吓他,此人说的话,大为有用。”

    ps:本书字数破两百万了,好感慨啊,写得最长一本书了,在马上完本前,大家再投下推荐票吧,顶到八万推荐票吧!幸福拜谢各位书友一直的支持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五十一章 以本伤人

    洛阳宫里。

    李重九正审视着薛万述呈上的奏折,向薛万述问道:“你这份奏折得到的消息确实详实无误吗?”

    薛万述当下十分有自信地对李重九道:“回禀陛下,这消息是我们在长安的三家倾向我军的粮商给的,还有风闻司的曹纹也是确认过的。”

    李重九又认真看了一遍奏折道:“既然如此,这份奏折对我们十分有意义。”

    薛万述垂下头道:“是的,陛下,李渊这一次动用京师常平仓,用给李唐北路大军补粮,常平仓内已是空了一半。另外从报告来看,今年关中歉收已是基本可以确定,关中有二十三个县县令向中书省上奏章,说无法交纳平时一半的税赋。李渊发文申斥,其奏折已被我们细作抄录了一份。”

    “另外据风闻司的人调查,因为唐人不喜欢食麦,故而李渊开国之后,虽是大力鼓励民间耕战,但没有像我们大赵这般,在民间大力推广小麦,以获得春秋两季收获。李唐田间种植是多数仍是粟,梁,小麦只是部分,所以今年关中本就是灾情,加上粟米歉收导致在民间粮价大幅上升。”

    李重九心底有数,粟米在这个时候仍是主流种植产品,不过粟米的缺点在于不仅不耐寒,而且产量低。这产量低是和小麦相较的,粟米的产量实低得可怜,古代关中百姓一般是不种小麦的,到了西汉时董仲舒曾上表劝汉武帝广泛种植小麦,关中百姓这才稍微种植一些小麦。

    不过关中人还是喜欢种植粟米。原因无他,就是爱吃两个字。在当时人眼底。高粱为上食,粟米为中食。而小麦以及其他粮食也是下等食物,统一都称为杂粮。李渊在这一点上,也表现的爱憎分明,唐律上就写,征税以粟米为主,而粟米不足,则以杂粮辅之。

    历史上小麦是到唐中后期大幅推行,那时候才改为两税法,朝廷允许征收小麦作为田赋。

    而赵国就不一样。李重九就走在时代的前一步,在怀荒,御夷二镇时,就大力推广春冬小麦的种植,当地的高句丽,契丹军户努力开垦麦田种植。

    而今年,李重九就准备听取林当锋,姬川的意见,鼓励河北。山东的百姓采用大豆,小麦轮作的方式种田,朝廷愿意以市价七成的价格,供给百姓麦种。至于新占据的江淮和长江流域一地。李重九的中书省也在商议,要用何种优惠方式推广当地百姓,进行稻麦二熟复种。而此事也是势在必行。

    这一点上李重九与中书省的官员看法十分一致,民以食为天。虽说赵国有洛口仓,黎阳仓。源源不绝的军粮供给,但是对于农业国而言,种田永远才是王道。

    为了应对今年这样不太好的年景,李唐无疑是很辛苦的,江淮的粮米无法供给关中。关中的粮食现在只能跋山涉水,从河南运输入关中,起到一点杯水车薪的效果。

    对于本就粮草不足的关中而言,自己田亩的产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长期的战乱,导致关中破坏严重,李唐又立长安为京都,导致关中人口上升,昔日的八百里秦川,远远无法供给关中百姓的食用,现在秋粮歉收已是成为定局。

    再加上李唐又是粟米,高粱这样的单一经济,相对而言,赵国今年收成也是不景气,山东大旱,河北还闹了一点蝗灾,但是百姓日子却相对好过,因为李重九免了河北山东今年的田赋,百姓们只要养活自己就可以了。

    薛万述道:“现在秋粮还有两个月才收上来,但关中粮价已是达七十钱一斗,长安内甚至八十钱一斗。而幽京才二十钱一斗,就算是因为去年战乱,今年遭了蝗,旱两灾的河北,山东,粮价也不过是在三四十钱一斗。”

    李重九闻言对于粮价有了个大概估计,当年自己刚刚攻占幽京时,北方粮价也是很高,自己努力维持在五十钱一斗这样,民间才没有爆发大饥荒,导致幽京百姓饿死。

    而现在长安,关中居然达到了**十钱,这最受苦的还是最下层百姓,何况李唐税赋又不低,在这样的压力下,百姓唯一只有选择流亡一路了。

    李重九看向薛万述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想劝朕命令在长安倾向我大赵的商家抄粮,再将粮草堆高?”

    薛万述点点头道:“是的,陛下,微臣预计要准备五十万贯的钱,进行半年的收粮,先放出消息,说今年秋季我大赵对李唐会有大的战事,谣言一起,粮价必然因为这战乱的消息而继续推高,之后我们在秋收这一段,粮价回落时候,大举进货扫粮,预计半年之后,可以将长安的粮价推高到百钱一斗以上。”

    李重九听后道:“这招实在是毒辣,但是五十万贯,你以为朕很有钱吗?今年大战,我们大赵国库也是空了。”

    薛万述道:“陛下可以用今年民债来抵啊,总之此事势在必行啊。”

    李重九笑着道:“这民债乃是朕从民间借贷,本就不是朕的钱,你却想来炒高粮价,我们又不从中获利,损失倒是不小,这纯粹是以本伤人,又损人不利己,这五十万贯的钱若是明年还不上,朕立即要被千夫所指了。”

    薛万述垂下头道:“陛下的担忧至少要等到明年,但是我看李渊恐怕连今年都过不了,陛下,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办法,粮价一高,关中必然疲弊,百姓对李唐心怀怨言,这样李渊在关中统治力必然下落,百姓背离李渊。若我是李渊,除了迁都巴蜀,荆襄暂避之外,别无第二种选择解除如此困境。”

    李重九点点头道:“不过李家父子,并非无能,我们炒粮,他们必然也会发现端倪。我们必须多找几个商家,分头买进,朕决得此事可行,交给林当锋,曹纹与你三人一并来办,切记慎重行事。”

    薛万述当下行礼道:“诺。”

    ps:点娘bug了,作者后台他妈的一直上不去啊。(未完待续。。)

第七百五十二章 唐卒

    河东蒲县。

    裴勇牵着瘦马返回了自己的家宅,当初参加河阳之战,赵军水师攻来时,他侥幸逃到中潭城保住了性命,只是带去的两名家仆,只剩下一人还活着,另一人在浮桥奔跑时,被赵军战舰上的弩炮打中,掉在了黄河里。

    蒲县的家宅是老宅子,在蒲县城东的河边,家里有百亩田地,还有十亩水田,这些并非是露田,而是实实在在的永业田,当初裴勇爷爷在时置办下来的,那时候的裴家多少也算是本地的豪健。

    但是现在裴勇返回家里,路上却看得一片萧条,田里一片荒芜杂草丛生。

    裴勇生出了一丝不妙的预感,到了家门前,远远就看见自己的大兄正蹲在石阶上。

    “裴松牵住马!”

    裴勇吩咐家奴一声,自己奔到了家前大声道:“大兄,我回来了!”

    裴勇大哥一愣,待仔细看见是自己亲弟弟后,当下大喜,抱着裴勇。

    裴勇道:“大兄,这一次我们打得不好,我没给裴家争脸,没有如爹爹般替我们家弄到散官和勋田。”

    裴勇大哥安抚道:“说什么话,好胳膊好腿回来就成了,活着回来比什么都强,娘这几日一直在念你。”

    “娘身子好吗?”

    裴勇大哥没有说话,裴勇见他兄长的神情,上前一步问:“怎么了,娘?”

    裴勇大哥长叹一声,又重重蹲在地里。

    “二兄呢?他怎么不在?”

    大兄听了道:“二兄去市集了,给娘换点药。”

    裴勇大哥看向远方正在牵马的只有裴松一人。问道:“小宋子了,怎么没看见他?”

    “没了。”裴勇垂下头回答。

    裴勇大哥拍了拍裴勇肩膀道:“不要难过。你能回来就好,这一次打赵军。听说没了人不少。咱们先进屋再说。”

    裴勇走进屋子,裴家的宅子是爷爷时置办下的,严格按照当时前堂后宅的格局,两家正房在堂后,后面还有个小院子。左右厢房都住着周家的佃户和佃户的家眷,但是现在看去这些房间都是空空荡荡的没有住人。

    “这……大兄,这是怎么回事?”

    裴勇大哥走到裴勇身旁流下泪道:“散了,都散了,这一次出征。为了凑齐一匹战马和一匹驮马,以及你身上的这两档铠和兵杖,家里向质库借了钱了,本希望今年秋收,拿地里的收成来还钱,但是你也知道,今年年景不好,地里收成查了许多,结果质库来追债。乘势拿了我们三十亩田。还有那十亩水田,娘也是因此气得病了。”

    裴勇听了顿时大怒道:“这是哪里的道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